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2 14:32:05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练习
一、填空、选择题
1.填空。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作者是   ,我国著名的   。1921年结集出版《   》,开创了一代诗风,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
【答案】郭沫若;文学家;女神
【知识点】文学常识;名篇
【解析】【分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作者是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1921年出版《女神》,开创了一代诗风,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
故答案为:郭沫若、文学家、女神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用心积累,答题时从脑海中搜索正确答案作答。
2.根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内容,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努涌
B.好副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C.无垠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D.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易混成语/熟语
【解析】【分析】A项,“努涌”应为“怒涌”;B项,“副”应为“幅”;C项,“无垠”应为“无限”。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字形的能力。课本中重要的篇目,应该要能记住并且会写,本题没有考默写,而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降低了难度,考生只需认真判断即可。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这座神秘的古代墓葬,专家们希望能从漫无边际的史料中找到一些关于它的蛛丝马迹。
B.从长辈们的闲言碎语中,他了解到父亲曾经是一位屡立奇功的抗日英雄。
C.在多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D.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时要谨慎。
【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C项,浓墨重彩:指绘画或描述着墨多。A项,漫无边际:形容非常广阔,一眼望不到边;也指谈话或写文章没有中心,离题很远。此处宜用“浩如烟海”。B项,闲言碎语:贬义词。不合语境。此处宜用“只言片语”。D项,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混在一起。不合语境。此处宜用“参差不齐”。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其次,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再者,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最后,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①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②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
③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④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
⑤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潮流
A.⑤②④③① B.④①⑤③② C.⑤③②④① D.①⑤③②④
【答案】B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纵观整段,本段文字是谈外国诗歌对新诗在表现方法、艺术形式方面的影响。④句中的“这”指代的是“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应紧跟开头文字,排在第一个横线处,①谈的是新诗受外国诗歌的具体影响,⑤③紧承①,谈的是结果,②是总结句。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会计专业的学生无论是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毕业后如要从事会计类职业,必须通过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
B.林小云在学校有“心算第一人”的美誉,有人说这是训练的结果,也有人说她的速算能力其实可以从家庭遗传的角度得以解释。
C.如果想刻画一种语言具有什么特征,拿另一种语言来跟它进行比较是最好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很好地发现并感受语言的差异。
D.建立制度很重要,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把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还需要有制约和监督机制,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答案】D
【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分析】A项,关联词语残缺,“无论”后面没有相应的“都”,在“必须”前加“都”。也可以在“大专生”前加“还是”,在“本科生”前加“抑或”,然后在“必须”前加“都”。B项,成分赘余,删掉“得以”。C项,动宾搭配不当,“刻画语言”应改为“描述语言”。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一般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6.下列关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诗人郭沫若对于力的赞歌,可以看作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发起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B.这首诗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可以“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号角。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节奏感很强。随着感情的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发生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D.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答案】C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文本的形象;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诗歌
【解析】【分析】C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错误,这是一首自由体诗,诗歌语言形式上不受格律限制;自由体诗每一行的字数,每一节的划分,每一首诗的节奏和韵律都没有固定的格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形式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7.《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标题中“放号”的读音在一些读者那里产生了分歧:是读“fàng hào”,还是读“fàng háo”?请谈谈你认为的最合理的读音,并说明理由。要求:结合诗意论析,150字左右。
答:   
【答案】标题中的“放号”应读“fàng hào”。理由:从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在整篇诗作的情感倾向及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均应读“fàng háo”。从语法层面来看,“放”作动词,显然后面的“号”是名词,作宾语,即“号角”。从“1919年9、10月间作”的写作时间看,正“五四运动”爆发不久,这是一场激进的思想、文化运动,所以诗人充满战斗的激情,站在地球边上,吹起反帝、反封的革命号角。
