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台阶 同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 台阶 同步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7 16:4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台 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从情节入手,深入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时,体会“台阶”的含义,把握小说的主题。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把握情节,梳理文意。
2.帮助学生深入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歌曲“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同时出示图片。同学们,看到上面这几幅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是啊,父亲像老牛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父亲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我们无法向他人谈起;父亲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炫耀。可父亲在你跌倒时,会扶起你,教你怎样站立;在你遇到困难时,会鼓励你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所以父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讴歌父亲的文章——《台阶》。(板书课题)
设计思路
歌曲和图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为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二、检查预习
1.重点字词见PPT。
2.重点词语解释见PPT。
3.作者简介见“拓展素材”部分。
三、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师: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请仔细阅读,试从这个角度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梳理,并以比较整齐的形式进行概括。小组交流,挑小组展示。
  
明确:
故事情节 情节细分
开端(1—9) 台阶太低,立志造屋。 一层(1—5):三级台阶,平凡生活。
二层(6—9):高高台阶,父亲梦想。
发展(10—16) 大半辈子准备材料。 一层(10—11):艰辛、漫长、执着的准备工作。 二层(12—16):在酷暑严寒中的辛苦劳作。
高潮(17—25) 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终于造成。 一层(17):建造新屋的过程。
二层(18—20):在霜冷露重的深秋早晨为修台阶做准备。
三层(21):在炮声中既高兴又尴尬不已。
四层(22—25):石板做底,高台阶砌成。
结局(26—32) 新屋落成,父亲老了。 一层(26—27):坐高台阶,极不习惯。
二层(28):挑水闪腰。
三层(29—32):失去往日生机,感慨自己衰老。
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小说,学习小说需要对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进行梳理,此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梳理情节。
四、抓住细节,品评人物
(一)赏析细节。
师:我们一起来研读课文第10—16段,赏析细节,分析小说表现人物的技巧和手法。这一部分写父亲盖新屋的准备工作,大家觉得哪些细节写得特别感人,做好批注。
学生交流示例:
生1:第10段“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中两个“捡”字写出了父亲造新屋的准备过程的不容易,在农村,盖新屋是一件大事,对一般的家庭来说,盖新屋意味着要倾其所有,新屋盖好了,所有的积蓄也用完了,所以这里的“捡”字既写出了父亲的艰难,也表现了父亲盖屋的决心和耐心。
生2:第11段用与时间有关的数字来表现人物,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卵石,剩下的半个月过年、编草鞋,写出了父亲的辛劳和坚持。
小结:第10段的细节描写,表现出父亲盖新屋的准备过程是很漫长的。“今天”“明天”把“漫长”具体化了。最妙的还是最后一句话:“虽然这些事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这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本段先概写,再细写,最后评议,十分严谨。
设计思路
本环节旨在提高学生自主赏读文本的能力,同时告诉学生:阅读一篇小说,可以通过细节,读出文字背后隐含的信息;阅读时要注意抓关键词语,通过关键词语来分析人物形象。
(二)评析人物。
用一句话概述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几个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积极补充。(学生思考回答,老师点评)
明确:
一位体魄健壮、吃苦耐劳、渴望得到别人尊重的父亲。
一位老实厚道、低眉顺眼、勤劳纯朴的父亲。
一位俭朴谦卑、沉默寡言、不怕辛苦的父亲。
一位在漫长的准备之中日积月累,终于得偿所愿的父亲。
一位不甘低人一等、在奋斗中老去的父亲。
一位非常要强、有理想、不甘人后、任劳任怨,用一生的时光去努力,用劳动兴家立业的父亲。
……
师:父亲为造一座有高台阶的房子,一生辛劳,我们却没有看到他理想实现后的兴奋和扬眉吐气,父亲明明该高兴,为什么却露出尴尬的笑 为什么父亲坐在高台阶上觉得不自在,还一副“若有所失”的样子呢 留疑,下节课解答。
设计思路
