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基础练习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分)
1.(本题3分)【写对联,宣传家乡】
有同学拟写了描绘千岛湖风光的上联“晴好一湖照明镜”,与它对仗可作下联的一项是( )
A.雨奇千岛洗青螺 B.松排山岭万重翠 C.一轮红日染朝霞 D.碧波千顷浮翠岛
2.(本题3分)根据阅读积累,选择与下列四部名著相对应的评论( )
(1)《朝花夕拾》(2)《红星照耀中国》(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4)《傅雷家书》
a.且不说主人公的形象如何鲜明、生动、丰满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仅是他的一段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就影响了多少人的生活。——黎汝清
b.他力图还原真相,没有戴上有色眼镜,更没有刻意过滤,从而保存了历史的真实与丰满,是那种有质感的真实与丰满。——温儒敏
c.写人记事均于平淡质朴的笔墨间蕴藉着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对旧日情怀的回顾时,还常常发表议论,抒发对某些现状的不满之情。——柳斌杰
d.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楼适夷
A.d a c b B.a b c d C.d b a c D.c b a d
3.(本题3分)从题材上看,下列诗歌与下图古诗相同的一项是( )
A.孟浩然《过故人庄》 B.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C.陶渊明《饮酒(其五)》 D.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本题3分)下面关于初中生阅读的名著的知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藤野先生》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在此文中,鲁迅通过“讲义事件”和“幻灯片事件”不仅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嘴脸,也写出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
B.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科幻小说,小说讲述了尼摩船长驾驶自己制造的潜艇“诺第留斯号”从太平洋出发到北冰洋的航行的奇特故事。
C.《骆驼样子》是老舍创作的一部京味十足的现实主义小说。它通过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在战乱频繁、黑暗混乱的旧社会,单靠个人力量奋斗是没有出路的。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自传体小说,小说写人物以叙事和议论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格言警句、书信和日记等等,使人物有血有肉。
5.(本题3分)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端午时节,珠三角各地都会 组织龙舟竞赛,广州市也会举办国际龙舟邀请赛。邀请赛当日,竞赛河段封航,起点处的龙舟成队依次排列,等候比赛。一声锣响,早已_ 的龙舟如离弦之箭,向终点飞驰。河岸上锣鼓喧天,人们 ,好不热闹!
A.因地制宜 迫在眉睫 拍手称快
B.因地制宜 迫不及待 欢声雷动
C.因人而异 迫在眉睫 欢声雷动
D.因人而异 迫不及待 拍手称快
二、基础知识综合(共15分)
(本题15分)《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追忆自己幼年到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的散文集,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完成下面小题。
6.(6分)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是( )
A.《风筝》 B.《无常》 C.《父亲的病》 D.《藤野先生》
7.(9分)根据内容请写出人物名称。
(1)他的脸是圆而胖的,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2)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3)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
三、综合性学习(共15分)
8.(本题15分)欣赏漫画《凿壁偷“光”》,按要求作答
⑴请概述漫画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请说说漫画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对比阅读(共13分)
9.(本题13分)阅读文言文《论语》、《童趣》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
①吾日三省吾身 ②鞭数十
(2)选出下列选项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故时有物外之趣
C.观之,兴正浓
D.鞭数十,驱之别院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的是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经历,加上你的切身体验和独特感受来谈一谈你的认识。
五、现代文阅读(共22分)
(本题12分)①在东京的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来就看报。学生所看的多是《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专爱打听社会上琐事的就看《二六新闻》。一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安徽巡抚恩铭被Jo Shiki Rin刺杀,刺客就擒。”
②大家一怔之后,便容光焕发地互相告语,并且研究这刺客是谁,汉字是怎样三个字。但只要是绍兴人,又不专看教科书的,却早已明白了。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务,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
③大家接着就预测他将被极刑,家族将被连累。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人心很愤怒。有几个人便秘密地开一个会,筹集川资;这时用得着日本浪人了,撕乌贼鱼下酒,慷慨一通之后,他便登程去接徐伯荪的家属去。
④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⑤“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⑥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⑦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⑧“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罗~~~。”他说。
⑨我觉得他的话又在针对我,无理倒也并非无理的。但我便主张这一篇悲壮的文章必须深知来。烈士生平的人做,因为他比别人关系更密切,心里更悲愤,做出来就一定更动人。于是又争起来。结果是他不做,我也不做,不知谁承认做去了;其次是大家走散,只留下一个拟稿的和一两个干事,等候做好之后去拍发。
⑩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哦哦,你是范爱农!”
