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一、水循环及水电解
一、水循环
1.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水循环是( )
A.海上内循环 B.海陆间水循环 C.陆上内循环 D.大洋循环
2.如图所示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
(1)请写出图中各字母在水循环中所代表的环节:
A ,B ,C , D ,E ,F 。
(2)上述A、B、C、D、E、F环节构成的水循环类型为 。该循环发生的领域是 和 之间,通过水循环,使 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 ,滋润着土地。
(3)促使水循环连续进行的动力是 。
3.今年七月份,我国河南省遭受了千年难遇的特大暴雨,导致无数城市设施被毁。此次降水是多因素的综合,但台风“烟花”生成并向我国靠近是此次暴雨的一个重要原因。台风在此次暴雨灾害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水汽输送 B.下渗 C.蒸发 D.径流
4.日本政府拟将福岛核电站核污水排入太平洋的计划引起了全球关注。若该计划实施,不仅会导致海洋污染,某些污染物还可能通过水循环环节进入到大气,从而造成大气污染,下列水循环的环节中,与核污染物进入大气密切相关的是( )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径流
5.受南水北调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下渗 C.地表径流 D.蒸发
6.台风“利奇马”于2019年8月10日1时45分许在浙江省温岭市城南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6级(52m/s) ,为1949年以来登陆浙江第三强的台风 。台风“利奇马”从形成、移动到登陆,主要涉及的水循环环节有( )
①蒸发 ②地表径流 ③水汽输送 ④下渗 ⑤降水 ⑥地下径流
A.②④⑤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二、水分布
7.吃完早餐后,小明去洗碗,一会儿妈妈看见水龙头没关好,于是就告诉小明地球上的水资源很缺乏,要节约用水。这是因为地球上可供我们直接利用的水只有 ( )
A.河流水、固体冰川、土壤水 B.河流水、埋藏较深的地下淡水、固体冰川
C.河流水、固体冰川、淡水湖泊水 D.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埋藏比较浅的地下淡水
8.下列四种陆地淡水的储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冰川水 B.地下水、冰川水、河流水、湖泊水
C.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河流水 D.湖泊水、冰川水、地下水、河流水
9.下列关于水资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我国水资源丰富,按人口平均居世界第六位
B.通常说的水资源主要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C.世界上水资源除沙漠地区以外,其分布是比较均匀的
D.河流水、湖泊淡水及浅层地下水占陆地上淡水资源储量的大部分
10.地球上的水以各种形式分布在不同区域,下图为水的分布图,图中代表海洋水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三、水电解实验及其现象
11.如图是小珂做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实验前,她查阅资料得知,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但她实验时所得数据是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小珂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 )
A.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
B.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值相差不多,可认为实验已经成功
C.大胆提出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
D.检查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12.如图是电解水实验的改进装置,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实验能证明水由氢和氧组成
B.左侧注射器收集到的气体能燃烧
C.左右两侧注射器收集到气体体积比为2:1
D.右侧注射器收集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3.电解一定量的水,当某一电极上产生5mL气体时,另一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可能是( )
A.2.5mL或5mL B.5mL或10mL C.10mL或15mL D.10mL或2.5mL
14.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试管中生成气体B,则B是 ,b应接电源的 极。
(2)检验气体B的方法是 ;这是根据该气体具有 性。
(3)图Ⅰ中现象表明实验 (填“未开始”“刚开始”或“已进行了一段时间”)。
(4)如果该实验中产生氧气的体积是8 mL,则生成氢气的体积是 mL。
(5)该实验可以说明,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生成两种不同的气体,请写出其文字表达式: 。
四、水电解微观表达
15.当水分子分解时,生成了 原子和 原子,两个 原子结合成一个 分子,大量的该分子聚集成 ;两个 原子结合成一个 分子,大量的该分子聚集成 。所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 ,原子 。
16.水电解的过程可用图表示,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 )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
17.如图,小明做电解水的实验,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a、b管内液面下降,则图中电源左端为电源 (填“正”、“负”)极。不久气体充满了两管,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a管的玻璃管尖端,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 ,这个现象说明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请用文字表达式解释这个过程 。
18.有关水电解过程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
B.这个微观示意图说明了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 成的
C.这个微观示意图说明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该实验证明了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五、水电解综合分析
19.水电解的实验(如图所示)。(提示:氢气能够燃烧)
(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两个电极上出现 ,左右两玻璃管内液面 。
(2)用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 ,这个玻璃管中产生的是 ;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 ,这个玻璃管中产生的是 。
(3)产生氢气的玻璃管与电源 (填“正”或“负”),下同)极相连,产生氧气的玻璃管与电源 极相连。
(4)通过精确实验,测得电解水时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 。
(5)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在通直流电条件下会生成 和 ,其文字表达式为 。
(6)实验结论:水是由 和 组成的。
20.如图是实验室电解水的简易装置示意图。
(1)接通直流电后,甲试管内产生的是氧气,乙试管内产生的是 ;导线A接电源 极,导线B接电源 极。
(2)电解水时加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的原因是 。
(3)检验乙试管内气体的方法是 。
(4)在某次电解水的实验中,测得与电源负、正两极相连的阴、阳两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如下: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10
阴极生成气体体积/cm3 6 12 20 29 39 49 55 65 75 85
阳极生成气体体积/cm3 2 4 7 11 16 21 26 31 36 41
仔细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开始时阴、阳两极生成气体的体积比大于2∶1,可能的原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答】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
故选B。
2.【答案】(1)降水;蒸发;水汽输送;植物蒸腾;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2)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可与上一空交换);海洋;淡水
(3)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解答】(1)根据水循环的环节分析:
A降水,B蒸发,C水汽输送,