【知识点】小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谈谈你认为的最合理的读音是什么,并说明理由。要求:结合诗意论析;150字左右。《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先生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写作的时间正是1919年9、10月间。1919年五四运动后,国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民主、共和、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也深入人心。在文学领域上的具体表现就是提倡白话文、新诗。可以说,时代促成了郭沫若写作此诗或这首诗应运而生。本题要求回答:标题中“放号”的读音究竟是读“fànɡ háo”,还是读“fànɡ hào”?其实,从时代的背景和作者整篇诗作的情感倾向来看,肯定是“fànɡ hào”,即发出号角声,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具有战斗性、进取的精神。其实,从汉语的语音、语法的角度来看,“放”如果作动词,显然后面的“号”是名词,作宾语,所以还是理解为“号角”。从诗歌正文“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可以看出是积极昂扬的,是革命的号角。
故答案为:1、标题中的“放号”应读“fàng hào”。理由:从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在整篇诗作的情感倾向及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均应读“fàng hào”。从语法层面来看,“放”作动词,显然后面的“号”是名词,作宾语,即“号角”。从“1919年9、10月间作”的写作时间看,正“五四运动”爆发不久,这是一场激进的思想、文化运动,所以诗人充满战斗的激情,站在地球边上,吹起反帝、反封的革命号角。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基本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前人有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①   ,才能写出血泪交迸、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②   ,如同夜空中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柳宗元在政治上失败,生活也坎坷困顿,但让他的政敌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底层,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精神领域,③   ,特别是在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上,他都拥有黄金铸就的一章。
【答案】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那中国诗歌定将黯然失色;他却是可以高视阔步的王者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①处,由前面“不仅是国家不幸”和后面的屈原、李白、柳宗元等人的事例可知,此处应写诗人自己也应经过“不幸”的锤炼,故①处应填写“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之类的句子。②处,由前面的假设和后面的“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可知,此处应填写“那中国诗歌定将黯然失色”之类的句子。③处,由前面说的在政治上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精神领域”和后面的内容可知,此处应填写柳宗元在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上的地位。
故答案为: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那中国诗歌定将黯然失色、他却是可以高视阔步的王者
【点评】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首先浏览语段,把握整体意思,然后重点研究横线前后的内容,注意内容的关联。此类试题一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前后语句的句式,补写出一句合适的话即可。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每处不超过15个字”。
9.阅读下面这段材料,概括主要信息。(不超过50个字)
诗歌是什么 它是散文的语言无法转述的部分。那么,试图解释它,肯定是一种主动寻求困境的行为!何况我们要鉴赏的这些“探索诗”又大都是不易读懂的具有现代倾向的诗呢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鉴赏”是专业评论家和富有智慧的一般读者一道完成的。大家的意见相同相近或相悖,都具有同样的意义。“每一个读者就是另首诗”(帕斯语),每一种全新的进入都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这种永无止境的多元姿势,这种对诗歌审美空间的不断“发现”,本身就是“探索诗”所最为需要的阅读态度。
【答案】“探索诗”的鉴赏很困难,需要各方读者共同参与,永无止境地“发现”它多元的审美空间。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这段文字共有8句话,根据语意可以分为3层:第1—4句是第一层,写“探索诗”的鉴赏是困难的;第5—7句是第二层,写“鉴赏”是专业评论家和一般读者一道完成的;第8句是第三层,写要不断“发现”“探索诗”多元的审美空间。整合这三层的意思就是这段材料的主要信息。
故答案为: “探索诗”的鉴赏很困难,需要各方读者共同参与,永无止境地“发现”它多元的审美空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
阅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完成下题。
诗的最后一句“力的绘画,力的舞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说说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并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力”的含义的。
【答案】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五个“力”,不仅节奏感强,而且极有气势,有力度。诗中反复歌咏的“力”就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象征,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的精神,热烈的向往和执着的追求。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从形式上看,“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中“绘画”“舞蹈”“音乐”“诗歌”“律吕”并列结构,形成排比句式。这样不仅节奏感强,而且极有气势,有力度。对于“力”的含义的理解,要结合整首诗的内容和诗歌的主旨来考虑。
故答案为: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五个“力”,不仅节奏感强,而且极有气势,有力度。诗中反复歌咏的“力”就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象征,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的精神,热烈的向往和执着的追求。
【点评】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修辞手法和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对于修辞手法,平时学习中应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记住其表达效果。对于重要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诗歌的主旨进行回答。
阅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完成下题。
反复朗诵全诗,体会其意境和韵律,并给诗歌分三层,用“//”表示,概括每层的大意。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919年9、10月间作
第一层: 10.  
第二层: 11.  
第三层: 12.  
