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理解民国时期初建共和制和新中国建立共和制的重大意义。
2.认识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
3.解读中国共和制的政治制度探索的艰难性与复杂性。
4.认识不同历史时期(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性质与特点。
5.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增强对国家制度建设的认同感,树立制度自信。
课标要求
本课是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本课通过三个子目(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讲述了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知识概览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分别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何种制度?
新知导入
概念解析
共和有两大基本特征:
政府机构和最高首脑由选举产生;民众参与国家事务。
——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
就现代民主政治而言,共和是在自由、平等、民主和法治等现代政治理念基础上的共和,在法治国家就表现为宪政,所以也称之为“宪政共和”。
南京
国民政府
重庆
国民政府
南京
国民政府
广州
国民政府
北洋
军阀政府
南京
临时政府
1912
1927
1925
1945
1949
1940
1937
1928
民国时期历届政府的演变
蒋介石
国民政府
新知讲解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全体职员合影
孙中山就职
临时大总统誓词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3)国旗:五色旗。
(4)纪元:中华民国。
(5)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大清帝国
农历
帝王年号纪年
1911——宣统三年
中华民国
阳历(公历)
中华民国纪年
1912——民国元年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不久,通过南北议和,袁世凯赞同共和,清帝退位,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制宣告终结。共和取代帝制,中国的国号、国旗、历法和纪年都随之焕然一新,无一不表明新的共和时代的到来。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约法内容合乎共和内涵吗?是真共和吗?概括《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和颁布的目的。
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限制袁世凯独裁,
维护共和政体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思考:从唯物史观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革命性、民主性和局限性。
1.革命性与民主性
(1)在政治上,它不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2)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
(3)在经济上,确认资本主义关系为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4)在思想文化上,利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
(5)在对外关系上,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国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防止帝国主义侵略。
(6)在国际上,在20世纪初的亚洲各国当中,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
2.局限性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虽然规定了国民拥有众多平等的权利,但它却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限制袁世凯权力的愿望及目的,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广义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
袁世凯当政之始……此时革命的余波仍在各地荡漾,革命党人在中央和地方仍掌有一定的权力,责任内阁制与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刚刚实行,在清廷过往严厉的控制骤然崩解之后,舆论开放,思想活跃,革命、共和、民主、自由的思潮四处激荡。
——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民国的初建》
民国初年处于从专制帝制向民主共和的转型期,各种政治力量活跃,对袁世凯起到牵制的作用。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政党政治的尝试
(1)宋教仁是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认为中国应实行责任内阁制,于是在1912年8月建立了国民党,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治。国民党在同年的国会大选中获胜,宋教仁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这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2)1913年3月,宋教仁准备北上组阁,在上海火车站遭暴徒枪击,伤重逝世。袁世凯听之“愕然”,布置暗杀活动的人“穷究”为国务总理赵秉钧。“宋案”真相公布,全国哗然。
2.北洋军阀的政党政治
(4)结果: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1913年春 宋教仁被刺杀
1913年7月 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但很快被镇压下去。
1913年10月 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913年11月 袁世凯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
(3)曲折发展
宋教仁案和《中华民国约法》颁布说明了什么问题?
宋教仁代表议会,代表民众参与;北洋军阀排斥异己,从本质上反映了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
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的意图是篡改选举程序、实现专制。
1914年5月1日,废除《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总统一任十年、连任无限制、下届总统由本届总统推荐。
讨论:为何民国初年的议会民主政治不能成功?
材料一 不少人把民主的文本或宪法简单地视为一套可拆卸的政治装置。一旦一个国家安上这套装置,该国就变成民主国家或立宪国家了。但实际上,民主的文本或宪法本身不过是几张纸而已。民主的文本或宪法能够生效,能否运转起来,以及能否运转得好,全赖实际的政治过程,全赖主要政治力量的所作所为,全赖政治家的领导力与选择。所以,民主这套政治装置究竟怎样,不仅取决于这套政治装置本身,更取决于安装和操作这套装置的人。
——包刚升《政治学通识》
材料二 民初的政党政治实践之所以会失败……政党自身的严重畸形化,各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基础的薄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由于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与参政能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民众支持力的不足等。除此之外,资产阶级政治精英对政党理念的主观认识与实践,以及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为代议制民主建立所准备的条件的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两个因素。
——摘编自《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合作探究1]
①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
②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
③政党成立的条件不成熟以及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
④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准备不充分;
⑤中国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缺乏群众基础 ;
⑥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革命党自身力量薄弱、袁世凯依靠北洋军武力为后盾,又得到列强和国内其他势力的支持,意图靠武力实现专制统治。
答案要点提示
(1)孙中山的理想
一系列革命失败后,为了捍卫共和梦想,孙中山组建了中国国民党,与中共合作发动国民大革命。《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即孙中山起草的关于建设中国的计划,又称《建国大纲》,全文共25条,1300余字,陈述了孙中山的建国理念和思想,在1924 年1月23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审议通过。
1928年,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开始实行训政。这来源于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革命程序”论思想是孙中山关于宪政建设路径的美好设想。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国民党一党专政(1927—1949)
训政
时间:1928—1948(“训政”开始之时,国民党规定“训政”的期限为六年,后来以种种借口一再拖延结束“训政”的时间)
内容:《训政纲领》规定——
①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评价:国民党的“训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国民党的所谓“训政”,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2)国民政府训政时期(1928—1948)
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独揽执行。
——《训政纲领》(1928)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
……
(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孙中山的理想
国民党的现实
VS
【合作探究3】孙中山的“训政”理论,主要体现了怎样的民主政治原则?《训政纲领》反映出国民党的“训政”实质是什么?
