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2.1 空气的成分
第一课时
空气发现史
1
一、空气发现史
很久以前,人们认为空气只是单一的气体
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制得了氧气
一、空气发现史
火炉
曲颈甑
玻璃钟罩
汞槽
氧化汞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 1/5
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2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红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
点燃
(过量)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集气瓶中(压强差)
实验原理
表达式:
文字:
符号:
P2O5
O2
P
点燃
+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步骤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集气瓶
烧杯
燃烧匙
导管
橡皮管
弹簧夹
(1)将装有水的集气瓶的剩余体积划分成 5 等份,连接好装置后检查装置气密性;夹紧弹簧夹
(2)用燃烧匙取过量的红磷;点燃红磷,迅速伸入瓶中,塞紧瓶塞
(3)待红磷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让烧杯中的水流入集气瓶内
(4)读取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
水的作用:
1、吸热,加速降温
2、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2)烧杯中的水通过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中原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烟或雾区分
烟:
固体小颗粒分散在空气中
雾:
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结论
主要结论
推 论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氧气具有助燃性
氮气不可燃不助燃,且难溶于水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误差分析
装置气密性不好
P量不足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过量的红磷为了耗尽集气瓶中的氧气
<1/5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误差分析
装置气密性良好
P量足
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实验成功的关键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药品改进
碳
硫
铁
镁
1、在空气中能燃烧且只消耗氧气,
不与空气中其它成分反应
2、燃烧后的产物五氧化二磷不是气体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装置改进
改进点燃方式
减少污染 更环保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装置改进
改进读数方式
减少实验误差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装置改进
改进接触方式
使反应更充分
随堂练习
3
三、随堂练习
1、实验室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最适宜选用的可燃物是( )
A、红磷 B、 木炭 C、细铁丝 D、镁
A
2、下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验时红磷要过量
B、将点燃的红磷伸入集气瓶后再将弹簧夹夹紧橡胶管
C、待红磷熄灭,温度恢复到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
D、最终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为氧气的体积
B
三、随堂练习
3、利用如图装置验证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红磷需足量
B、红磷的作用是提供热量
C、 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
D、用激光笔点燃红磷可防止烟尘污染
B
三、随堂练习
4、在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发现氧气的体积分数少于 1/5,针对这一事实,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可能是装置气密性不好
B、可能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了止水夹
C、可能是红磷的量不足
D、 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空气受热逸出
D
三、随堂练习
5、实验小组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锥形瓶中空气的体积为100 mL
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25 mL,装置气密性良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气球的作用是缓冲装置中的压强变化
B、红磷熄灭后应该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再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
C、打开弹簧夹后,注射器中的水一定会全部进入锥形瓶中
D、 锥形瓶底的细沙可以防止红磷燃烧时造成瓶底炸裂
C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2.1 空气的成分
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