(共20张PPT)
欢 迎 !
祝 贺 !
希 望 !
导
言
课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走进高中历史
神州十三号“回家”,神州十四号发射升空
泌阳疫情
七七事变爆发85周年
俄乌战争
香港回归25周年
佩洛西窜访台湾
2022年北京冬奥会
解放军“锁台”军演
2022年中招考试
2022年我们见证了哪些历史?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
戈尔巴乔夫离世
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历,过也,传也。
秝(lì)
止
从又持中,中,正也。
——(汉)许慎《说文解字》
“歴”,其下是“止”,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只脚,表示人穿过森林。《说文解字》说“历,过也,传也”。“过”表示空间上的移动,“传”表示时间上的移动。
广义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分为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
狭义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何为历史?
《说文解字》中提到“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由此可见,撰史者应该
A.客观记载历史事实 B.公正评价历史事物
C.全面记载历史发展 D.辩证看待历史现实
A
46亿年前
地球诞生
2亿年前
爬行动物诞生
3000万年前
类人猿诞生
300万年前
直立人诞生
30万年前
早期智人诞生
5万年前
晚期智人诞生
1万年前
现代人诞生
元谋人
北京人
蓝田人
金牛山人
马坝人
山顶洞人
发生的是“过去”,写出来的才是“历史”——北京大学教授钱乘旦
2. 对过去发生事物的记录(史料),即以往人类遗留之物(考古材料)或对之进行的文字记载(文献材料);
1. 过去客观发生的一切(史实);
构成历史的因素:
3. 对史料进行筛选、进行思维加工,形成主体化的认识(史论、史识)
“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互为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永无休止的对话。” —爱德华·卡尔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葛剑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以史为鉴
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李世民
借鉴作用:
历史经验、教训、知识、规律……
为现实和未来服务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要瓦解她的文化。 ——希特勒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欲灭其国,先毁其史。 ——龚自珍
若一民族对其以往了无所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世之力量。 ——钱穆《国史大纲》(1939年写成)
以史传承
公民教育的一部分: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民族意识、文化认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获得:
阅读、分析相关信息的能力;
归纳、总结历史资料的能力;
分析、比较历史事实的能力;
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以史化人
能力:
辩证、发散、批判、逻辑、创新、逆向…
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素养:
必修课程
选择性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校本课程,由学校自主开设)
中外历史纲要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和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模块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模块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模块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模块1
史学入门
模块2
史料研读
高中历史课程安排
基 础 递 进 拓 展 延 伸
高一年级
高二、高三年级
怎样学习高中历史?
怎样学习高中历史?
初中《中国历史》 高中《中外历史纲要》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3课)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5课)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7课)
初高中历史内容对比
史实 (是什么)----------------- 史论、史识(为什么、怎么样)
高中课标要求:
1.3 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要求学生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初中已学内容
(知识点细节)
高中学习重点
(整体和结构)
怎样学习高中历史?
初高中历史侧重点不同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需要具备核心素养
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
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怎样学习高中历史?
4、充实课外学习:关注时政,拓展视野。
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与方法
1、做好课前预习:明确课标要求、梳理知识线索、理解基本概念。
2、保证课堂质量:紧跟教师思路、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做好笔记记录。笔记包括知识框架、时间线、地图、重点问题等。
3、重视课后总结:补齐笔记、落实记忆、巩固练习。练习题要定期整理,有解析和反思。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史学理论
史学常识
中国历史的分期:
近
现
古
中国古代史
1840年以前
中国近代史
1840-1949年
中国现代史
1949年至今
注:依据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划定
鸦片战争
新中国成立
史学常识
历史常识——常见纪年方法
1
2
3
4
1
2
3
4
蓦然
回首
未来
之钥
history
历史学习不仅是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而且是对历史意识、历史思维的培养与发展,是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过程。从而更好地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人生忠告:
人生关键时刻做抉择时,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是积淀的人文素养。
历史教我们:
做一个既大脑睿智又心灵丰富的全面发展的人;
做一个既读圣贤书又解黎民难的知行合一的人;
做一个既胸怀祖国又放眼世界的家国认同的人!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