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块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泉州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块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8 16:4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泉州六中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年历史科期中模块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1.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来看,我国的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是
A.分布均衡 B.集中在长江流域 C.多元一体 D.有海洋文明特质
2..商王武丁统治时期,频繁用兵。对被征服的方国,武丁或将其部族迁于他地,或就地安抚,予以册命,使之成为商王朝外服。此外,武丁还通过与外服联姻、让外服参加祭祀等方式,密切 外服与商土朝的关系。武丁的这些举措( )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巩固和扩大了商王朝的政治影响
C造成了“外重内轻”的统治格局 D.体现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原则
3.族谱是一种重要的史料,它记载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迹。与族谱相关的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礼乐制
4.下列农业工具的发展与变化,按其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
A. 打制农具——磨制工具——铁器农具——青铜农具
B. 磨制工具——打制农具——铁器农具——青铜农具
C. 打制农具——磨制工具——青铜农具——铁器农具
D. 打制农具——铁器农具——磨制工具——青铜农具
5.公元前403年,韩、赵、魏在晋国的版图上分裂成为新国家。公元前391年,姜姓齐国变成了妫姓田氏齐国。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卿大夫势力的膨胀 B.变法运动开展 C.诸侯兼并战争进行 D.戎狄蛮夷入侵
6.表1所示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通行版的《论语》“热词”进行检索的结果(由高到低)。表中数据可用于佐证早期儒学( )
表1
A.揭示了天人关系的基本内涵 B.蕴含对道德人伦的深切关怀
C.主张用“仁”的思想改良制度 D.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民本思想
7.考古学者从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整理出二十多种《秦律》的单行条例,并将其汇编成《秦律十八种》。其中不仅有《田律》《厩苑律》《仓律》等农牧业专门法令,还有多次出现“市”“市肆”“南街”等名词的《司空律》《金布律》。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
A.经济立法得到政府的重视 B.严刑峻法加重了百姓负担
C.商品经济获得较快的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调整
8汉高祖认为,秦朝没有封同姓子弟为王是其短命的关键所在,为此分封自己的若干兄弟子侄为王,诸侯王在自己国内拥有较大的权力。这一举措( )
A.确保了汉王朝长久统治 B.使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C.推动了统治区域的扩展 D.给汉王朝稳定埋下隐患
9.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 )
A.世官制的沿革 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
C.察举制的弊端 D.门第成为选才标准
10.表2所示为汉武帝继位后采取的部分措施。这些措施
表2
A.从根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 B 实现了社会性质的转变
C.缓和了政府与商人的矛盾 D.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如图中的“?”应分别填上()
A. 西汉、蜀、北魏、陈 B. 东汉、蜀、北魏、陈
C. 东汉、陈、北魏、蜀 D. 西汉、陈、北魏、蜀
12.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东汉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人口大大增长的局面,史称其统治为( )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13.曹操统一了北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战乱时代是做了一定贡献的。但是由于不是汉朝的“正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这一现象说明这部小说(  )。
A.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 B.客观地评价了历史人物
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D.评判历史受儒家思想影响
14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有( )
①都首创了影响深远的重要制度 ②都推行了以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统治方法
③都兴建有大型的著名工程 ④都是暴政而亡的短命王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主要原因是出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炀帝个人的享乐欲望是其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运河还是会由别的人来开凿的。这一看法的主要依据是(  )。
A.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 B.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
C.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 D.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
16.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  )。
A.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 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
17.唐代后期,各地奏请自行任命县令、录事参军等地方官的情况非常普遍,如桂管观察使部内的二十余州“三百员,吏部所补十之一,余皆观察使自行补任”。这说明当时( )
A.科举制度流于形式 B.吏部丧失了官员选拔权
C.中央集权遭受挑战 D.地方行政机制开始异化
18.有唐一代,遗留下来的诗歌近五万首,其中与佛教有关的诗占了近十分之一。以诗喻禅、以禅论诗、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禅诗成为唐代诗歌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是因为( )
A.统治者对隋朝速亡的前车之鉴 B.佛经佛典大量翻译与佛教传播
C.儒学正统地位已经丧失 D.唐诗更富哲思注重感悟
19.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写道:“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花草之流,可以悦目,徒有春华,而无秋实,匹诸浮伪(浮华虚伪),盖不足存(录存、记载)”。材料反映出贾思勰
A.主张农工商均衡发展 B.生产理论缺乏实践的检验
C.“重农抑商”的思想 D.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
20.元灭宋之前,忽必烈已开始了解中原王朝的祭祀礼仪,并在大都陆续建设太庙、社稷、宣圣庙等国家礼仪祭祀场所。忽必烈旨在( )
A.确立统治合法性 B.实现蒙古汉化
C.承认儒家正统性 D.巩固辽阔疆域
21.史学家黄仁宇说:“他(王安石)的设计主旨在使财政部分商业化。可是如果他不能在下端造成各种财物统能公平而自由交换的局面,基本的数字就加不起来,而上端的法令也只靠高级权威强迫指示执行,既不自然,也迟早必会破裂。”这说明王安石变法败于( )
A.法律手段 B.商业自由 C.行政强制 D.体制腐败
22.宋朝建立后,为了激励和督促各级官员尽职尽责,政府几乎把所有官员都纳入了考核的范围,考核内容主要以品行和地方治理效果为主,但从北宋中期开始,宋廷便一直把财赋上交量作为地方官员考核的中心。这一变化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进一步的强化 B.三冗的问题日益严重
C.地方官权力呈扩大趋势 D.商税已成为主要财源
23.三衙统兵制是宋初军事上的重大创举,其特点是握兵权、调兵权、统兵权三者分立,其中枢密院掌调兵权,三衙统领禁军战守(即:侍卫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步军司)但三衙长官又各不相属,而由皇帝直接掌握军权。这一军事体制的推行
A.导致“三冗”局面的逐渐形成 B.极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有利于防止内乱和稳定政局 D.旨在减少军事决策的失误
