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百尺竿头望九州,
前人田土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
更有收人在后头。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习要求: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史实;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认识其影响。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
(1)魏(220-266):
220年,曹丕建立,定都洛阳。
(2)蜀(221-263):
221年,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
成都,史称蜀汉。
(3)吴(222-280):
222年,孙权建立,定都建业。
*曹魏: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屯田制;兴修水利,劝课农桑。
*蜀汉:发展西南地区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丝织业兴旺。
*孙吴:开发江东,大力发展海外贸易,造船业发达。
魏蜀吴对比
2、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1)曹魏灭蜀:
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
兵灭蜀。
(2)西晋建立: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
号晋,史称西晋。
(3)西晋统一:
280年,西晋灭,完成统一。
*三家归晋——司马氏
“八王之乱”
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从元康元年291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使得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战乱幸存者大量南迁,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1)背景
(2)灭亡
①少数民族内迁(匈奴、羯、
氐、羌、鲜卑)
②分封诸王,地方宗室权力过大
中央权力暗弱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
所灭,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
较长的政权分立期。
3、西晋的灭亡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
(1)概念: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的一个特殊阶层。
①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②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③社会: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④文化: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庶族:亦称"寒门"、"寒族"。魏晋南北朝时不属于士族的家族,大多为普通中小地主。
门阀政治:
(皇权与高门共治)(王、庾、桓、谢)
“王与马共天下”
2、士族制度
(2)形成原因
①历史根源:
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②政治原因:
A、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B、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选官标准:
门第族望
(3)发展历程:
萌芽于东汉,形成于曹魏,巩固于西晋,鼎盛于东晋,渐衰于南朝,消亡于唐末
曹丕用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
(4)影响
①在分裂动荡的政治局势下,有利于保障生产有序进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②奠定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
方面的官僚门阀特色,对后世影响深
③促进了古代中国哲学、文学、书法、绘
画、科学等领域的发展。
④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南北长期处于分裂
割据的政治局面。
⑤士族田庄经济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阻
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⑥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腐朽集团,越到后期
越发腐朽,阻碍社会进步。
(2)东晋的衰亡
①概况:420年,刘裕夺权建宋,进入
南朝时期
②原因: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势力
衰落
刘裕自幼家贫,后投身北府军为将。自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起,他对内平定孙恩起义,消灭桓楚、西蜀及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反抗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铁骑,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凭借着巨大的军功,得以总揽东晋军政大权,官拜相国、扬州牧,封宋王。
(1)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
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
(2)六朝:南朝加上东吴、东晋的合称,首都都在建康。
3、六朝
*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材料1:“自晋之南渡,东南文物渐盛;至于季唐,益加繁,女史之乩,社淮独金;历五季纷争,中原之地五易其姓,杀戮几尽,而东南之邦,民有定土。八【十】年间,咸获安业,自后数十,百年间,西北时有少警们尔刚安杰,斯民例得休息……故自东南渐重,则西北渐轻;以至宋,东南愈重而西北愈轻。”
——摘自南宋章如愚《山堂先生群书考索》
材料2: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食货志》
*依据材料,概括晋以后江南经济面貌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1)原因
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与先进的生产技术,各族人民辛勤劳
4、江南的开发
统治者的重农政策
南方民族融合
自然条件优越
民族体育交流
(2)表现
①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③商业: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广州)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
农业技术的推广
推广和改进犁耕
灌钢法
青瓷
胡人统治者向儒以治
饮食交融
促进了民族融合(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为实现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3)意义
三、十六国与北朝
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历史上称为“十六国”。各国彼此攻战,北方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
1、“十六国”
公元376年,前秦攻灭前凉与鲜卑拓跋氏的代国,基本统一了北方,与东晋隔淮水对峙。
2、前秦统一与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安徽省寿县附近)
公元383年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北朝
*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改革的必要性)。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
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如何治理?
思考: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从平城迁都洛阳?
平 城 洛 阳
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重重。 远离鲜卑贵族,改革阻力较小
地处偏僻,产粮有限,供应困难。 地处中原,农业发达
鲜卑地区,文化落后。 政治文化中心,汉族文化先进
①鲜卑衣服狭而短,窄领小袖,便于骑射,汉服宽而长。
②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③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罢官降爵。
内容
②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①迁到洛阳(从平城迁到洛阳)
③推行汉化: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定门第、与汉族通婚
4、北魏
(1)孝文帝改革
影响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2)北魏的分裂
*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又分别被北齐(550年)、北周(557年)取代。
*局部统一
(3)隋朝的统一
581年,北周静帝禅让帝位,杨坚登基为帝,是为隋文帝,国号隋,定都大兴城(今西安)
开皇九年(589),隋军灭陈。590年,岭南诸州悉为隋地,隋朝完成了全国统一。
(581年~618年)
三国: 魏、蜀、吴 南朝四朝代: 宋、齐、梁、陈 五胡: 匈奴、鲜卑、羯、氐、羌 北朝五朝代: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六朝:
东吴、东晋、宋、
齐、梁、陈
*巧记朝代:“三、四、五、六”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