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邓稼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字词,快速阅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了解文章写作背景,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两幅图片。
师:同学们,知道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场景吗 对,就是原子弹爆炸的场景。一提起我国的原子弹,大家就觉得很骄傲。但是你知道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分别是在什么时间爆炸的吗
出示PPT中的年份细节。
师:今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出了许许多多的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增强我国的军事力量,避免重现一百多年来屈辱的历史,党和国家领导人很重视原子弹的研制,希望把中国打造成科技强国、军事强国。1964年是中国军事科技史上值得自豪的一年,这一年,我国成功自行研制了原子弹。今天,让我们走近为实现这个伟大创举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中国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板书题目)
设计思路
展示原子弹爆炸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爆炸的场景。这个环节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了解人物的高尚品格,激发对人物的敬佩之情。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见PPT。
师补充:1980年获拉姆福德奖,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93年获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994年秋又获鲍威尔科学成就奖。
2.师补充介绍邓稼先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1)介绍邓稼先:指定学生读课下注释①,画出重点内容。教师补充。
(2)介绍写作背景。
3.重点字词见PPT。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课字词较多,七年级学生掌握字词是重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教师可采用点名学生回答、学生互相提问、抢答竞赛等多种形式来完成此环节的教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
前三部分,自由阅读;第四部分,点名学生朗读;第五部分,教师范读;第六部分,学生齐读。
2.师:文章共有六个部分,请同学们自己梳理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
部分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回顾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 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为研制“两弹”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以凸现邓稼先作为中国科学家的品质。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 友情 》 写作者与邓稼先五十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以大漠戈壁生活的艰苦与实验的艰险,烘托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安危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永恒的骄傲》 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深情赞誉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提高概括总结能力,为下一步精读打好基础。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提示学生采用扩写每部分小标题的方法明确每部分内容。
3.师: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小引”,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重点写出了邓稼先临危不惧、舍生忘死、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中心组织材料。这正体现了作者构思精巧、谋篇布局别具匠心的特点。
设计思路
这一环节旨在指导学生对文本精读,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把握文章的内容,为后面的重点讨论环节打下基础。
四、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品质
1.师: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章各部分中能够表现邓稼先精神品质的句子。
2.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说说这些句子分别表现了邓稼先的什么精神品质。小组内完成表格。
教师巡视,学生讨论。
明确:
原文 精神品质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 忠诚爱国。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真诚坦白、无私奉献。
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是稼先写的……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无私无畏、勇担大任。
设计思路
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邓稼先的精神品质。采用小组探究讨论的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概括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五、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典型事例记叙了邓稼先伟大的一生,描述了邓稼先为祖国强大、对民族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崇高品质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颂扬和敬佩之情。
设计思路
采用概括文章的形式做课堂小结,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文章重点和课堂重点。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课后习题第一、二、三题。
2.完成 第1课内容。
【板书设计】
邓稼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分析课文,勾画课文中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
2.分析写作特点,把握课文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3.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分析课文
1.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师:同学们,看小标题《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让我们想起来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齐答)。对,那是两个地点的转移,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个小标题,是什么的转变
生1:两个时代。
生2:两种生活方式。
生3:两种做人的状态。
生4:两种精神面貌。
师:对,同学们回答的都不错。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师明确:通过鲜明的对比,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设计思路
一问一答,联系旧知,循序渐进,一方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这一部分的内容,另一方面也教给了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步骤和方法。
2.默读第三部分。
(1)对比手法。
师:这一部分写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两个人物,请完成PPT上面的人物介绍表格。
明确:
奥本海默 邓稼先
国籍(异) 美国 中国
职务(同) 原子弹设计领导人
功劳(同) 本国原子弹工程的功臣
学术水平(同) 相当
文化背景(异) 美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性格特点 锋芒毕露、善于辞令、复杂 最不引人注意,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影响力 家喻户晓 默默无闻
设计思路
采用表格的形式,更加直观地比较了两人的履历及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对比,理解两人的不同之处,总结各自的性格特点。本环节内容醒目,易引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便于把握对比手法。
师:请同学们结合上面的表格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作者要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明确:他们是从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更加突出。高度赞扬邓稼先,突出其“有最高奉献精神”。
(2)赏析语句。
师: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并做简要赏析。(完成表格)
明确:
课文句子 赏析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这里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是截然不同的,“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这里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化大革命”时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教师范读第四部分。
师:第四部分并没有介绍邓稼先的伟大贡献,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此内容
讨论后明确:这一部分通过“寒春事件”,表现出邓稼先对自己工作的认真小心和高度保密的意识。即便是挚友世交,也决不逾矩,这正是他为人忠正的体现。作者在此部分的结尾用到一个选择关系的问句,以此告诉读者,自己为民族而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
4.分析第五部分。
(1)听录音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注意听朗读者的重音、语气、语调和节奏,力求与朗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这段古文。教师点拨,引导,明确。
(3)第五部分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 同时该部分中还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其用意又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课文第五部分开头引用 《吊古战场文》,表现了邓稼先工作地自然环境的恶劣,说明邓稼先工作条件的艰苦,同时把读者引入中国历史的深处,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结尾处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说明了邓稼先就是典型的中国男儿,赞扬了他为祖国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品质。
设计思路
本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引用的作用,进一步理解人物的品质。
5.自学课文的第二部分和第六部分。
(1)结合课前预习部分,展开讨论。
(2)先朗读,然后思考,同桌之间或小组内展开讨论,明确问题答案。
大屏幕出示这两部分的总结或重点:
第二部分:
文章第二部分先概述了邓稼先研究原子弹的经历,指出邓稼先学业有成立即回国,表现出他对祖国的热爱、立志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然后概述邓稼先的工作业绩和巨大贡献。接着写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爆炸的重大历史意义,突出邓稼先的巨大贡献。最后作者简单叙述了邓稼先的病情,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总结概括了邓稼先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让我们从中受到教育与熏陶。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这句话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画龙点睛地总结了邓稼先忘我工作、坚持不懈的高尚精神。
第六部分:
最后一部分,作者引述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和书信中的几段话,先从朋友的角度对挚友的品质、精神、贡献进行深情赞誉;然后从历史的角度对邓稼先为祖国、民族做出的杰出贡献进行高度肯定;再从人生观的角度对邓稼先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给予热烈赞颂。这些话是对邓稼先的总评价,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朋友的深情。
设计思路
探究学习、自学、小组讨论学习是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模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概括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布置作业
1.课外搜集邓稼先的事迹,阅读作者的妹妹杨振玉写的《父亲、大哥和我们》一文,学习人物的奉献精神。
2.本文运用了小标题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邓稼先。请你使用这种写法介绍一位熟悉的科学家。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