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同步课堂系列 第1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单元测评(解析版+原卷版+答题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同步课堂系列 第1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单元测评(解析版+原卷版+答题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9-07 12:55:57

文档简介

第1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单元测评
生物学·答题卡
第I卷(请用2B铅笔填涂)
第II卷(非选择题)
贴条形码区
考生禁填: 缺考标记
违纪标记
以上标志由监考人员用2B铅笔填涂
选择题填涂样例:
正确填涂
错误填涂 [×] [√] [/]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在规定位置贴好条形码。
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 mm黑色签字笔答题,不得用铅笔或圆珠笔答题;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注意事项
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1.[ A ] [ B ] [ C ] [ D ] 6.[ A ] [ B ] [ C ] [ D ] 11.[ A ] [ B ] [ C ] [ D ]
2.[ A ] [ B ] [ C ] [ D ] 7.[ A ] [ B ] [ C ] [ D ] 12.[ A ] [ B ] [ C ] [ D ]
3.[ A ] [ B ] [ C ] [ D ] 8.[ A ] [ B ] [ C ] [ D ] 13.[ A ] [ B ] [ C ] [ D ]
4.[ A ] [ B ] [ C ] [ D ] 9.[ A ] [ B ] [ C ] [ D ] 14.[ A ] [ B ] [ C ] [ D ]
5.[ A ] [ B ] [ C ] [ D ] 10.[ A ] [ B ] [ C ] [ D ] 15.[ A ] [ B ] [ C ] [ D ]
16.[ A ] [ B ] [ C ] [ D ] 21.[ A ] [ B ] [ C ] [ D ] 26.[ A ] [ B ] [ C ] [ D ]
17.[ A ] [ B ] [ C ] [ D ] 22.[ A ] [ B ] [ C ] [ D ] 27.[ A ] [ B ] [ C ] [ D ]
18.[ A ] [ B ] [ C ] [ D ] 23.[ A ] [ B ] [ C ] [ D ] 28.[ A ] [ B ] [ C ] [ D ]
19.[ A ] [ B ] [ C ] [ D ] 24.[ A ] [ B ] [ C ] [ D ] 29.[ A ] [ B ] [ C ] [ D ]
20.[ A ] [ B ] [ C ] [ D ] 25.[ A ] [ B ] [ C ] [ D ] 30.[ A ] [ B ] [ C ] [ D ]
31.(7分)
(1) (2)
(3)
(4)
(5)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32.(9分)
(1)
(2)
(3)
(4) (5)
(6)
33.(7分)
(1)
(2) (3)
(4)
(5) (6)
34.(8分)
(1)
(2)
(3) ① ②

(4)
(5)
35.(9分)
(1)
(2)
(4)
(4)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第1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单元测评
生 物 学
(全卷共两个大题,共35个小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母鸡在鸡窝里下蛋 B.啄木鸟在树干上找虫吃
C.春天冰雪消融 D.腐烂的树桩上长出蘑菇
【答案】C
【详解】A.母鸡在鸡窝里下蛋属于生物的繁殖,A不符合题意。
B.啄木鸟在树干上找虫吃属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不符合题意。
C.春天冰雪消融属于自然现象,不属于生命现象,C符合题意。
D.腐烂的树桩上长出蘑菇,属于生物能生长,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021 年 4 月中旬,一群亚洲象离开了位于西双版纳的自然保护区,一路向北迁徙,行经普洱、玉溪、昆明等地。亚洲象的迁移属正常现象,但如此长距离的北迁在中国尚属首次,因此受到高度关注。据悉,象群曾在玉溪一村庄停留,在酒厂和玉米地旁徘徊,将两个大棚的玉米吃光。亚洲象取食玉米的行为所体现生物的基本特征是(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进行呼吸
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答案】A
【详解】A.亚洲象取食玉米的行为所体现生物的基本特征是: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A选项符合题意。
B.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生物能进行呼吸,B选项不符合题意。
C.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生物能生长和繁殖,C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如羚羊发现敌害后迅速奔跑,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该诗句中葵花“向日倾”的现象所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A.生物需要呼吸 B.生物能够繁殖
C.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答案】D
【详解】A.生物能进行呼吸,是指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A不符合题意。
B.生物能够繁殖是指产生新个体,B不符合题意。
C.人体通过出汗、排尿等形式排出体内的废物,植物通过落叶的形式带走体内的废物,所以银杏能通过落叶带走部分废物,C不符合题意。
D.葵花“向日倾”意思是金色的葵花执着地向着太阳开放,所体现的生物特征是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作出的反应,D符合题意。
故选D。
4.“无边落木萧萧下”,秋天来了,落叶会打着璇儿飞舞。植物落叶体现了生物的那一特征(  )
A.对外界的刺激会产生反应 B.能进行呼吸
C.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D.生活需要营养
【答案】C
【详解】生物都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植物落叶说明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故选C。
5.“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句话说明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  )
A.遗传现象 B.生殖现象 C.进化现象 D.变异现象
【答案】D
【详解】遗传是指生物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性。所以,“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句话体现了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性,说明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变异现象。
故选D。
6.下列生物不是由细胞构成的是( )
A.酵母菌 B.菠菜
C.艾滋病病毒 D.蝗虫
【答案】C
【详解】ABD.酵母菌是真菌,菠菜是多细胞植物,蝗虫是多细胞动物,它们都是由细胞构成的,ABD错误。
