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老 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掌握字词。
2.初步理清课文内容和层次,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3.引导学生懂得关心弱者,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心。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师生大声跟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是啊,同学们,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每一个人,那么人世间真的会多一些温暖,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文明,少一些残暴。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杨绛女士的作品《老王》,就是通过描写她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为我们诠释了“爱”。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老王》。(投影课题)
老 王
杨 绛
设计思路
用歌曲导入,结合投影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本文的主旨,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检查预习,梳理知识
1.重点字词见PPT。
2.重点词语解释见PPT。
设计思路
字词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考试中必有的考点,可以此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三、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1.作者简介见“拓展素材”部分。
2.写作背景见“拓展素材”部分。
设计思路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写作背景,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还可以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握内容,了解人物。
(1)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写的是作者与人力车夫老王交往的故事。
设计思路
本环节旨在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文内容和人物,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师:说说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老王这一生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维持生活,他的眼睛又不好,生活更是凄凉艰难。但是他老实厚道,关心人,有一颗善良的心,讲仁义。
(3)师:假如让你用两个字来概括老王的一生,你会用哪两个字
教师点拨,从文章中找出表现老王“善”和“苦”的事例,学生阅读感悟并概括。
明确:“善”和“苦”。
设计思路
针对文本,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整体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析形象,体会感情。
(1)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里 阅读课文1—4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学生讨论,明确:
特点 相关语句
职业 艰辛劳苦 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生活 孤苦伶仃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身体 有缺陷 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住所 破落塌败 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2)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共同明确:
序号 具体表现
1 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车费减半。
2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3 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我们”看病钱不够。
4 受了人家的好,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致谢。
3.面对老王的不幸,“我”和“我”的家人对他好吗 表现在哪里
明确:好。表现在:①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②即使老王拒绝收钱,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③老王送来香油和鸡蛋,不让他白送,给他钱;④“我”女儿“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治好了他的夜盲症。
五、发散思维,拓展延伸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跟“老王”一样遭遇的人,别人是怎么看待他们的 在今后的日子里,你将会怎样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
学生思考,回答,答案不唯一,教师及时点评,指导。
设计思路
“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文章,要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要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关心身边的弱者,关注生活,关注人生。由书本向现实生活延伸,这既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与周围那些不幸的人相比,我们是多么幸福啊!今天,我们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我们又是多么幸运呀!那么,幸运者该怎样对待不幸的人呢 我们应该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而不应该歧视他们。同学们,请不要放弃每一个帮助别人的机会。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七、布置作业
1.完成基础积累部分题目。
2.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板书设计】
老 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分析课文重点语句,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感伤。
3.通过文本细读,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观察图片,结合课文内容,为这张图片配上解说词。(不超过200字)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点拨:可以从老王的职业、身体状况、生活处境、待人接物,以及与“我们”家的关系等方面解说。
示例:老王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者,一个不幸的三轮车夫。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他物质上贫苦,精神上凄苦。因为是单干户,没有组织,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这可能是老王最大的不幸。老王是一个善良的人。他愿意给作者家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我们”看病钱不够;接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致谢。
二、品味语言
1.指定学生朗读第8—16段,说说这几段文字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讨论,明确:
序号 具体句子 主要描写方法 表达效果
1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动作描写 “直僵僵”表现了老王最后一次登门时身体虚弱、四肢僵硬的样子。“镶嵌”突出老王瘦弱无力、身体僵直的状态,表明他的病已经很严重了,完全失去了活力,行动已经很不方便了。
2 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肖像描写 “翳”指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形象贴切地写出老王的眼病已经很严重了,可他还要登门给“我”家送东西,令人感动。
3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肖像描写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贴切地写出了老王因病痛而变得外表干瘦的特点。老王因长期营养不良,病已经很严重了,有香油和鸡蛋自己却不吃,而是送给作者一家人吃,可以看出老王对作者一家人的关心在乎,表现出老王的善良。
4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动作描写 “直”字表现出老王的行动之艰难,然而,行动如此艰难的老王,还要登“我”家的门给“我”家送东西,表现出老王的善良。
5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语言描写 “我不吃”“我不是要钱”,这是老王发自内心的话。两句简短的话,表现了老王对好心人的感激,说明老王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6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动作描写 “滞笨”描绘出老王离开时的情形,可以看出当时老王的病已经很严重了,叫人为他的身体、生活担忧,也为老王第二天去世埋下伏笔。
7 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 动作描写 强调老王临终前的形象,表明他行动已经很不方便了,病已经很严重了。
设计思路
本环节旨在通过赏析句子,让学生品味作者平淡简洁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引导学生深入把握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老王的最后一次出场可以看出老王怎样的身体状况 他已经病成这样却大老远来给作者家送鸡蛋和香油,这是为什么
明确:此时的老王已如风中之烛,生命随时都有结束的可能,从后文可知,老王回去后第二天就去世了,可以想见这次拜访对他来说是多么艰难。大概他觉得自己一生受作者一家的关照很多,必须得报答,他可能预感自己时日无多,所以他用了生命最后全部的精力来完成这项重要的“使命”。一瓶香油、几十个鸡蛋在今天来看确实算不了什么,但在那个年代,尤其是对贫病交加的老王来说,就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他舍不得吃,拿来送给作者一家,可见这份感情是多么真诚。老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能关心他人,这又多么令人感动。这一情节突出表现了老王的善良和知恩图报。
3.第10段中为什么说鸡蛋“多得数不完”
明确:其实那鸡蛋的数量是数得清的。但在那个物资极度缺乏的年代,这鸡蛋就显得特别宝贵,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鸡蛋了,而是代表了老王那颗金子般的心。在作者心里,这份感情格外沉重,所以感觉鸡蛋“多得数不完”了。
4.作者对老王送鸡蛋和香油的举动怀有怎样的感情
明确:为他的身体感到担心,为他的不幸感到怜悯,被他的真诚打动,为没请他坐坐感到抱歉。
5.第16段中为什么说“我害怕得糊涂了”
明确:作者害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本能地被老王骇人的病容吓到了;二是担心老王马上就会倒下,“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所以,作者在害怕的心理下,条件反射式地拿钱给老王,也没有请他坐坐喝口茶水,事后看来确实有失礼貌,显得“糊涂”。
三、把握主题
本文通过写作者一家与车夫老王的交往,表现了老王艰苦的生活及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也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
四、课堂小结
文中的老王是那样善良,他的生活却那样贫苦,这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的。今天,社会上还有许多像老王那样的人,对比他们,我们是幸运的。如果我们能够克服自身的自私、冷漠和无情,都能像作者一家那样,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用真诚的爱心帮助他们,伸出我们的手给予他们一些温暖,那么他们就会生活得幸福一些,我们的社会也会变得更美好。正如歌中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五、布置作业
1.完成阅读部分题目。
2.给一个你认为需要得到帮助的人写一封信。
【板书设计】
老王人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