D植物蒸腾,E地表径流,F地下径流。
(2)上述A、B、C、D、E、F环节构成的水循环类型为海陆间水循环。该循环发生的领域是海洋和陆地之间,通过水循环,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滋润着土地。
(3)促使水循环连续进行的动力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3.【答案】A
【解答】台风在此次暴雨灾害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水汽输送。
故选A。
4.【答案】C
【解答】水循环中的蒸发是液态水变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因此海洋污染物通过水循环环节进入到大气与蒸发有关,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C
【解答】南水北调通过改变地表径流从而改变水的空间分布,所以它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答案】A
【解答】台风经过时,往往会形成强烈的降雨,雨水落到地面后,会在地表流动,部分雨水会渗入地面以下,因此涉及水循环的环节为降雨,地表径流和下渗,即②④⑤。
故选A。
7.【答案】D
【解答】吃完早餐后,小明去洗碗,一会儿妈妈看见水龙头没关好,于是就告诉小明地球上的水资源很缺乏,要节约用水。这是因为地球上可供我们直接利用的水只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埋藏比较浅的地下淡水,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8.【答案】A
【解答】就陆地水的储量来说,冰川占水圈68.69%,地下水占30.06%,湖泊水占0.26%,河水占0.006%。
故选A。
9.【答案】B
【解答】A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较为严重的国家。据统计,我国江河年平均径流总量约 2.7×1012米3 ,居世界第六位,A说法错误;
B地球上虽然大部分上都是水,但是供人们使用的水资源指的是淡水资源,故B说法正确;
C从全球范围看,赤道附近地区和沿海地区,水资源往往比较丰富,而内陆和沙漠地区,水资源则比较贫乏,故C错误;
D陆地淡水包括冰川水、地下淡水、湖泊淡水、土壤水、河水等,其中地下淡水占淡水资源储量大部分,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10.【答案】A
【解答】在地球上,海洋水的储量最大,大约占总体积的96.53%,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1.【答案】B
【解答】在科学探究中,如果出现实际测量值和理论值误差较大时,我们应该反复进行多次实验,从中查找原因,并对其中的原因进行科学推测,绝对不能简单粗暴的认为实验已经成功,故A、C正确不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
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如果生成的氧气外漏,那么会造成收集到的氧气体积偏小,导致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之比变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2.【答案】A
【解答】A.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则该实验说明水由氢和氧组成,故A正确;
B.与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氧气,而氧气不能燃烧,故B错误;
C.左边试管为氧气,右边试管为氢气,二者的体积之比为1:2,故C错误;
D.右侧注射器内收集到的是氢气,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D错误。
故选A。
13.【答案】D
【解答】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如果产生的氢气为5mL,那么生成氧气的体积大约为:;如果生成氧气的体积为5mL,那么生成氢气的体积为:5mL×2=10mL,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4.【答案】(1)氧气;正
(2)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观察木条是否复燃;助燃
(3)已进行了一段时间
(4)16
(5)水 氢气+氧气
【解答】(1)根据图I可知,甲试管中生成的气体体积小于乙,则气体B为氧气。与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氧气,因此b应该接电源的正极。
(2)气体B为氧气,检验气体B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观察木条是否复燃;这是根据该气体具有助燃性。
(3)根据图I可知,两个试管中已经收集到气体,因此实验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
(4)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则生成氢气的体积为:8ml×2=16ml。
15.【答案】氢;氧;氢;氢;氢气;氧;氧;氧气;分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解答】当水分子分解时,生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大量的该分子聚集成氢气;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该分子聚集成氧气。所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16.【答案】A
【解答】水电解的过程,其实就是水分子先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相互靠近,氧原子相互靠近,最终结合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过程,则正确顺序为①②③④。
故选A。
17.【答案】正;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水 氢气+氧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a管内气体体积小于b管,则a管内氧气。因为与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氧气,所以左端为电源的正极。
(2)a管内为氧气,则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a管的玻璃管尖端,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水 氢气+氧气 。
18.【答案】D
【解答】A.一个氧分子由二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由二个氢原子构成,故A正确不合题意;
BD.根据图片可知,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故B正确不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C.在这个过程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没有发生改变,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C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D。
19.【答案】(1)大量气泡;下降
(2)气体被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氢气;木条复燃;氧气
(3)负;正
(4)2∶1
(5)氢气;氧气;水 氢气+氧气
(6)氢;氧
【解答】(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两个电极上出现大量气泡,左右两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2)用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气体被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这个玻璃管中产生的是氢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木条复燃,这个玻璃管中产生的是氧气。
(3)产生氢气的玻璃管与电源负极相连,产生氧气的玻璃管与电源正极相连。
(4)通过精确实验,测得电解水时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
(5)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在通直流电条件下会生成氢气和氧气,其文字表达式为: 水 氢气+氧气 ;
(6)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20.【答案】(1)氢气;正;负
(2)增强水的导电性
(3)用点燃的木条检验,观察现象
(4)氧气比氢气更易溶于水(合理即可)
【解答】(1)接通直流电后,甲试管内产生的是氧气,乙试管内产生的是氢气。与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氧气,则导线A接电源的正极,而B接电源的负极。
(2)电解水时加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的原因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3)乙试管内为氢气,则检验乙试管内气体的方法是:用点燃的木条检验,观察现象。
(4)仔细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开始时阴、阳两极生成气体的体积比大于2∶1,可能的原因是:氧气比氢气更易溶于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