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1、有关光的思考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科学思维: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探究实践: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能在实验中感悟到,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人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态度责任: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为什么人的眼睛能够看到物体?
因为有光的存在
科学聚焦
光是从哪里来的?
科学聚焦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对光有哪些了解?
科学聚焦
科学聚焦
光是从哪里来的?
观点1:
观点2:
这些发光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有的物体能够自身能够发光,这一类物体主要有太阳、萤火虫、星光、灯光、烛光、深海中的发光鱼等等。
有的物品是依靠反射其他的光而发光的,这一类物体有月光、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物体等等。
科学探索
探索一:认识光源
一定是自身能发光才能称之为光源,而自身不能发光的物体不能称之为光源。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光源的标志就看这个物体自身是否能发光。
科学探索
探索一:认识光源
判断:以下物体是光源吗(是√不是×)
太阳( )
星星( )
月亮( )
蜡烛( )
荧光灯( )
发光鱼( )
彩灯( )
萤火虫( )
科学探索
判断:以下物体是光源吗
太阳( )
彩灯( )
萤火虫( )
星星( )
月亮( )
蜡烛( )
荧光灯( )
发光鱼( )
√
×
√
√
√
√
√
√
大部分的星星
科学探索
探索二:光源的分类
像太阳、闪电、萤火虫等这样依靠自身光的光源称为自然光源;
像灯泡、蜡烛、烟花等人为制造的光源称为人造光源。
科学探索
探索二:光源的分类
如萤火虫、海萤、电毁等能发光的生物称为生物光源;
如太阳、蜡烛等光源称为非生物光源。
科学探索
探索二:光源的分类
依靠热能发光的光源叫作热源,如太阳、闪电、白炽灯等;
不需要热能就能发光的光源叫作冷光源,如萤火虫、LED灯等。
科学探索
科学研讨
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
漆黑,看不清物体
植物没有阳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不能生长,不能给其他生物提供食物。
放在黑暗中的红苹果
猜测:能不能看见这个苹果?
该怎么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材料?怎么设计?
科学研讨
方案一:鞋盒
方案二:纸杯+黑纸筒
模拟房间
观察孔
厚纸杯
物体
黑纸筒
观察孔
科学研讨
放在黑暗中的红苹果
选项 画“√”
我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无论我在这个房间待了多长时间
当我在这个房间待了一段时间,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可以看到这个红苹果
当我在这个房间待了一段时间,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可以看到这个红苹果的影子
活动记录(作业本第1面)
科学研讨
放在黑暗中的红苹果
选项 画“√”
我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无论我在这个房间待了多长时间 √
当我在这个房间待了一段时间,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可以看到这个红苹果
当我在这个房间待了一段时间,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可以看到这个红苹果的影子
只有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我们才能看到光源或该物体。黑暗的房间没有光,我们也就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活动记录(作业本第1面)
科学研讨
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夜视仪的种类很多,无论哪一种,它们也都需要光,才能让人们看到物体。
神奇的夜视仪
科学拓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光源的概念,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能够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能在实验中了解到光
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时,都能使我们看到
光源或该物体;意识到光对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