C.病毒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所以,艾滋病病毒无细胞结构,C正确。
故选C。
7.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我国,给我国人民的健康及经济带来严重影响。2月份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要想掌握我国疫情具体情况应采取的方法是( )
A.观察法 B.分析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答案】C
【详解】A.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用一种或多种感官收集周围的信息,就是在观察。为了更好地观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A不符合题意。
B.收集和分析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收集资料的途径有多种.去图书管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收索.其中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数据以及音像资料等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答案和探究线索,B不符合题意。
C.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题干中,为掌握我国疫情具体情况,应采用的方法是调查法,C符合题意。
D.实验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密、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在调查校园生物种类时,以下行为中,正确的是( )
A.东东独自爬上大树去查看鸟巢中是否有小鸟
B.萱萱拨开草丛,看见一个体色鲜艳的虫子,徒手去抓它
C.飞飞把自己看到的各种生物,无论大小好恶全都记录下来
D.明明发现他不认识的植物,于是把它们拔出来,带到办公室询问老师
【答案】C
【详解】A、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保护动物,所以捕捉小鸟是错误的,独自爬上大树更危险,故A错误。
B、体色鲜艳的虫子一般都有毒,很危险,故B错误。
C、调查是一项科学工作。对你所看到的生物,不管你是否喜欢它,都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不能仅凭个人好恶取舍,故C正确。
D、不要伤害动植物和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特别是要保护珍稀物种,故D错误。
故选C。
9.某小组将春游过程中观察记录到的生物作了这样的分类:鳃鱼、水葫芦、沼虾、荷花归为一类,油松、白玉兰、褐家鼠、苍蝇归为一类,他们的分类方法是(  )
A.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 B.按照生物的用途
C.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 D.按照生物的数量
【答案】A
【详解】“鳃鱼、水葫芦、沼虾、荷花”这些生物都是生活在水中,是水生生物;“油松、白玉兰、褐家鼠、苍蝇”生活在陆地环境,它们是陆生生物。所以,该小组同学的分类方法是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归类。
故选A。
1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一自然现象说明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长的影响?( )
A.光 B.水 C.湿度 D.温度
【答案】D
【详解】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的生活分布有着重要影响。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非生物因素因素是温度,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1.科学家曾对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但没有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A.缺二氧化碳 B.缺阳光 C.缺氧气 D.水温太低
【答案】B
【详解】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是红藻;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绿色植物生存。
故选B。
12.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错误的做法是( )
A.用多只鼠妇做一次实验才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B.实验变量是光照
C.实验中亮处和暗处的温度、湿度等条件要一致
D.这是一个对照实验
【答案】A
【分析】“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装置示意图:
【详解】A.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该实验要用多只鼠妇做多次实验才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A错误。
B.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该实验的变量是光,B正确。
C.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所以,实验中亮处和暗处的温度、湿度等条件要一致,C正确。
D.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只有光一个变量,属于对照实验,D正确。
故选A。
13.下列在环境与生物的关系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
A.蚯蚓 B.春风 C.温度 D.土壤
【答案】A
【详解】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所以蚯蚓属于生物因素,春风、温度和土壤属于非生物因素。因此,A符合题意。
故选A。
14.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豆苗和杂草相互争夺阳光、空气、水和养料等资源。豆苗和杂草之间的关系是(  )
A.寄生 B.捕食 C.互利合作 D.竞争
【答案】D
【详解】结合分析可知,豆苗和杂草相互争夺阳光、空气、水和养料等资源。豆苗和杂草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故选D。
15.下列关于共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根瘤菌能与豆科植物形成共生关系 B.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生在一起形成的
C.共生的两种生物分开后,均能独立生活 D.共生的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答案】C
【详解】A.豆科植物的根瘤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A正确。
B.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共生在一起而形成的,真菌可以分解有机物为藻类的生长提供水和无机盐,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可以为真菌的生活提供有机物,B正确。
C.共生的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一旦分开,二者都要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C错误。
D.共生的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彼此需要对方来给自己提供自己不能吸取外界食物制造的养料,D正确。
故选C。
