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7 20:0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同步练习题
选择题
1. 右侧漫画创作于1933年,当时中央革命根据地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漫画表现的是( )
A. 北伐战争 B. 秋收起义
C. 红军的壮大 D. 长征的开始
2. 有学者评价:“长征简直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请你以长征进程为序,将下面这首顺序颠倒的诗歌恢复原貌( )
①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 
②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 
③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 
④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
A. ③①②④ B. ①③②④ C. ④①②③ D. ②④①③
3. “有这么多军事领导人出席会议,这本身就极大地支持了毛泽东对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战略进行批判。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中共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次会议是( )
A. 中共二大 B. 八七会议 C. 遵义会议 D. 中共八大
4.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这次会议( )
A. 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B.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 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D. 为党和人民指明了抗战后的奋斗方向
5. “3月21日夜,中央红军以突然行动闪电式四渡赤水,突出重围。”该行动发生在( )
A. 南昌起义时 B. 长征途中
C. 淞沪会战时 D. 百团大战中
6. 长征中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是在( )
A. 巧渡金沙江后 B. 强渡乌江后
C. 四渡赤水后 D. 强渡大渡河后
7. “腊子口一战,北上的通道打开了。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无论军事上、政治上,都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腊子口一战”后,红军进入( )
A. 四川 B. 甘肃 C. 云南 D. 陕西
8. 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唱道:“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呦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歌词描述的是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的感人场景。1935年10月,两军相会于( )
A. 井冈山 B. 瑞金 C. 吴起镇 D. 会宁
9.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曾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 )
A. 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B.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C.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D.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0. 《走向辉煌》一书中写道:“长征是中国革命中最伟大的史诗。历史将会证明,它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石。长征中蕴含着精神财富。”伟大的长征精神包括( )
①坚定信念、奋斗不息  ②敢打敢拼、不受拘束
③不畏艰险、艰苦奋斗  ④严守纪律、爱国为民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1.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 )
A.军事指挥错误 B.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C.自然环境不利 D.敌人力量强大
12.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五次‘围剿’敌猖狂……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以上歌词反映了红军( )
A. 反“围剿”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B. 反“围剿”失利后进行战略转移
C. 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D. 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13. 《决议》指出,在领导作风上,“华夫同志恶劣的领导方式”,在军委内造成了不正常现象,博古同志不但不批评纠正、反而支持。他们的错误是“严重的政治错误”。据此判断,这个《决议》的作出,是根据下列哪次会议的决定( )
A. 中共三大 B. 八七会议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14.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因为( )
A. 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B. 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C.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5. 某同学在编写的《红军长征》剧本中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其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
A.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迫使红军进行战略转移
B. 四渡赤水使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C. 强渡大渡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D. 甘肃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16.‘左’倾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以下信息属于从上述歌词中直接获取的是( )
①红军长征的原因 ②红军长征的目的 ③红军长征的出发点 ④红军长征初期的困难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7.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B.集中全力纠正了陈独秀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
C.宣告了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D.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18.“1935年3月20日夜,刚刚三渡赤水的红军主力离开隐蔽地,居然又重新向东回头,再次在二郎滩、太平渡等地渡过赤水。”这次军事行动( )
A.使红军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B.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C.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D.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红军长征中的“三大主力军,西北高原胜利会合了。欢呼三个方面军,百战百胜英雄弟兄。团结我们工农红军的全部力量……”材料中的“三大主力军”会合的地点是( )
A.甘肃腊子口 B.陕西吴起镇
C.甘肃会宁 D.陕西延安
20.下列红军长征路线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渡乌江—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翻雪山—过草地
B.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雪山—飞夺泸定桥—过草地
C.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D.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南渡乌江—翻雪山—飞夺泸定桥—过草地
21.毛泽东曾强调,因为困难的时候不动摇,长征后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长征前三十万人更强大。毛泽东强调的是( )
A.反“围剿”积累了斗争经验
B.遵义会议作出了正确决策
C.长征锻炼了红军的基干力量
D.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22.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二者都( )
A.作出了挽救党和革命的决定
B.为长征胜利创造了条件
C.推动了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
D.促成了北伐胜利进军
23.长征共历时两年,总行程6.5万里,红军战士转战14个省,跨过了近百条江河,翻过了约40座高山,共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红军战士出发时有大约18.6万人,到结束时只剩约5.7万人。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
A.中共在长征途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B.中国革命历经艰难曲折
C.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D.长征为国共合作抗日奠定了基础
二、非选择题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材料二 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史册中,从此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
(1)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长征初期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后来这一局面发生改变的原因有哪些?
(3)你怎样理解“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史册中”?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征出发前,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其他根据地也遭受挫折,中国革命面临着方向和道路的抉择。面对乱云飞渡、惊涛骇浪,我们党表现出无所畏惧的伟大实践精神,表现出浴火重生的伟大创造精神,在血与火中趟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1)分析指出材料一中“失败”的原因。我们党从“失败”到“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什么?这个“转折点”具有怎样的标志性意义?
材料二 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党的领导是党和人民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毛泽东同志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2)哪三大红军主力的会师,宣告了“长征胜利”?“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是什么?
材料三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3)“伟大长征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其内涵是多方面的。请根据你的理解,列举出两个方面。
26、某校八年级同学开展“图说红军长征”学习与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解说路线】
(1)课堂展示:根据上述图片,写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
【描述事件】
图一、图二、图三所示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
(2)合作交流:图一、图二、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哪一事件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请简要说明理由。
【确定主题】
长征途中感人的故事非常多,要把易于用图片来表现的长征故事定为主题,例如,主题可确定为“神兵飞夺泸定桥”等。
(3)合作交流:请你拟定一个“图说长征”的主题。(可以描述长征的全部过程,也可以表现长征途中的某段历史。不得照抄上述主题)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征出发前,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其他根据地也遭受挫折,中国革命面临着方向和道路的抉择。面对乱云飞渡、惊涛骇浪,我们党表现出无所畏惧的伟大实践精神,表现出浴火重生的伟大创造精神,在血与火中趟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材料二: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
——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材料三: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长征精神。
(1)分析指出材料一中“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作者所指的“分水岭”事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被视为“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的原因。
(3)伟大的长征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其内涵是多方面的。请根据你的理解,列举出两个方面。
答案
1-5CDCBB 6-10ABCCC 11-15CBCAD 16-20ADBCC 21-23CAB
24、(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2)遵义会议的召开;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指挥。
(3)红军长征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壮举。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5、(1)党内“左”的错误的领导。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2)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任答两点即可)
26、(1)瑞金
(2)图一: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图二:飞夺泸定桥。22名红军突击队员冒着敌人密集的弹雨,攀着没有铺设木板的13根光溜溜的铁索,冲过火海,击溃敌人,占领泸定桥。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
图三:红军过草地。红军六天六夜,走在遍地是沼泽和淤泥潭的草地上,气候恶劣,缺少粮食和御寒衣服,他们相互帮助,走出草地。
(3)“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打乱追剿”“巧渡金沙江”“翻越大雪山”“历尽艰苦过草地”等。
27、(1)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
(2)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的召开,纠正了“左”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等。(答出两个方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