主权在民原则
一党专政
“训政”实质: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是剥夺人民权利的国民党一党专政。
(2)国民政府训政时期(1928—1948)
(3)宪政时期(1948—1949)
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国民党以此为其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
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中国宪政为何如此艰难?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
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
军阀混战,政局动荡;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传统守旧思想根深蒂固。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国民党一党专政(1927—1949)
角度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政权与制度建设 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政党政治发展 从“训政”到“宪政”,实行一党专政
宪法性文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约法》 《训政纲领》
和《中华民国宪法》
政治特征 孙中山缔造了民主共和制(三权分立和内阁制) (1)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2)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政党政治的尝试;(3)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破坏民主共和,实行独裁统治 披着“训政”“宪政”的外衣,实行国民党专制和蒋介石独裁统治
[知识梳理]
1927
1937
1945
1949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解放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建立人民政权的三个阶段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全民族抗战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提问:阅读教材P16—P17,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进行了哪些制度探索?各有什么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背景
①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起义和暴动中,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
②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2)过程
①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②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③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3)意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1)最高权力机关: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
(2)颁布法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土地法、劳动法。
(3)建立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4)政府主席:毛泽东。
(5)政权归属: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群众。
(6)政权性质: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
(7)成立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合作探究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特点
(1)背景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初期的根据地有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边区,抗战胜利时发展为19个根据地。
▲ 大反攻前夕的19个抗日根据地
2.抗日战争时期
——创建抗日民主政权
(2)经过
①设立陕甘宁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②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 “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其他人员由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组成)。
(3)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主政权,适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三三制”原则:在民主政权组成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材料一: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材料二: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第三条 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十八岁, 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思考:上述两个材料在政权建设上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取消资本家、富农等阶级阶层的参政权利和政治自由,限制民主革命力量的发展,扩大苏维埃政权的对立面。
团结开明地主和民主人士,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原因:(1)革命形势(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不同;(2)指导思想不同:前者政权建设受苏俄革命和政权建设影响较大,后者反映党独立自主地探索政权建设模式。
【合作探究3】
解放区人民政权的建立
(1)行政区
①背景:解放战争的胜利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在继承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适合新形势下民主制度建设。
②措施: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在行政区设置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③意义:解放区的民主政权建设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2)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这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3.解放战争时期的制度探索
【合作探究5】比较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制度建设
时期 制度建设 地区 意义
土地革命 苏维埃政权 农村革命根据地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开辟人民政权的重要实践,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
抗日战争 边区政府、参议会,三三制原则 抗日根据地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解放战争 行政区 解放区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定基础
(1)从模仿别的国家到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共和制。辛亥革命后模仿美国建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府,但最终失败,后经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政权的尝试,最终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主专制共和国,
(2)中国不是先有共和制然后在此基础上产生现代政党,而是政党先于共和制出现并创造了共和制。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走向共和是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的创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取得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胜利后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3)民主共和制具有中国基本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是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缔造起来的,没有采用许多国家实行的“三权分立”体制,而是实行“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的并非多党制或一党制,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民主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特点
【合作探究6】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949年,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规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1957年后和“文革”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破坏和削弱;
1982年通过新《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宪法后,代表们热烈鼓掌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大代表直选扩大到县一级,差额选举
◆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固定任期五年
◆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
1982年宪法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982年宪法及修改委员会秘书处合影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合作探究]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反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引自《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一、二各反映了中国政治体制的什么变化?指出变化的历史作用。
【提示】《临时约法》的颁布,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体。作用:给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政治民主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用:建立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1)建立过程
八字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49年
1956年
1982年
改革开放后
十六字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新政协召开,制度确立
写入宪法,制度化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③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2)基本内容
(3)意义
形成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局面。
辨析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政协制度
比较项 人民大表大会制度 人民政协
性质 国家权力机关 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职能 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监督权 运用国家权力实行监督 一种民主监督,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产生与组织方式 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 政协委员由各方协商产生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能够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4.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材料 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
有学者也感慨:“中国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人民日报》2009年9月4日01版
提问:结合本课所学,从学者的评价和感慨中你可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
(1)民主政治不能照搬他国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要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道路。
(2)中国民主之路,要走渐进式民主之路。
(3)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是对世界政治文明的一大贡献。
(4)树立高度的制度自信,以高度的制度自信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政体
历程
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未真正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
认识
1.政治体制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
2.民族独立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
3.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国情,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4.在党的领导下民主政治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
【拓展探究】
课堂小结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民国时期的
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初建民主共和制度
南京国民民政府:一党专制
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抗日根据地:建立边区政府
解放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北洋政府:政党政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民主制度
1.(2020年江苏卷,10,3分)1927年11月1日,在时任中共中央农运委员会书记、江苏省委负责人王若飞的组织领导下,宜兴县各路农民队伍举行暴动,宣告成立宜兴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随后江阴、常熟等地共产党人先后暴动予以响应。这一革命斗争重在
A.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进程
B.开辟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C.尝试开展中心城市暴动
D.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政权
【答案】D【解析】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随后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王若飞在江苏领导的农民武装暴动,这些斗争都在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选择D项。
2.(2018年天津卷,9,4分)“(本次大会)向全世界与全中国的劳动群众,宣布它在全中国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这次大会的召开地点位于右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此次大会应该是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宪法大纲,据此分析可知④符合题意
【典题练习】
3.(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0,4分)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的“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说明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使得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农民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样就获得了农民的拥护,并激发了他们抗日的热情,故选A。
4.(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0,4分)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答案】D【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的人数和所占人口比例的增加,说明通过抗日战争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不断加强。故答案为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