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春》说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课时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春》。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目 录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八、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春》是一篇构思精巧、语言精美、富有诗情画意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文章十分适合学生诵读和写作模仿。
二、说学情
《春》这篇文章人教版选编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七年级上的学生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好奇心和求知欲十分强烈,要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这种宝贵的能力。学这篇文章时学生在中学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对初中的教材和教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适应,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分析的能力。教学要注意中小学教法、内容的衔接,重视字词、优美句子、段落的积累。
三、说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感情脉络。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体会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朗诵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好重音和停连,读出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揣摩关键语句,品味其表达效果。
五、说教学法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通过朗读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多次让学生朗读课文,读顺,读熟,并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欣赏春天的美。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朱自清的《春》,对文章的内容也有了大概地了解,知道了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现在就让我们继续来跟春亲密的接触,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二)、品读赏析
活动一:品春
过渡语:《春》这篇精美的散文,不知拨动过多少人的心弦!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都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表现出来了。这是与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和修辞方法分不开的。请同学们再次亲近文本,细细品味精彩的文字和描绘的画面。
设问: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说说喜欢的理由。或文中哪个句子哪个词语运用最妙?说说理由。结合学生实情,可选择其一赏析。
参考句式:我欣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春的_____的特点,抒发了__________之情。
或者:我欣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字或者词)用得贴切具有表现力,突出了春的_____的特点,抒发了__________之情。
合作交流的要求及步骤:
1.先自主学习,然后组内进行交流。交流时,组长确定发言的顺序。发言的同学要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对自己的批注进行补充,对好的发言做好记录,记录下有分歧的地方,提出来,让大家帮你解决。
2.组长负责收集疑难问题,可与其他小组共同讨论解决。再有解决不了的提交全班解决。
3.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发言,发言的同学代表的是整个小组的水平。
点拨:
1.作者为什么要用两个“盼望着”?明确:叠用,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渴望。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地”“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情态,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经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显示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
3.春花图:(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
(2)“野花遍地是:咋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明确:(1)景物:流连花下的蜜蜂与欢乐。
词语:“闹”。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闹”不仅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渲染出来了,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而且运用侧面描写,写出了花的繁多、香甜。
(2)景物:野花映衬的阳光与春风。
词语:“眨”。
写野花:这里运用比喻写出了野花遍地都是,在春天的阳光下晶莹发亮、轻轻摆动,格外招人喜爱。野花是杂样的,又“散在草丛中”,星星点点的,在阳光的照耀下,在和煦的微风中不断地闪烁。正因为野花有这些特点,才和星星的闪烁、眼睛的眨动有了极为相似之处。
“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野花的动态之美。“眨呀眨的”显然是因有了徐徐微风,野花才会摇曳着曼妙的身姿,此处也为下一段春风的描写作铺垫。
全是短句,读起来节奏轻快,带有欣喜之情。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野花的动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有如下要点:
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观察其细微的不同,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
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景物能够逼真地再现于读者面前。
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运用引用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春风”比喻成“母亲的手”,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和煦、温暖、柔和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喜爱之情。
5.最后三段,
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语势强烈,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春天的“新”“美”“力”的特点,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比热爱之情。
学法指导一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为了突出景物的特征,首先注意按照一定的空间进行描写,描写时,又能从各种感觉的角度把景物描绘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其次,在描写时,作者注意使用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的方法,使描写绘声绘色,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应注意使用这些方法。
学法指导二
比喻作用:1.使概括的东西生动形象,给人鲜明的印象。
2.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便于接受。
3.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便于理解。
分析思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本体)比作××(喻体),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本体)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活动二:诵春
天本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描写出春天的形象很不容易,而朱自清先生却把春写活了,写得有形、有色、有声、有情,充满诗情画意。让我们继续聆听春天的声音,感受作者的热爱之情。
1.有感情朗读《春之声》,找出春天到来的各种声音。
2.从语言运用角度圈点批注声音之美,自由展示品读之味。
3.让学生自由放声练读《山雀子噪醒的江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歌配乐朗读比赛, 激发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三)、仿写训练
过渡语: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你把春天比做什么?
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仿照下面的格式,说一说你心中的春天像什么。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天像美丽的新娘,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要求:先自己仿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修改,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展示。
课堂小结
1.学生分享自己的本节收获。
2.教师总结:《春》这篇文章全篇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春天的特点描写的淋漓尽致,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应用到这些修辞,从而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
3.布置作业:运用修辞手法,描写家乡的秋天。
七、说板书设计
(一) 盼春 盼、来、近(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总括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二)给春
春风图(风唱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新”
(三)颂春 三个比喻 “美”
八、说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形象直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变得有趣生动起来;还能扩大学生的知识容量,增加学习的渠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协商学习两种模式,恰恰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运用微课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里有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