16.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以下描述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菊花在秋天开花
C.青蛙生活离不开水 D.雨燕长途迁徙
【答案】A
【详解】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白蚁在大堤内挖穴活动导致大堤的牢固性降低,洪水来临时容易溃堤,表明生物白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属于生物影响环境,正确。
B. 菊花在秋天开花,是因为菊花属于短日照植株,秋季的光照能满足植株的生长需求,属于非生物光对生物的影响,错误。
C.青蛙属于两栖动物,生长发育离不开水,是生物依赖环境,错误。
D.雨燕在迁徙的过程中会选择在某些地点徘徊停留,时间上基本与当地雨季重合,因此,雨燕长途迁徙是非生物对生物的影响,错误。
故选A。
17.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的羽毛,与夏季草原的斑较色彩相近,以上实例体现了(  )
A.温度对生活分布的影响 B.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答案】C
【详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例如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色的羽毛,与夏季苔原斑驳的色彩很相近,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也是防止被敌害发现,同时便于捕食猎物,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8.下列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个池塘中的荷花 B.一条河里的所有鱼
C.一座山 D.一块农田里的阳光、空气和水
【答案】C
【详解】A.一个池塘中的荷花是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产者,还缺少生物部分的消费者和分解者及非生物部分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
B.一条河里的所有鱼是生态系统中的部分消费者,还缺少生物部分的生产者和分解者及非生物部分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
C.一座山包含了山中的所有生物(动植物、细菌真菌等)及环境(非生物部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C符合题意。
D.一块农田里的阳光、空气和水是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部分,还缺少生物部分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9.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能使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体内的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成分
【答案】A
【详解】A.由分析可知,生产者是指绿色植物,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和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进入有机环境(生物体内),A符合题意。
B.由分析可知,消费者是指动物,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把生物体内的碳归还到无机环境中,B不符合题意。
C.由分析可知,分解者是指腐生的细菌、真菌(微生物),腐生的细菌、真菌(微生物)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归还到无机环境中,C不符合题意。
D.由分析可知,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非生物部分不能使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体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0.下面是四位同学写出的食物链,其中正确的是(  )
A.阳光→草→兔→狐狸 B.虾米→小鱼→大鱼
C.草→蝗虫→麻雀 D.草→羊→狼→微生物
【答案】C
【详解】A.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而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部分,A错误。
B.虾米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B错误。
C.该食物链正确反映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被吃与吃这种关系,C正确。
D.微生物属于分解者,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D错误。
故选C。
21.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的虫和鸟属于消费者
B.植物的枯枝落叶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
C.若消灭所有的虫,则更有利于原有生态平衡的维持
D.作为生态系统,图中尚缺少阳光等非生物成分
【答案】C
【详解】A.虫是食草动物,直接以植物为食,鸟是食肉动物,间接以植物为食,都属于消费者,A正确。
B.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可把动植物遗体和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B正确。
C.若消灭所有的虫,将产生近期或远期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或破坏,C错误。
D.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以植物是生产者,虫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缺少阳光等非生物部分,D正确。
故选C。
22.在一个受DDT污染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类群所含DDT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最可能为生产者的是(  )
生物类群 甲 乙 丙 丁
DDT 1.02 23.30 68.80 220.00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A
【详解】分析题中表格数据,结合分析,甲体内DDT的含量最少,依次是乙,然后是丙,丁体内DDT的含量最高,故这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甲→乙→丙→丁,A符合题意。
故选A。
2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构成食物链的四种生物在一段时间内的相对数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只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
B.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丁→乙→丙→甲
C.甲是生产者,乙、丙、丁是消费者
D.甲个体内的有毒物质含量积累最多
【答案】C
【详解】A.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即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该生态系统不仅有甲(生产者),乙、丙和丁(消费者),还有分解者(细菌和真菌),A错误。