24.1007年,宋朝应党项首领李德明的要求与其进行榷场贸易,西夏建立后双方就此还签订了合约。1057年西夏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后来因其待宋不恭敬,宋朝停止榷场互市。英宗治平初年,西夏“求复榷场”,宋方不许。后其上章谢罪,宋才恢复榷场。这反映了宋朝
A.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 B.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
C.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D.政治统一促进了边界贸易
25.如表为辽金时期关于文化与制度的相关记载。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
内容 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祖先名)生都庵山,徙潢河之滨 《辽史·太祖本纪》
“其(孔子)道可尊,使万世景仰。” 《金史·熙宗本纪》
“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 《辽史》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地方)设路、府、州、县。” 《金史·百官制》
A.中原制度具有先进性 B.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金朝改革比辽更加彻底 D.中原统治理念的扩展
二、材料分析题(共四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0分)
26.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材料二
材料三《元史 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1)材料一中图一的人物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是谁?这一制度的理论基础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派思想?图二中秦朝的中央官制是哪一制度?(3分)
材料二中的唐代的中央官制是什么制度?有什么作用?(3分)
据所学知识回答,元代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据材料回答,元代地方制度创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积极的作用?(4分)
(4)依据材料四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文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华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二 《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教中矣。”
材料三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一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2分
综合材料一、二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影响。6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发展趋势4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相对落后的鲜卑族学习中原汉族,以谋求进步的一场少数民族汉化改革。在政治上,改革依照已有官制传统,将官员按一定标准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种,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在经济上,将土地按功能分为桑田、露田两种。……同时在授还土地时对鳏寡孤独还给予适当的照顾。为了便于学习汉族,拉近与汉族世家大族的关系,孝文帝下令“拓跋”改姓“元”;“独孤”改姓“刘”等。孝文帝还曾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摘编自胡明泽《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就与问题剖析》
材料三 熙宁、元丰(宋神宗的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百二十八《安焘传》
(宋神宗熙宁六年冬十月)时在京诸军出戍还营,教阅多废忘。上初置内教场,训练有法,旬一御便殿,程其能否而劝沮之,人人奋励。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据材料一回答这是什么改革?主要措施有哪些?(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改革的实质是什么?(4分)
(3)从材料三看王安石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4分)
(4)综上所述,你从三次改革的成效中得到哪些启示。(2分)
29.对于“社会转型”这个概念,有多种解释。其中有人认为,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的变革,这种变革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社会转型往往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段,在这样一个长时段的过程中 ,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转折。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6-2007)》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0分)
泉州六中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年历史科期中模块测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A C A B A D C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B D B C A C B C A
21 22 23 24 25
C B C C D
二、材料题
26.答案(1)人物:秦始皇;思想:法家思想;制度:三公九卿制。(3分)
(2)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职责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3分)
(3)制度:行省制;原因:元朝疆域辽阔;作用:中国省制的开端,加强了中央集权。(4分)
(4)作用: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任答两点4分)
27.答案(1)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看重家世),任人唯亲,压制人才。(2分)
(2)变化:由以门第(家世)为主要标准到考试成绩(才能)选官。(2分)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4分任答两点4分)
(3)趋势:选拔范围不断扩大和开放;选拔标准由血缘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世袭、推荐、地方品评演变为考试;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客观。(任答两点4分)
28.答案(1)改革:商鞅变法;(1分)
措施: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等。(任答3点3分)
(2)内容:进行官制改革;推行均田制;改汉姓;讲汉话。(任答两点2分)
实质:汉化(或封建化)。(2分)
(3)成效: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增强了军队战斗力。(4分)
(4)启示:改革应当顺应历史的潮流;改革能推动社会进步。(2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答案】示例:观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和历史转型时期。论证: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剥削关系形成,小农经济出现,由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金石并用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私营手工业和商业兴起,打破“工商食官”局面。政治上:诸候争霸,分封制、宗法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和改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文化上:百家争鸣,思想自由;私学兴起,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大变革,大转折,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观点2分结论2分论证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2分)
(观点举例:秦汉时期,我国封建社会最终形成;隋唐时期,我国进入农耕文明的繁荣时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