【答案】10.展现了大自然宏伟壮丽的景色;11.抒写对眼前景观的强烈主观感受;12.对“力”的热情讴歌和赞美。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诗歌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应整体理解诗歌,理解每句诗写的是什么内容,再将诗歌划分层次,逐层概括内容要点。
10.“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是第一层,展现了大自然宏伟壮丽的景色。
11.“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是第二层,抒写对眼前景观的强烈主观感受。
12.“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是第三层,是对“力”的热情讴歌和赞美。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炉中煤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祥!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3.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殷勤”是殷切之意,写祖国对诗人的关爱。“我不辜负你的殷勤”是说诗人热爱祖国,愿报国济民。“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是说,游子思念家国,更希望家国也体会到他的爱,两者心心相印。
B.诗的第二节从煤的外形与内心的比较,进一步诉说自己的衷情,表白自己虽然卤莽直率,但胸怀中却有“火一样的心肠”。
C.诗的第三节交代煤的来历出身,隐喻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
D.诗的第四节进一步说出自己的心愿。“自从重见天光”隐喻革命将起的中国;“燃到了这般模样”,表达了诗人渴望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14.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采用拟人的手法,用“炉中煤”的口吻向“心爱的人儿”——祖国倾诉衷肠,抒发了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情,表达了甘愿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B.诗人把祖国比喻成“年青的女郎”,把自己比喻成为年青女郎燃烧的“炉中煤”。通过“炉中煤”对年青女郎倾诉衷情,表达出诗人对祖国的眷恋深情。
C.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独特想象,以煤自况,表明诗人虽然地位和人格卑贱,但愿意积极进取、以身许国,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自我觉醒。
D.“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等诗句,生动形象地塑造了炉中煤”的忠贞形象,贴切地表达了诗人真挚、热烈的思想感情。
15.“啊,我年青的女郎!”这句话反复出现,造成了什么效果?首尾两节的呼应又有何作用?
16.怎样理解“炉中煤”的前身、过去和今朝?“炉中煤”今朝的心理如何?
【答案】13.C
14.C
15.(1)这句话反复出现,造成了一种反复咏叹的效果,使情感渐趋热烈深沉,同时也显示了因果的脉络。(2)首尾两节呼应,反复表达“我对祖国的苦恋与奉献。
16.(1)第三节中,后三行诗分别写了“我的前身”、过去和今朝。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过去“活埋在地底多年”,今朝“才得重见天光”。从字面上讲是煤的形成过程,其深层含意是说自己原本是国家的有用之才,但在过去黑暗现实的压迫下,爱国之情深埋心中,不得抒发,空怀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2)今朝,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祖国焕发出新的生机,诗人的爱国情感不可抑制地喷发而出,报效祖国的时机终于来了。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诗歌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主旨和结构的概括和归纳能力。解答时,要在阅读全诗的基础上,对各选项涉及的对诗歌的题目、意象、技巧、主题的鉴赏内容做理解。
(3)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4)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怎样理解‘炉中煤’的前身、过去和今朝?‘炉中煤’今朝的心理如何?”,解答时,要了解诗文大意,抓住关键词,把握内容间的联系,体会感情表达。
13.C.“隐喻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错误。第三节“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只是交代煤的来历,没有“隐喻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的意思。选项无中生有。
14.C项,“表明诗人虽然……人格卑贱”分析错误,应为:诗人以煤自况,表明诗人虽然地位卑贱却有着伟大的人格——本来也是栋梁之材,但被旧制度埋藏不能发挥;但是,也正是“活埋”的痛苦使诗人变成发热发光的煤,效力之机已来,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
15.第一问可从反复手法的作用角度分析,(1)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2)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啊,我年青的女郎”这句诗的反复出现主要是形成了一种反复咏叹的效果,使情感渐趋热烈深沉。第二问可从首尾呼应的角度分析,结尾与开头形成复唱,是诗人爱国主义感情的凝聚点,也使得诗歌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16.第三节中后三行诗分别写了“我的前身”、过去和今朝。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过去“活埋在地底多年”,今朝“总得重见天光”。从字面上讲,讲的是煤的形成过程,其深层含义要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歌的主旨来分析。这首诗就采取拟人的手法,用“炉中煤”的口吻想“心爱的人儿”祖国倾诉衷肠,抒发了对祖国的强烈热爱之情,表达了甘愿为祖国献身的愿望。所以其深层含义是说自己原本是国家有用之才,但被旧制度埋藏不能发挥,心中有委屈、苦闷、彷徨,不过,也正是“活埋”的痛苦使我变成发热发光的煤,所以,仅有思念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真诚的奉献和牺牲,效力之机已来,“我”愿为祖国献出一切。所以‘炉中煤’今朝的心理就是愿为祖国献出一切。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练习
一、填空、选择题
1.填空。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作者是   ,我国著名的   。1921年结集出版《   》,开创了一代诗风,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
2.根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内容,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努涌
B.好副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C.无垠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D.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这座神秘的古代墓葬,专家们希望能从漫无边际的史料中找到一些关于它的蛛丝马迹。
B.从长辈们的闲言碎语中,他了解到父亲曾经是一位屡立奇功的抗日英雄。