B.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因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就越少,生物的数量就越少;营养级越低,获得的能量就越多,生物数量就越多;从图中可以看出,生物数量由多到少依次是甲>丙>乙>丁,因此食物链的正确构成是甲→丙→乙→丁,B错误。
C.图中食物链为甲→丙→乙→丁,由分析可知,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所以甲是生产者,其中乙、丙、丁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属于消费者,C正确。
D.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所以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图中丁的营养级最高,所以丁个体内的有毒物质含量积累最多,D错误。
故选C。
24.在一条食物链中,狼吃兔子,而兔子不会吃狼,捕食关系不能逆转,这就造成了生态系统中(  )
A.氧循环是单向的 B.碳循环是单向的
C.水循环是单向的 D.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答案】D
【详解】A氧循环、B碳循环和C水循环是周而复始的,可以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中,ABC不符合题意;D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不可逆的,并且逐级递减,D符合题意。
故选D。
25.下列有关生物圈的范围及其定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
C.地球上所有生物能够生活的地方 D.地球上所有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
【答案】D
【详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故选D。
26.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
A.生物圈 B.湿地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答案】A
【详解】A.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稳定性最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故A符合题意。
B.湿地生态系统是由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能调节区域小气候,有地球的肾之称。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极其特殊的生态功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资源,因此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故B不符合题意。
C.海洋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每年能够产生三百六十亿吨氧气,占全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是产生氧气最多的生态系统,故C不符合题意。
D.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以高大的乔木为主,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所以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7.有“绿色水库”之称的生态系统(  )
A.农田生态系统 B.城市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答案】D
【详解】A.农田生态系统都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种类较少,自我调节能力弱,A不符合题意。
B.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植物种类少,自我调节能力弱,B不符合题意。
C.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C不符合题意。
D.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D符合题意。
故选D。
28.野兔、黄羊等善于奔跑的动物,生活的生态系统一般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池塘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
【答案】D
【详解】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草原上的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由于降雨稀少,乔木非常少见。那里的动物与草原上的生活相适应,大多数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这是对草原环境的一种适应。故野兔、黄羊等善于奔跑的动物主要生活在草原生态系统,因此A、B、C错误,D正确。故选D。
29.下列措施不利于保护生物圈的是( )
A.发展生态农业 B.直接焚烧秸秆 C.打造绿色社区 D.日常低碳出行
【答案】B
【详解】A.发展生态农业,展示科技魅力,利于保护生物圈,A不符合题意。
B.直接焚烧秸秆,避免垃圾围城,会造成大气污染,不利于保护生物圈,B符合题意。
C.打造绿色社区,共享绿色社区,利于保护生物圈,C不符合题意。
D.日常低碳出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利于保护生物圈,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0.在某个相对封闭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的数量大量减少,下列最符合较长时间内野兔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
【答案】B
【详解】在食物链“植物→野兔→狼“中,若野兔的天敌大量死亡,野兔的数量会增多,植物(野兔的食物)随着野兔数量的增多而减少,以野兔为食的动物也会随着野兔数量的增多而增多,一段时间后,野兔的数量随着植物的减少或以野兔为食的动物的增多而减少。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较长时间内野兔的种群数量还会保持动态平衡。
故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简单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40分)
31.(7分)某同学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后,绘制了如下图所示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指”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对应实例: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
(2)图中B对应的实例是“蝌蚪能发育成青蛙”,则B代表生物能__________。
(3)图中E指“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请你举出一对应实例:__________。
(4)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__________。“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怎得梅花扑鼻香”,说明影响梅花开放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
(5)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肥厚的茎能贮存大量的水分。由此可知,仙人拿主要生活在__________(填“湿润”或“干旱”)的环境,这体现了生物能__________环境。
【答案】(1)细胞
(2)由小长大
