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上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补充作业(1)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九上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补充作业(1)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9-07 17:38:3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九上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补充作业1
--------常见的酸和碱
1.如图是生活中常见洗涤用品的pH,混用会降低去污效果甚至产生危害的组合是(▲)
A.小苏打和威猛先生 B.肥皂水和威猛先生
C.小苏打和肥皂水 D.洁厕灵和小苏打
【答案】D
【解析】根据生活中常见洗涤用品的pH判断各物质的酸碱性,从而判断各物质的反应情况而得出结论。
【分析】解答本题要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根据具体物质的水溶液的酸碱性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详解】A、小苏打和威猛先生的pH都大于7,都显碱性,因此两者混用不会降低去污效果,故选项错误;
B、肥皂水和威猛先生的pH都大于7,都显碱性,因此两者混用不会降低去污效果,故选项错误;
小苏打和肥皂水的pH都大于7,都显碱性,因此两者混用不会降低去污效果,故选项错误;
洁厕灵的pH小于7,显酸性,小苏打的pH大于7,显碱性,因此两者混用会降低去污效果,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向滴有紫色石蕊试液、pH=4.5的A溶液中,加入过量pH=10.2的B溶液,加B溶液前后溶液的颜色依次是(▲)
A.红色、蓝色 B.红色、无色 C.蓝色、红色 D.紫色、无色
【答案】A
【解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不能使石蕊变色;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色;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详解】pH=4.5的A溶液显酸性,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B溶液的pH=10.2,显碱性,能使紫
色的石蕊试液变蓝色,所以加B溶液前后溶液的颜色依次是红色、蓝色。
故选:A。
3.下列有关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A.浓硫酸要密封保存,这与浓硫酸的挥发性有关
B.浓硫酸、浓盐酸都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C.浓盐酸在空气中会形成白雾
D.浓盐酸和浓硫酸敞口放置,溶质质量分数均减小
【答案】A
【解析】浓盐酸易挥发,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盐酸和硫酸都具有腐蚀性。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详解】A、浓硫酸没有挥发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要密封保存,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盐酸和硫酸都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C、浓盐酸在空气中挥发出的氯化氢在瓶口和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生成盐酸小液滴,瓶口出现白雾,故选项说法正确;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增加,则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4.某同学总结的Ca(OH)2的化学性质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①甲一定是碳酸钠
B.反应②为中和反应
C.反应③可用于检验CO2气体
D.反应④向澄清石灰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为蓝色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略
5.下列四组实验中,不能体现酸的通性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反应)、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反应)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A、镁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能体现酸的通性,故选项错误。
B、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能体现酸的通性,故选项错误。
C、稀硫酸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稀盐酸不能与氯化钡反应,不能体现酸的通性,故选项正确。
D、碳酸钾溶液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盐、水和二氧化碳,能体现酸的通性,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向一定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沉淀质量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2种 B.F点溶液的pH>7
C.AB段生成沉淀为蓝色 D.E点溶液中的溶质有3种
【答案】D
【解析】向一定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一开始没有产生沉淀,说明是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进行分析判断。
【分析】本题有一难度,明确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硫酸反应、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A、A点是硫酸恰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硫酸钠、硫酸铜2种,故选项说法正确。
B、F点是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显碱性,溶液的pH>7,故选项说法正确。
C、AB段,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生成沉淀为蓝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D、E点,发生的是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硫酸铜有剩余,溶液中的溶质有硫酸钠、硫酸铜2种,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7.硫酸和盐酸是实验室中两种重要的试剂,用途广泛。
(1)小柯将一张滤纸在某指示剂中浸泡后晾干,用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玻璃棒在上面写“化学”两字,立刻显红色。再将其悬挂于铁架台上,并在滤纸的下方(如图甲)放置一盛有某溶液的烧杯,立刻发现红色的字消失,则烧杯中的溶液可以是 ▲ 。
(2)为探究酸碱反应的过程中是否伴随能量变化,小柯按图乙装置进行实验,其中澄清饱和石灰水的作用是 ▲ 。
(3)在稀盐酸的下列用途中,可以用稀硫酸代替的是 ▲ (填编号)。
①金属表面除锈
②实验室利用它和块状大理石制取CO2
③除去NaCl中的少量 NaOH
④制造药物氯化锌
【答案】(1)浓盐酸; (2)饱和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能放出热量;
(3)①
【解析】(1)根据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以及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进行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便于观察进行分析;
(3)根据盐酸硫酸的用途进行分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酸的化学性质,明确酸的性质与用途是解答本题关键。
【详解】(1)“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玻璃棒在上面写“化学”两字,立刻显红色”可知滤纸上的指示剂是酚酞,又把写字的滤纸放置在“盛有某溶液的烧杯上,过一会儿,发现红色的字消失“说明烧杯中的溶液挥发出某种物质与滤纸上的氢氧化钠反应,碱性消失,红字也就消失了。那么烧杯中的溶液可能是挥发的酸,可以是浓盐酸;
(2)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饱和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能放出热量;
(3)①稀盐酸、稀硫酸都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可以替代;
②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继续发生,不能替代稀盐酸用于实验室制取CO2;
③除去NaCl中的少量NaOH,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是新杂质,不能替代;
④稀盐酸和锌反应生成氯化锌,稀硫酸和锌反应生成了硫酸锌,不可以替代;
故选:①;
故答案为:(1)浓盐酸; (2)饱和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能放出热量;
(3)①。
8.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注射器氢氧化氢氧化稀硫酸钠溶液钠溶液瘪气球-二氧化 氢氧化硫酸铜碳气体 钠溶液溶液