C.在多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D.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时要谨慎。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①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②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
③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④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
⑤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潮流
A.⑤②④③① B.④①⑤③② C.⑤③②④① D.①⑤③②④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会计专业的学生无论是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毕业后如要从事会计类职业,必须通过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
B.林小云在学校有“心算第一人”的美誉,有人说这是训练的结果,也有人说她的速算能力其实可以从家庭遗传的角度得以解释。
C.如果想刻画一种语言具有什么特征,拿另一种语言来跟它进行比较是最好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很好地发现并感受语言的差异。
D.建立制度很重要,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把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还需要有制约和监督机制,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6.下列关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诗人郭沫若对于力的赞歌,可以看作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发起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B.这首诗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可以“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号角。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节奏感很强。随着感情的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发生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D.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7.《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标题中“放号”的读音在一些读者那里产生了分歧:是读“fàng hào”,还是读“fàng háo”?请谈谈你认为的最合理的读音,并说明理由。要求:结合诗意论析,150字左右。
答: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前人有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①   ,才能写出血泪交迸、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②   ,如同夜空中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柳宗元在政治上失败,生活也坎坷困顿,但让他的政敌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底层,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精神领域,③   ,特别是在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上,他都拥有黄金铸就的一章。
9.阅读下面这段材料,概括主要信息。(不超过50个字)
诗歌是什么 它是散文的语言无法转述的部分。那么,试图解释它,肯定是一种主动寻求困境的行为!何况我们要鉴赏的这些“探索诗”又大都是不易读懂的具有现代倾向的诗呢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鉴赏”是专业评论家和富有智慧的一般读者一道完成的。大家的意见相同相近或相悖,都具有同样的意义。“每一个读者就是另首诗”(帕斯语),每一种全新的进入都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这种永无止境的多元姿势,这种对诗歌审美空间的不断“发现”,本身就是“探索诗”所最为需要的阅读态度。
阅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完成下题。
诗的最后一句“力的绘画,力的舞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说说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并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力”的含义的。
阅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完成下题。
反复朗诵全诗,体会其意境和韵律,并给诗歌分三层,用“//”表示,概括每层的大意。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919年9、10月间作
第一层: 10.  
第二层: 11.  
第三层: 12.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炉中煤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祥!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3.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殷勤”是殷切之意,写祖国对诗人的关爱。“我不辜负你的殷勤”是说诗人热爱祖国,愿报国济民。“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是说,游子思念家国,更希望家国也体会到他的爱,两者心心相印。
B.诗的第二节从煤的外形与内心的比较,进一步诉说自己的衷情,表白自己虽然卤莽直率,但胸怀中却有“火一样的心肠”。
C.诗的第三节交代煤的来历出身,隐喻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
D.诗的第四节进一步说出自己的心愿。“自从重见天光”隐喻革命将起的中国;“燃到了这般模样”,表达了诗人渴望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14.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采用拟人的手法,用“炉中煤”的口吻向“心爱的人儿”——祖国倾诉衷肠,抒发了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情,表达了甘愿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B.诗人把祖国比喻成“年青的女郎”,把自己比喻成为年青女郎燃烧的“炉中煤”。通过“炉中煤”对年青女郎倾诉衷情,表达出诗人对祖国的眷恋深情。
C.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独特想象,以煤自况,表明诗人虽然地位和人格卑贱,但愿意积极进取、以身许国,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自我觉醒。
D.“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等诗句,生动形象地塑造了炉中煤”的忠贞形象,贴切地表达了诗人真挚、热烈的思想感情。
15.“啊,我年青的女郎!”这句话反复出现,造成了什么效果?首尾两节的呼应又有何作用?
