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孙权劝学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司马光,了解作品《资治通鉴》。
2.反复朗读,把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能翻译重点的文言语句。
3.从整体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他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认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没有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
(教师投影图片,讲故事,并板书课题)
设计思路
紧密联系课文内容,由图片、故事导入新课,易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检查预习
1.检查朗读。指2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指出不准确的地方。
师:看来同学们预习得不错,那老师可要再考考你们了!请看大屏幕,给加点的字注音。
(多媒体显示)
2.检查文学常识。
师: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及其作品,请看大屏幕,完成填空题。
(多媒体显示)
3.强化巩固。
师:谁能详细地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资治通鉴》这本书 (提问学生)
明确: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共294卷,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了1 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
师:同学们知道吗 这部书虽是司马光主编的,但书名却是宋神宗命名的,他为什么将此书命名为《资治通鉴》呢
明确: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这部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将其命名为《资治通鉴》。
师:哪位同学可以详细介绍一下司马光
PPT展示。
三、讲授新课
(一)读准读顺。
1.听录音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2.生试读,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3.指生读课文,要读音准确,断句正确。
4.同桌互读,互相订正。
5.男生齐读一遍,女生齐读一遍,互评。
6.齐读课文。(PPT显示课文朗读节奏)
设计思路
朗读法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法之一。设计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学会断句,培养语感,增强阅读能力。
(二)读通读懂。
1.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关注下列词语的用法,做好笔记。
(1)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
(2)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即更刮目相待(古义:另,另外。今义:更加。)
见往事耳(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3)一词多义。
当
以
设计思路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的能力。
2.翻译下列句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明确:(1)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
(3)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阿蒙了!
(5)士别三日,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长兄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
(三)讨论探究。
1.孙权是如何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的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是通过谁的所见所言来写的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的所见所言来写的。
3.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旧的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四、反思探究
1.学习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 难道只是为了了解古人的言行吗 学习了这个故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
2.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知识能够塑造人,知识能够改变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有能力的同学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中基础积累部分的题目。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逐字逐句地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揣摩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3.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之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一生朗读课文,学生跟随默读,纠正这名学生读错的地方。教师总结,强调。
2.指一生背诵。老师要及时表扬,鼓励其他学生向其学习。
二、析读课文
采用文白互读的方式,一学生读原文,另一学生用白话文进行解说。解说时力求语言生动流畅,再现原文神韵。
出示PPT,师生齐读翻译。
设计思路
文白互读可避免传统逐字逐句翻译的机械和刻板,既可培养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又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品读课文
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品读课文,分小组合作探究阅读,完成下面几个问题。
1.三个层次分段落。
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 请根据课文内容划分。
(PPT显示)初……/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设计思路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由易到难,既符合本课的重点,又形式新颖,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2.三个情节读故事。
课文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阶段 请概括。
根据情节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这就是事件的三个阶段: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3.三个人物证长进。
说说下面这些人物如何证明或促进了吕蒙的长进。(PPT展示表格)
明确:
序号 人物 证明或促进
1 孙权 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并现身说法劝他读书学习。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2 吕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3 鲁肃 鲁肃“与蒙论议”,一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吃惊的长进,鲁肃学识丰富,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证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
4.三次态度显性格。
说说下面三个句子分别表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明确:
句子 性格 作用
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军务繁重来推托,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特点。 ①使文章有起伏;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③三次态度就是事件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吕蒙成长的三个阶段(拒学—就学—成学)。
蒙乃始就学。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不再推辞并知错就改,这是他实现自我转变的重要一环。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回应,可以看出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充满自信。
四、文章主题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就学,才略长进惊人的故事,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五、写作特点
1.言简意丰的语言描写。
白描式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人物的神态、性格、心理,又交代了故事的起因、结果。看似简略的闲笔,却是匠心独运。
2.详略得当的叙述安排。
文章重点写了孙权劝学及劝学的结果,对于吕蒙的具体学习过程则一笔带过,而后通过鲁肃的赞叹来揭示吕蒙学习的结果。这样描写既叙事简练,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六、畅谈收获
师:说说你从文章中领悟到的道理。全班讨论交流,师进行补充。
明确:
(1)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不要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他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
(3)不能因为事务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并付诸行动。
(5)不但自己要学习,还要带动身边的人也学习,一起进步。
(6)劝人要讲究策略。
(7)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8)只要发奋学习,就能学有所成。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纵深思维,锻炼学生的概括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学海无涯,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勇敢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本文改写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或改编成一个课本剧。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