(3)触碰含羞草,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举出一例,合理即可)
(4) 生态因素 温度
(5) 干旱 适应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的特征以及生物与环境有关的知识。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具有共同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外,生物都有细胞构成。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生物能适应环境。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图中A指”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对应实例: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图中B对应的实例是“蝌蚪能发育成青蛙”,则B代表生物能由小长大,即生长现象。
(3)图中E指“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请你举出一对应实例:触碰含羞草,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羚羊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等。
(4)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怎得梅花扑鼻香”,说明影响梅花开放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
(5)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肥厚的茎能贮存大量的水分。由此可知,仙人拿主要生活在干旱的环境,这体现了生物能适应环境。
32.(9分)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______。
(2)图中有______条食物链,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
(3)如果大量捕杀狐,那么鹰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将______,兔的数量会______。
(4)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沿食物链传递逐级______的。
(5)该食物链中有毒物质最多的是______。
(6)生态系统中主要功能是______循环和______流动。
【答案】(1)食物链
(2) 5##五 草→鼠→蛇→鹰
(3) 增加 先增加后减少
(4)递减
(5)鹰
(6) 物质 能量
【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一些有害的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做生物富集。生物链越长,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在这种生物的体内积累的就越多,鹰的营养级最高,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
(1)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指各种动物。以植物为食属于草食性动物,以动物为食属于肉食性动物,既能以植物为食也能以动物为食属于杂食性动物。从图中可看出,生产者指草,消费者是指各种动物。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构成了食物链。
(2)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一般是绿色植物。食物网中的每条食物链都要写到它的最高营养级。图中的食物链有:草→兔→狐;草→兔→鹰;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共五条,其中最长的一条是:草→鼠→蛇→鹰。
(3)在该生态系统中,大量的捕杀狐,由于鼠的天敌大量减少,食物充足就会大量繁殖,导致鹰的数量短期内会增多,当鹰的数量超过一定限度后,会由于食物不足而减少。因此鹰的数量将会先增加后减少。兔因为狐的大量捕杀刚开始会增多,后来又因为鹰的增多而减少。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生产者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沿食物链的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5)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所以该食物链中有毒物质最多的是鹰。
(6)在生态系统中,如食物链:草→兔→鹰,兔吃草,草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进入了兔的体内,鹰吃兔,兔体内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到了鹰的体内。因此通过食物链,生态系统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3.(7分)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是相互制约的,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再形成庞大的食物网。下图是某地生物之间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属于生产者的是______。
(2)本图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已经出现的成分外,还应该有非生物部分和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的蛇与鹰的关系是______关系。
(4)上图中共有______条食物链,请写出一条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______。
(5)若图中鼠的数量大量增多,则植物的数量会______,从而影响生态平衡。
(6)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其中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
【答案】(1)植物
(2)分解者
(3)捕食和竞争
(4) 8##八 植物 → 鼠 → 鹰
(5)减少
(6)生物圈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1)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不仅可以生产有机物,而且也能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同时,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生成的有机物中。该食物网中的生产者是植物。
(2)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的植物属于生产者,各种动物属于消费者,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3)该食物网中,鹰捕食蛇,鹰和蛇又同时捕食鼠,所以鹰与蛇之间是捕食和竞争的关系。
(4)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图中共有8条食物链:植物→鼠→鹰;植物→鼠→蛇→鹰;植物→食植昆虫→食虫鸟→鹰;植物→食植昆虫→食虫鸟→蛇→鹰;植物→食植昆虫→蛙→蛇→鹰;植物→食植昆虫→食草昆虫→蛙→蛇→鹰;植物→食植昆虫→食草昆虫→食虫鸟→蛇→鹰;植物→食植昆虫→食草昆虫→食虫鸟→鹰。 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因此食物链越长,含有的营养级越多,最高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反之越多,因此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植物→鼠→鹰。
