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同步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知识要点1 区域的主要特征1.什么是区域? 。2.区域有什么基本特征?特 征 表 现界线有虚有实内部一致差异明显有一定特色区域之间联系 1.地势三级阶梯界线 区域之间自然界线: 降水量与干湿区的界线 800mm 600mm 200m, 2.气候区域界线[] 气温与温度带界线1月份0°亚热带与温带 3.水文界线 内外流区域 长江与黄河 长江与珠江 4.四大海域的界线 渤海与黄海 黄海与东海 东海与南海 区域的四个特征记忆法:“边界 、异同、特色、联系”知识要点2 区域空间结构1.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形成是 的结果影响因素 [] 2.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
地 域乡村地域城镇 地域区[][]别地域范围(大或者小)[]产业活动联 系3.地域空间分布形式项 目 形 状 结 论农 业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 交通运输城市和工业城市群和工业区知识要点3 区域产业结构 1.区域产业结构和影响因素 产业结构: 。 影响因素: 。我国三个产业划分:产业 内 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产业结构的差异区域 产业比重传统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低区域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区域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3.区域结构的变化区域发展时期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早期中期晚期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同步测试
1.有关地理区域含义的正确叙述是 ( )
①区域是地理差异的客观反映
②区域有一定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
③区域相对于外界有差异,而内部特征完全一样
④区域特性与其区位没有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区域内部特征具有 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 性。 ( )
A.相对一致 差异 B.绝对一致 相对一致
C.差异 整体 D.地带 非地带
3.划分区域的意义是 ( )
①更方便了解区域差异、特点 ②有助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发展规划
③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 ④了解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地球表面各种自然、人文地理现象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 ( )
A.真实性 B.区域性 C.季节性 D.整体性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民居,可以反映当地自然环境的某方面特点。据此回答问题。
5.我国北方住宅有院落,且围墙很高的原因是( )
A.平原广大 B.太阳辐射弱 C.降水少 D.冬季风力强
6.我国少数民族苗族的典型民居吊脚楼反映了当地的 ( )
A.气候环境 B.地形条件 C.水文环境 D.土壤特征
7.适合在松嫩平原种植的农作物是 ( )
A.春小麦、玉米、甜菜、大豆 B.冬小麦、高粱、大豆、甜菜
C.玉米、高粱、大豆、甘蔗 D.玉米、黄麻、甜菜、大豆
8.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中部,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
B.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多为集中分布的水田
C.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种植制度是一年一熟至两熟
D.长江三角洲的土壤以生产力较高的水稻土为主
9.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纬度位置的差异 B.海陆位置的差异 C.地势的高低 D.植被条件的差异
10.松嫩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
A.水源不足 B.地形崎岖 C.热量不足 D.土壤贫瘠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雨量分布图,据图回答问题。
11.东北年降雨量最多的地区在 ( )
A.辽河下游地区 B.松花江上游地区 C.鸭绿江下游地区 D.图们江下游地区
12.以下地理因素中,是I区降水丰富的原因有
①夏季季风 ②冬季季风 ③距海较近 ④地势迎风
⑤纬度较低 ⑥梅雨霏霏 ⑦汛期较短
A.①⑤⑥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②⑥⑦
三江平原有“北大荒”之称,如今已被人们看成“北大仓”。据此判断。
13.下列关于三江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中温带湿润地区[]
B.因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高而成为全国性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C.土壤因富含矿物质而形成肥沃的黑土
D.夏季高温且雨热同期,利于冬小麦、玉米种植
14.目前,三江平原还有大片沼泽荒地,但2000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围垦。其主要原因是 ( )
A.我国已加入WTO,可从国际市场大量廉价进口粮食
B.保护“湿地”,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C.开展多种经营,发展菱藕等水生植物
D.煤、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今后应转向矿产的开发利用
15.长江中下游平原开发早期农业经济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原因是( )
A.水稻单产低 B.耕地地块小,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
C.人口稠密 D.农业生产工具落后,开垦黏重的土壤困难
16.制约长江中下游平原发展的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因素发生在 ( )
①船舶被广泛用做交通工具之后 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之后
③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 ④工商业得到充分发展之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下列商品粮基地,不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是( )
A.江汉平原 B.三江平原 C.鄱阳湖平原 D.太湖平原
18.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让位于东北平原的原因是 ( )
A.土地质量比较差 B.耕地破碎,人均少
C.水稻土肥力下降 D.水网密布河湖众多
19.区域成长阶段的具体表现有( )
A.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 B.环境受到明显破坏
C.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 D.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20.在开发早期,制约长江中下游地区耕作农业发展缓慢的自然因素是 ( )
A.气候 B.土壤 C.地形 D.人口稀少
21.与长江三角洲相比,松嫩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的最大的优势是
A. 气候条件好,单位面积产量高 B.人均耕地面积多,商品率高
B. C.市场广阔,本地消费量大 D.生产技术水平高,粮食品质好
22.制约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走现代化道路的因素是
A.技术水平较低 B.农业人口不足
C.人多地少,耕地破碎 D.机械化程度低
23.读长江中下游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开发早期,稠密的 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 使人们 。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 。
(2)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拥有众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数码①表示的是 (商品粮基地),数码③是 (商品粮基地)。但这一地区,在农业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天,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 平原和 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比不上 南部和 平原。
(3)位于长江下游的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 条件基础上,发展 耕作业,主要种植 ,此外,还有 、 等作物,一年 熟至 熟。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A D B D A A D A[] C D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B A B D A B B A B B C
23.(1)水系 土壤 开垦困难 缓慢
(2) 江汉平原 鄱阳湖平原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新疆 华北平原
(3)水热 水田 水稻 小麦 油菜 两 三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4)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区域的含义和主要特征是重点;2.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概念及影响因素为难点。
三、教学方法
比较法、多媒体演示、逻辑推理法
四、授课过程
(一)前言介绍地理三是在学习了地理一和地理二,基本了解了地理环境的组成、地理环境对人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人地环境协调发展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如何应用地理原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本书共分三章,其中第二章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核心内容。而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是学习第二章的基础。新课导入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四个不同区域(撒哈拉沙漠、亚马逊平原、东非高原、喜马拉雅山),引入新课。(三)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区域主要特征(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四)、区域的空间结构1.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答: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或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 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2.有哪些影响因素?答: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对外联系3.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 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答: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区别:从地域范围上看,乡村地域比城镇地域要大得多,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头作用。[][]4.提问空间分布形式有哪些 答: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变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5.引导学生做P4活动,分析该区域发展过程中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区域产业结构1.提问什么是产业结构?影响因素有哪些?答: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2.提问我国三次产业是如何划分的?答:第一产业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采用比较法教学方法,让学生比较传统农业区、工业区、经济较达区的产业结构差异。[]4.引导学生做P7页的活动。
(六)随堂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的主要特征1.概念 2.主要特征:整体性 差异性 开放性
区域的空间结构1.概念 2.影响因素3.分类 4.空间分布形式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 2.影响因素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4.区域产业结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