“哦哦,你是鲁迅!”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又受着( )、( )、( ),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
(节选自鲁迅《朝花夕拾》)
10.(2分)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排斥 轻蔑 迫害 B.轻蔑 排斥 迫害
C.轻蔑 迫害 排斥 D.迫害 轻蔑 排斥
11.(3分)“我”和范爱农重逢时,“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为什么“我们”的笑“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
12.(2分)请赏析下面两段文字。
(1)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2)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13.(2分)在东京客店,为什么“我”发言范爱农“大抵就反对”?请结合整篇文章分析其中的原因。
14.(3分)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杂志发表时,总题目为《________》。在作者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让人尊敬的________________;也认清了那位“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让人厌恶的________________。
(本题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夭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
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删改)
15.(2分)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16.(3分)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请任选一句作答)
(1)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品析“蚕食”的表达效果。)
(2)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结合加点词揣摩人物心理。)
我选________句:________
17.(2分)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8.(3分)本文题目是“飘逝的风筝”,飘逝的仅仅是风筝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六、作文(共40分)
19.(本题40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同学们!你们从熟悉的小学来到了初中这个陌生的环境,你们眼里写满了新奇和憧憬,心里充满了惊喜和激动。同学们!初中是人生新的起点,在新的起跑线上,你可以尽情放飞自己的梦想,张扬自己的青春。同学们!初中生活斑斓多彩,经过了两个多月的亲身体验,你一定有许多感受和想法要和同学老师们分享,那么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尽情的抒写吧!
请以《你好,初一》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立意自定。(2)字数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参考答案:
1.A2.D3.D4.D5.B6.A 7.陈莲河 藤野先生 范爱农
8. (1)示例:凿墙洞蹭邻居上网信号。 (2)示例:讽刺社会上有些人,患有手机上网依赖症,为蹭上网,
不惜一切代价。9.(1)①多次进行自我反省②用鞭子打。
(2)B
(3)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②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③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都被它吞了进去。
(4)言之有理即可。
10.B 11.①嘲笑曾经在东京客店讨论是否发电报时的针锋相对、剑拔弩张;②作为曾经胸怀天下、愤世嫉俗的知识青年,“我”回到故乡教书,范爱农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生活落寞困顿,对现实的失望和无奈让人感到悲哀。 12.(1)这段文字运用了肖像描写(外貌描写),通过对范爱农的外貌尤其是眼睛的描写,突出人物愤世嫉俗、孤傲的性格特征。(2)“躲”字形象地写出了范爱农留学回到家乡之后艰难的处境。 13.范爱农对“我”产生了误会,产生了厌恶之情。“我”到横滨去接新来留学的同乡,在税关查检时,关吏从衣箱中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我”很不满,“也许摇了摇头”。范爱农看见“我”摇头认为“我”看不起、讨厌他们。(意思对即可) 14. 旧事重提 阿长(长妈妈) 衍太太
15.鹞爷是一个扎风筝技艺精湛、淡泊名利、固守传统技艺、渴望亲情、对农村前景深感忧虑的民间老艺人。 16. 选(1):“蚕食”形象地写出了现代化进程中挖掘机一步步摧毁村庄院落的过程,传达出鹞爷对农村美好家园渐渐消逝的痛心与无奈。 选(2):写出鹞爷此刻复杂的内心:对儿孙的想念,对美好往事的眷恋,对儿孙不在身边的失落,对风筝技艺后继无人的痛心。 17.这一情节照应了“飘逝的风筝”这一题目;表现鹞爷复杂的内心,丰富人物形象;促人思考“根”是什么,深化小说主题。 18.回答“飘逝的不仅仅是风筝”。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不愿学习如扎风筝一般费事的传统技艺,他们纷纷进城。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传统技艺面临消失。
19.你好,初一
自入学开始,我已度过了二百多个日夜。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又从西方落下,一同落下的还有初一的无数个日子。
掬一把月,手揽回忆。我仍然怀念小学的时光,怀恋那一起抄数学卷子的日子,怀恋那上课偷偷看漫画的日子,怀恋那从没写过检讨书的日子。初一的忙忙碌碌,沉淀了小学的一切过往。同学的影子渐渐模糊了,小学的友谊也被时间冷却了,见面时只是“嗨”打个招呼罢了。
每当在迷惘中迈出一步时,风便无言地将快乐与悲哀带到过去,散落一地的是记忆的碎片。离去的身影,一去不复返,回忆的音乐盒却还在旋转:火车没有到站,游戏还没有玩完,怎麽能中途退出。也罢了,世间一切皆讲一个“缘”字,有缘千里来相会,身边的一切早已被注定,就像提线木偶一样,缘字何解?
“梦醒来,是谁在窗台?把结局打开,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猜。”踏入初一,结局如何?怎会有人知晓。燕子捎来春天的口信儿,野花带来夏天的气息。走过泥泞的岁月,回头是无言阳光直射心扉,明天的露珠滴落在额头上。吹不散的雾,隐没了前路,我轻柔踱步,停住,继续向前走,回忆渐渐燃烧,曾经纯真的画面,残忍温柔的出现,脆弱时间到,我们一起来祷告:初一,你好!
初一,你好!伴着不同的香味,我向前走,坚定的向前走。每一步都烙印在心中,也许天空有阴霾,不要在意,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初一,你好!将幼稚剥落,取而代之的是成熟眼中流露出的一丝坚定。初一的空气慢慢蒸发了回忆,品一缕阳光,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
初一,你好!当小学像一颗流星扫过夜空,我便踏入了你的光芒。小学,再见!初一,你好!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