(5)若图中鼠的数量大量增多,植物会被大量吃掉,因此植物的数量会减少。
(6)生物圈就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的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因此生物圈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4.(8分)小秦在室外玩耍时,发现鼠妇经常躲在阴暗、潮湿的花盆底下或石块下,小秦不禁感到奇怪:鼠妇为什么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呢?后经过长期观察,小明推测:鼠妇不喜欢在土壤干燥的环境中生活。于是,他捉了10只鼠妇,并做了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
小秦的实验:用硬纸板制成一个长方形的纸盒(上面没有盖),将纸盒分成长度相等的两部分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将捉来的10只鼠妇放入纸盒中央,10 分钟后观察鼠妇的动向:统计移到哪一侧的鼠妇多?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小秦看到了鼠妇的生活现象后提出了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小秦用实验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时,首先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订并实施计划:
①本实验控制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
②小秦将纸盒分成两部分并做适当的处理:给鼠妇提供______和_____两种不同的环境条件,其他条件保持相同。观察鼠妇对这两种环境条件做出的选择。
③每分钟统计一次分別在两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计算出两种环境下10次的总数和平均数。这样处理数据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秦做实验时,小华也在旁边看,并向小秦建议应将纸盒一侧遮盖形成黑暗环境,而另一侧不处理。但小秦没有采纳小华的建议。你认为小秦做得对吗?为什么?______。
(5)得出结论:小秦预期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土壤的潮湿程度会(或不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2)鼠妇适于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土壤的湿度会(不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3) 土壤的湿度 土壤干燥 土壤潮湿 减少误差,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
(4)对;一组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因素
(5)土壤湿度会(或不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1)通过阅读题干可知,小秦不禁感到奇怪:鼠妇为什么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呢?因此小秦看到了鼠妇的生活现象后提出的问题是:土壤的潮湿程度会(或不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2)通过阅读题干可知,小秦推测:鼠妇不喜欢干燥的环境,因此,他作出的假设是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3)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条件干扰实验。因此该实验中为了控制单一变量,探究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的影响,变量应为土壤的潮湿程度。
②在设计实验时,应给鼠妇提供湿润和干燥两种不同的环境条件,并观察鼠妇对这两种环境条件做出的选择,这种实验称为对照实验。
③若有10只鼠妇,每分钟统计一次分别在两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计算出两种环境下10次的总数和平均数。这样处理数据是为了减少误差,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
(4)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因此,本实验除了土壤的潮湿程度这个变量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应两侧都设置黑暗环境。
(5)10分钟后出现的情况,已经与小明的假设相吻合,既移向湿润一端的鼠妇多(或鼠妇全部移向湿润的一端),因此小秦预期结论是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地方。
35.(9分)为探究某些生态因子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见下表)。请回答:(横线上填写文字,方括号内填写编号)
项目实验编号 水质 水草(枝) 螺蛳(只) 光照
1 池塘水 8 6 +
2 池塘水 0 6 +
3 池塘水 8 6 —
4 池塘水 8 2 +
注:“十”代表阳光面,为可见散射光照射,“—”代表无光处。
(1)实验1~4模拟的生态系统中,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两个)。
(2)每一个生态瓶均可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属于生产者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消费者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实验[____]和实验[____],可以探究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比较实验1和实验3的实验结果,可以说明水草在有____________的条件下,才能释放氧气。
(4)除了本实验探究的因子之外,还有哪些因子对螺蛳的生存会有影响?请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池塘水 阳光
(2) 水草 螺蛳
单向流动,逐级减少
(3) 1 2 光照
(4)水质、水温等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1)非生物成分如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和必要的生存环境。题目中的非生物因素有池塘水、光照。
(2)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将太阳能储存在有机物中。题干中的生产者是水草。消费者是指直接或间接利消费者用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为食物和能量来源的生物,主要指动物,也包括某些寄生的菌类等。根据食性的不同可分为一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等。题目中的消费者是螺蛳。一般地说: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由此可以得出: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
(3)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实验1和实验2的变量是水草,可以探究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实验1和实验3的变量是关照,可以探究水草在有光的条件下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4)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当环境中一个或同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因此影响螺蛳的因素有水质、水温等条件。