16.怎样理解“炉中煤”的前身、过去和今朝?“炉中煤”今朝的心理如何?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郭沫若;文学家;女神
【知识点】文学常识;名篇
【解析】【分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作者是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1921年出版《女神》,开创了一代诗风,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
故答案为:郭沫若、文学家、女神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用心积累,答题时从脑海中搜索正确答案作答。
2.【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易混成语/熟语
【解析】【分析】A项,“努涌”应为“怒涌”;B项,“副”应为“幅”;C项,“无垠”应为“无限”。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字形的能力。课本中重要的篇目,应该要能记住并且会写,本题没有考默写,而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降低了难度,考生只需认真判断即可。
3.【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C项,浓墨重彩:指绘画或描述着墨多。A项,漫无边际:形容非常广阔,一眼望不到边;也指谈话或写文章没有中心,离题很远。此处宜用“浩如烟海”。B项,闲言碎语:贬义词。不合语境。此处宜用“只言片语”。D项,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混在一起。不合语境。此处宜用“参差不齐”。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其次,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再者,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最后,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4.【答案】B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纵观整段,本段文字是谈外国诗歌对新诗在表现方法、艺术形式方面的影响。④句中的“这”指代的是“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应紧跟开头文字,排在第一个横线处,①谈的是新诗受外国诗歌的具体影响,⑤③紧承①,谈的是结果,②是总结句。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5.【答案】D
【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分析】A项,关联词语残缺,“无论”后面没有相应的“都”,在“必须”前加“都”。也可以在“大专生”前加“还是”,在“本科生”前加“抑或”,然后在“必须”前加“都”。B项,成分赘余,删掉“得以”。C项,动宾搭配不当,“刻画语言”应改为“描述语言”。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一般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6.【答案】C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文本的形象;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诗歌
【解析】【分析】C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错误,这是一首自由体诗,诗歌语言形式上不受格律限制;自由体诗每一行的字数,每一节的划分,每一首诗的节奏和韵律都没有固定的格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形式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7.【答案】标题中的“放号”应读“fàng hào”。理由:从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在整篇诗作的情感倾向及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均应读“fàng háo”。从语法层面来看,“放”作动词,显然后面的“号”是名词,作宾语,即“号角”。从“1919年9、10月间作”的写作时间看,正“五四运动”爆发不久,这是一场激进的思想、文化运动,所以诗人充满战斗的激情,站在地球边上,吹起反帝、反封的革命号角。
【知识点】小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谈谈你认为的最合理的读音是什么,并说明理由。要求:结合诗意论析;150字左右。《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先生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写作的时间正是1919年9、10月间。1919年五四运动后,国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民主、共和、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也深入人心。在文学领域上的具体表现就是提倡白话文、新诗。可以说,时代促成了郭沫若写作此诗或这首诗应运而生。本题要求回答:标题中“放号”的读音究竟是读“fànɡ háo”,还是读“fànɡ hào”?其实,从时代的背景和作者整篇诗作的情感倾向来看,肯定是“fànɡ hào”,即发出号角声,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具有战斗性、进取的精神。其实,从汉语的语音、语法的角度来看,“放”如果作动词,显然后面的“号”是名词,作宾语,所以还是理解为“号角”。从诗歌正文“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可以看出是积极昂扬的,是革命的号角。
故答案为:1、标题中的“放号”应读“fàng hào”。理由:从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在整篇诗作的情感倾向及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均应读“fàng hào”。从语法层面来看,“放”作动词,显然后面的“号”是名词,作宾语,即“号角”。从“1919年9、10月间作”的写作时间看,正“五四运动”爆发不久,这是一场激进的思想、文化运动,所以诗人充满战斗的激情,站在地球边上,吹起反帝、反封的革命号角。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基本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8.【答案】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那中国诗歌定将黯然失色;他却是可以高视阔步的王者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①处,由前面“不仅是国家不幸”和后面的屈原、李白、柳宗元等人的事例可知,此处应写诗人自己也应经过“不幸”的锤炼,故①处应填写“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之类的句子。②处,由前面的假设和后面的“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可知,此处应填写“那中国诗歌定将黯然失色”之类的句子。③处,由前面说的在政治上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精神领域”和后面的内容可知,此处应填写柳宗元在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上的地位。