小说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就是人物。本文的中心人物是“父亲”,分析父亲形象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之一。本环节不设限,旨在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五、布置作业
批注阅读文章的有关段落,思考本课“阅读提示”第1段中的问题,明确本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板书设计】
台 阶
李森祥
三级台阶:幸福 充实
九级台阶:失落 失去力量、目标、自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台阶”的含义,把握小说的主题。
2.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积极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深入思考,品悟主旨
主问题探讨:
九级台阶的新屋造成了,明明该高兴的父亲,却露出尴尬的笑,坐在高台阶上觉得不自在,还一副“若有所失”的样子,为什么呢 再次细读有关段落,说说你的阅读发现。
支问题探讨:
21段,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为什么
27段,父亲坐在高台阶上为什么会觉得“不自在”
29段,闪腰之后的父亲为什么会有“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学生细读,品析,交流)
分析示例:
21段,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为什么
生:“尴尬”指(神色、态度)不自然。父亲一生都是一个农民,现在住上了台阶高的房子,一个普通农民,一下子到了这么高的位置,感觉有点虚。他觉得不适应,所以感觉有些尴尬。
明确:长期的劳作以及他的谦卑,让他无法挺起此刻想要挺起的胸,到这里我们就理解父亲尴尬的原因了。他的外在行动与内心是矛盾的,骨子里的质朴、谦卑使身为农民的父亲永远都学不会张扬。
27段,父亲坐在高台阶上为什么会觉得“不自在”
生:建成新屋后规矩变得多了,不能再在台阶上磕烟灰了,甚至连坐的地方也必须要改变了。父亲面对这些改变是束手无策的。不能磕烟灰,父亲不习惯,只能“憋住”,坐在高高的台阶上他甚至紧张得连回答别人的问题都回答错了。他为什么会“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呢 这仅仅是因为农民与生俱来的“谦卑”吗 不,新屋的造成需要父亲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这种改变让父亲不自在,感觉非常尴尬,这尴尬不仅会使人丧失原有的幸福感,而且还可能会让人产生自卑感。《台阶》中的父亲或多或少就面临着这样的困惑吧。
29段,闪腰之后的父亲为什么会有“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生1:父亲是“一只手按着腰”把旧屋的三块青石板抬起来作为新台阶的基石砌进土地的。就是在这个时刻,“我”第一次发现“父亲老了”。后来,父亲的腰闪了。虽然“我”和母亲都“尽力保持平静”,想要维护父亲的尊严,但是,父亲依旧必然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他老了,不能再劳动了!
生2:就是这个现实彻底击垮了父亲。再艰辛的劳动没有击垮父亲,再清苦的生活没有击垮父亲,但是,“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击垮了父亲。腰闪了,成了父亲生活的转折点,他变得“烦躁”了,变得“自闭”了,变成了“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他那一辈子都不曾低下过的倔强的头颅终于低下了,甚至“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
师:新屋的建造彻底损坏了父亲的健康,也剥夺了父亲最为珍贵的也是最引以为傲的东西——劳动力。这对父亲的杀伤力之大足可以完全击倒父亲。新屋的建成要求父亲开始新的生活,但是父亲却没有能力彻底告别旧有的生活方式。这给父亲带来的尴尬是更深一层的。
小结:高台阶的房屋造好了,但父亲的人生并没有相应地上一个台阶。新屋建好了,但父亲的一切都失去了:他的几十年来的生活状态、他的青春、他的人生目标、他的精神支柱、他的健康、他的幸福、他的尊严……父亲的生活不仅没有能够上一个台阶,相反,他甚至还不得已下了一个台阶,此后,他人生的台阶会更低,因为随着新屋的建成,他已沦落成一个彻底的闲人!怎么逞强也无法掩饰他劳动能力的丧失,一辈子辛劳的父亲,在他终年艰苦的劳作中是意气风发的,此刻却是垂头丧气、怅然若失的。在他的辛苦中我们感受到了劳动之美,它让人有底气有希望,但随着理想的实现,人却什么都没有了,连自信都失去了,人没有了奔头,该何去何从 人们不由得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中国农民的命运。
设计思路
本文主旨深刻,不易理解,需要有明显的切入角度。本文中父亲的“尴尬”和主旨有很大的联系,引导学生分析好“尴尬”的原因,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主旨。
二、课堂小结
父亲的一生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奋斗不止的一生,他的一生虽然有些可悲,但也是伟大的,父亲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与许许多多的农民一样,虽然一无所有,但是他们不辞辛劳,这座有九级台阶的新屋是父亲的人生坐标,是父亲生命的终点。
父亲是我们人生的一级台阶,父亲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厚重的那级台阶!
文章让我们体会到:
生命之美,美在创造,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创造新生活,改变自己的地位,过有尊严的生活。
劳动之美,美在充实,用自己淋漓的汗水托起明天,父亲的生活是劳碌且目标坚定的。
设计思路
本文主题意蕴丰富,可探究的角度比较多。本环节采用一句话解读的形式,从多元角度思考主题,旨在引导学生生发出多元化的解读,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积极生活的感情。
三、布置作业
学习本课细节描写手法,以《    的那一刻》为题,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