2 / 2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第1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单元测评
生 物 学
(全卷共两个大题,共35个小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母鸡在鸡窝里下蛋 B.啄木鸟在树干上找虫吃
C.春天冰雪消融 D.腐烂的树桩上长出蘑菇
2.2021 年 4 月中旬,一群亚洲象离开了位于西双版纳的自然保护区,一路向北迁徙,行经普洱、玉溪、昆明等地。亚洲象的迁移属正常现象,但如此长距离的北迁在中国尚属首次,因此受到高度关注。据悉,象群曾在玉溪一村庄停留,在酒厂和玉米地旁徘徊,将两个大棚的玉米吃光。亚洲象取食玉米的行为所体现生物的基本特征是(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进行呼吸
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3.“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该诗句中葵花“向日倾”的现象所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A.生物需要呼吸 B.生物能够繁殖
C.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4.“无边落木萧萧下”,秋天来了,落叶会打着璇儿飞舞。植物落叶体现了生物的那一特征(  )
A.对外界的刺激会产生反应 B.能进行呼吸
C.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D.生活需要营养
5.“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句话说明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  )
A.遗传现象 B.生殖现象 C.进化现象 D.变异现象
6.下列生物不是由细胞构成的是( )
A.酵母菌 B.菠菜
C.艾滋病病毒 D.蝗虫
7.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我国,给我国人民的健康及经济带来严重影响。2月份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要想掌握我国疫情具体情况应采取的方法是( )
A.观察法 B.分析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8.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在调查校园生物种类时,以下行为中,正确的是( )
A.东东独自爬上大树去查看鸟巢中是否有小鸟
B.萱萱拨开草丛,看见一个体色鲜艳的虫子,徒手去抓它
C.飞飞把自己看到的各种生物,无论大小好恶全都记录下来
D.明明发现他不认识的植物,于是把它们拔出来,带到办公室询问老师
9.某小组将春游过程中观察记录到的生物作了这样的分类:鳃鱼、水葫芦、沼虾、荷花归为一类,油松、白玉兰、褐家鼠、苍蝇归为一类,他们的分类方法是(  )
A.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 B.按照生物的用途
C.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 D.按照生物的数量
1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一自然现象说明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长的影响?( )
A.光 B.水 C.湿度 D.温度
11.科学家曾对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但没有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A.缺二氧化碳 B.缺阳光 C.缺氧气 D.水温太低
12.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错误的做法是( )
A.用多只鼠妇做一次实验才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B.实验变量是光照
C.实验中亮处和暗处的温度、湿度等条件要一致
D.这是一个对照实验
13.下列在环境与生物的关系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
A.蚯蚓 B.春风 C.温度 D.土壤
14.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豆苗和杂草相互争夺阳光、空气、水和养料等资源。豆苗和杂草之间的关系是(  )
A.寄生 B.捕食 C.互利合作 D.竞争
15.下列关于共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根瘤菌能与豆科植物形成共生关系 B.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生在一起形成的
C.共生的两种生物分开后,均能独立生活 D.共生的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16.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以下描述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菊花在秋天开花
C.青蛙生活离不开水 D.雨燕长途迁徙
17.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的羽毛,与夏季草原的斑较色彩相近,以上实例体现了(  )
A.温度对生活分布的影响 B.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8.下列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个池塘中的荷花 B.一条河里的所有鱼
C.一座山 D.一块农田里的阳光、空气和水
19.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能使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体内的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成分
20.下面是四位同学写出的食物链,其中正确的是(  )
A.阳光→草→兔→狐狸 B.虾米→小鱼→大鱼
C.草→蝗虫→麻雀 D.草→羊→狼→微生物
21.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的虫和鸟属于消费者
B.植物的枯枝落叶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
C.若消灭所有的虫,则更有利于原有生态平衡的维持
22.在一个受DDT污染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类群所含DDT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最可能为生产者的是(  )
生物类群 甲 乙 丙 丁
DDT 1.02 23.30 68.80 220.00
A.甲 B.乙 C.丙 D.丁
2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构成食物链的四种生物在一段时间内的相对数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只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
B.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丁→乙→丙→甲
C.甲是生产者,乙、丙、丁是消费者
D.甲个体内的有毒物质含量积累最多
24.在一条食物链中,狼吃兔子,而兔子不会吃狼,捕食关系不能逆转,这就造成了生态系统中(  )
A.氧循环是单向的 B.碳循环是单向的
C.水循环是单向的 D.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25.下列有关生物圈的范围及其定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