故答案为: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那中国诗歌定将黯然失色、他却是可以高视阔步的王者
【点评】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首先浏览语段,把握整体意思,然后重点研究横线前后的内容,注意内容的关联。此类试题一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前后语句的句式,补写出一句合适的话即可。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每处不超过15个字”。
9.【答案】“探索诗”的鉴赏很困难,需要各方读者共同参与,永无止境地“发现”它多元的审美空间。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这段文字共有8句话,根据语意可以分为3层:第1—4句是第一层,写“探索诗”的鉴赏是困难的;第5—7句是第二层,写“鉴赏”是专业评论家和一般读者一道完成的;第8句是第三层,写要不断“发现”“探索诗”多元的审美空间。整合这三层的意思就是这段材料的主要信息。
故答案为: “探索诗”的鉴赏很困难,需要各方读者共同参与,永无止境地“发现”它多元的审美空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
【答案】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五个“力”,不仅节奏感强,而且极有气势,有力度。诗中反复歌咏的“力”就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象征,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的精神,热烈的向往和执着的追求。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从形式上看,“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中“绘画”“舞蹈”“音乐”“诗歌”“律吕”并列结构,形成排比句式。这样不仅节奏感强,而且极有气势,有力度。对于“力”的含义的理解,要结合整首诗的内容和诗歌的主旨来考虑。
故答案为: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五个“力”,不仅节奏感强,而且极有气势,有力度。诗中反复歌咏的“力”就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象征,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的精神,热烈的向往和执着的追求。
【点评】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修辞手法和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对于修辞手法,平时学习中应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记住其表达效果。对于重要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诗歌的主旨进行回答。
【答案】10.展现了大自然宏伟壮丽的景色;11.抒写对眼前景观的强烈主观感受;12.对“力”的热情讴歌和赞美。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诗歌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应整体理解诗歌,理解每句诗写的是什么内容,再将诗歌划分层次,逐层概括内容要点。
10.“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是第一层,展现了大自然宏伟壮丽的景色。
11.“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是第二层,抒写对眼前景观的强烈主观感受。
12.“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是第三层,是对“力”的热情讴歌和赞美。
【答案】13.C
14.C
15.(1)这句话反复出现,造成了一种反复咏叹的效果,使情感渐趋热烈深沉,同时也显示了因果的脉络。(2)首尾两节呼应,反复表达“我对祖国的苦恋与奉献。
16.(1)第三节中,后三行诗分别写了“我的前身”、过去和今朝。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过去“活埋在地底多年”,今朝“才得重见天光”。从字面上讲是煤的形成过程,其深层含意是说自己原本是国家的有用之才,但在过去黑暗现实的压迫下,爱国之情深埋心中,不得抒发,空怀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2)今朝,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祖国焕发出新的生机,诗人的爱国情感不可抑制地喷发而出,报效祖国的时机终于来了。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诗歌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主旨和结构的概括和归纳能力。解答时,要在阅读全诗的基础上,对各选项涉及的对诗歌的题目、意象、技巧、主题的鉴赏内容做理解。
(3)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4)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怎样理解‘炉中煤’的前身、过去和今朝?‘炉中煤’今朝的心理如何?”,解答时,要了解诗文大意,抓住关键词,把握内容间的联系,体会感情表达。
13.C.“隐喻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错误。第三节“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只是交代煤的来历,没有“隐喻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的意思。选项无中生有。
14.C项,“表明诗人虽然……人格卑贱”分析错误,应为:诗人以煤自况,表明诗人虽然地位卑贱却有着伟大的人格——本来也是栋梁之材,但被旧制度埋藏不能发挥;但是,也正是“活埋”的痛苦使诗人变成发热发光的煤,效力之机已来,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
15.第一问可从反复手法的作用角度分析,(1)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2)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啊,我年青的女郎”这句诗的反复出现主要是形成了一种反复咏叹的效果,使情感渐趋热烈深沉。第二问可从首尾呼应的角度分析,结尾与开头形成复唱,是诗人爱国主义感情的凝聚点,也使得诗歌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16.第三节中后三行诗分别写了“我的前身”、过去和今朝。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过去“活埋在地底多年”,今朝“总得重见天光”。从字面上讲,讲的是煤的形成过程,其深层含义要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歌的主旨来分析。这首诗就采取拟人的手法,用“炉中煤”的口吻想“心爱的人儿”祖国倾诉衷肠,抒发了对祖国的强烈热爱之情,表达了甘愿为祖国献身的愿望。所以其深层含义是说自己原本是国家有用之才,但被旧制度埋藏不能发挥,心中有委屈、苦闷、彷徨,不过,也正是“活埋”的痛苦使我变成发热发光的煤,所以,仅有思念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真诚的奉献和牺牲,效力之机已来,“我”愿为祖国献出一切。所以‘炉中煤’今朝的心理就是愿为祖国献出一切。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