C.地球上所有生物能够生活的地方 D.地球上所有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
26.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
A.生物圈 B.湿地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27.有“绿色水库”之称的生态系统(  )
A.农田生态系统 B.城市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28.野兔、黄羊等善于奔跑的动物,生活的生态系统一般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池塘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
29.下列措施不利于保护生物圈的是( )
A.发展生态农业 B.直接焚烧秸秆 C.打造绿色社区 D.日常低碳出行
30.在某个相对封闭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的数量大量减少,下列最符合较长时间内野兔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简单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40分)
31.(7分)某同学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后,绘制了如下图所示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指”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对应实例: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
(2)图中B对应的实例是“蝌蚪能发育成青蛙”,则B代表生物能__________。
(3)图中E指“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请你举出一对应实例:__________。
(4)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__________。“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怎得梅花扑鼻香”,说明影响梅花开放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
(5)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肥厚的茎能贮存大量的水分。由此可知,仙人拿主要生活在__________(填“湿润”或“干旱”)的环境,这体现了生物能__________环境。
32.(9分)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______。
(2)图中有______条食物链,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
(3)如果大量捕杀狐,那么鹰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将______,兔的数量会______。
(4)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沿食物链传递逐级______的。
(5)该食物链中有毒物质最多的是______。
(6)生态系统中主要功能是______循环和______流动。
33.(7分)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是相互制约的,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再形成庞大的食物网。下图是某地生物之间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属于生产者的是______。
(2)本图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已经出现的成分外,还应该有非生物部分和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的蛇与鹰的关系是______关系。
(4)上图中共有______条食物链,请写出一条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______。
(5)若图中鼠的数量大量增多,则植物的数量会______,从而影响生态平衡。
(6)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其中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
34.(8分)小秦在室外玩耍时,发现鼠妇经常躲在阴暗、潮湿的花盆底下或石块下,小秦不禁感到奇怪:鼠妇为什么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呢?后经过长期观察,小明推测:鼠妇不喜欢在土壤干燥的环境中生活。于是,他捉了10只鼠妇,并做了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
小秦的实验:用硬纸板制成一个长方形的纸盒(上面没有盖),将纸盒分成长度相等的两部分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将捉来的10只鼠妇放入纸盒中央,10 分钟后观察鼠妇的动向:统计移到哪一侧的鼠妇多?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小秦看到了鼠妇的生活现象后提出了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小秦用实验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时,首先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订并实施计划:
①本实验控制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
②小秦将纸盒分成两部分并做适当的处理:给鼠妇提供______和_____两种不同的环境条件,其他条件保持相同。观察鼠妇对这两种环境条件做出的选择。
③每分钟统计一次分別在两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计算出两种环境下10次的总数和平均数。这样处理数据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秦做实验时,小华也在旁边看,并向小秦建议应将纸盒一侧遮盖形成黑暗环境,而另一侧不处理。但小秦没有采纳小华的建议。你认为小秦做得对吗?为什么?______。
(5)得出结论:小秦预期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9分)为探究某些生态因子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见下表)。请回答:(横线上填写文字,方括号内填写编号)
项目实验编号 水质 水草(枝) 螺蛳(只) 光照
1 池塘水 8 6 +
2 池塘水 0 6 +
3 池塘水 8 6 —
4 池塘水 8 2 +
注:“十”代表阳光面,为可见散射光照射,“—”代表无光处。
(1)实验1~4模拟的生态系统中,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两个)。
(2)每一个生态瓶均可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属于生产者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消费者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实验[____]和实验[____],可以探究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比较实验1和实验3的实验结果,可以说明水草在有____________的条件下,才能释放氧气。
(4)除了本实验探究的因子之外,还有哪些因子对螺蛳的生存会有影响?请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