(1)图甲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2)图乙实验过程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若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 ▲ ,再逐滴滴加稀硫酸,可观察到 ▲ 的现象,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3)图丙实验中的现象为 ▲ 。
【答案】(1)2NaOH+CO2=Na2CO3+H2O; (2)酚酞试液; 溶液由红色变无色;
(3)有蓝色沉淀产生,溶液由蓝色变无色
【解析】(1)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2)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3)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硫酸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详解】(1)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
故填:2NaOH+CO2=Na2CO3+H2O。
(2)若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再逐滴滴加稀硫酸,可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故填:酚酞溶液;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3)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硫酸钠,观察到有蓝色沉淀产生,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故填:有蓝色沉淀产生,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9.某兴趣小组同学将CO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为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小明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来验证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为:甲中试管内液面上升,乙中鸡蛋掉入瓶内。
(1)小王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 ▲ 。
(2)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小明同学针对小余的质疑,利用甲装置补充了一个对照实验,补做的实验是 ▲ 。
(3)小余同学认为可利用与上述实验不同的原理来证明甲、乙装置中的CO2和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他设计了如下实验:取少量甲或乙中反应后的溶液置于试管内, ▲ (写出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从而证明了CO2和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
【答案】(1)改变压强,证明气体减少,发生了化学反应;
(2)加入相同体积的水,冲入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观察实验现象
(3)加入稀盐酸,观察有气泡产生,并将产生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1)根据反应前后压强变化回答此题;
(2)根据溶液含有水以及二氧化碳溶解度回答此题;
(3)根据反应后生成物分析回答此题。
【分析】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详解】(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生成碳酸钠和水,气体减小,内部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将水压入试管或者将鸡蛋压入集气瓶内,利用压强变化验证反应发生;
故答案为:改变压强,证明气体减少,发生了化学反应。
(2)由于采用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含有水,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可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因此需要排除水的影响,设计对比实验,采用相同体积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对比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故答案为:加入相同体积的水,冲入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观察实验现象。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可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所以根据生成物设计实验,也可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故答案为:加入稀盐酸,观察有气泡产生,并将产生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0.在实验室中,某同学发现了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钙粉末试剂,并对其产生兴趣,进行如下实验。
气体的质量/g加水80.8g取12.4g样品悬浊液 滴加14.6%的稀盐酸50 75稀盐酸的质量/g
根据实验过程和图像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该样品 ▲ (填“完全变质”或“部分变质”)。
(2)b点溶液中的溶质为 ▲ (填化学式)。
(3)完全反应后生成气体的质量是多少?(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书写必要的计算过程)
【答案】(1)部分变质; (2)CaCl2和HCl;
(3)分析图象可知与碳酸钙反应的盐酸质量为25g,
设完全反应后生成气体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73 44
25g×14.6% x
x=2.2g
【解析】(1)依据题中实验和图象分析出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
(2)分析图象b对应的反应程度推知b点溶质的成分;
(3)依据题中数据和碳酸钠钙盐酸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气体的质量。
【分析】此题是关于化学方程式与实验评价结合的计算题,主要是利用实验流程和曲线图对实验进行相关的评价,利用反应方程式来分析和解决化学计算中的有关量。
【详解】(1)分析题中实验可知向样品中滴加盐酸,当滴到50g时才气体产生,说明滴加前50g盐酸是与氢氧化钙反应,之后再滴加的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该样品时部分变质,故填:部分变质;
分析图象可知滴加盐酸的反应是:
Ca(OH) 2+2HCl=CaCl2+2H2O和CaCO3+2HCl=CaCl2+H2O+CO2↑,b点已不再产生气体,说明盐酸已过量,所以b点溶液中的溶质为CaCl2和HCl, 故填:CaCl2和HCl;
(3)分析图象可知与碳酸钙反应的盐酸质量为25g,
设完全反应后生成气体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73 44
25g×14.6% x
x=2.2g
答:完全反应后生成气体的质量是2.2g。
故答案为:(1)部分变质; (2)CaCl2和HCl;
(3)分析图象可知与碳酸钙反应的盐酸质量为25g,
设完全反应后生成气体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73 44
25g×14.6% x
x=2.2g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九上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补充作业1
--------常见的酸和碱
1.如图是生活中常见洗涤用品的pH,混用会降低去污效果甚至产生危害的组合是( )
A.小苏打和威猛先生
B.肥皂水和威猛先生
C.小苏打和肥皂水
D.洁厕灵和小苏打
2.向滴有紫色石蕊试液、pH=4.5的A溶液中,加入过量pH=10.2的B溶液,加B溶液前后溶液的颜色依次是( )
A.红色、蓝色 B.红色、无色 C.蓝色、红色 D.紫色、无色
3.下列有关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浓硫酸要密封保存,这与浓硫酸的挥发性有关
B.浓硫酸、浓盐酸都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C.浓盐酸在空气中会形成白雾
D.浓盐酸和浓硫酸敞口放置,溶质质量分数均减小
4.某同学总结的Ca(OH)2的化学性质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①甲一定是碳酸钠
B.反应②为中和反应
C.反应③可用于检验CO2气体
D.反应④向澄清石灰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为蓝色
5.下列四组实验中,不能体现酸的通性的是( )
A B C D
6.向一定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沉淀质量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2种
B、F点溶液的pH>7
C、AB段生成沉淀为蓝色
D、E点溶液中的溶质有3种
7.硫酸和盐酸是实验室中两种重要的试剂,用途广泛。
(1)小柯将一张滤纸在某指示剂中浸泡后晾干,用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玻璃棒在上面写“化学”两字,立刻显红色。再将其悬挂于铁架台上,并在滤纸的下方(如图甲)放置一盛有某溶液的烧杯,立刻发现红色的字消失,则烧杯中的溶液可以是 。
(2)为探究酸碱反应的过程中是否伴随能量变化,小柯按图乙装置进行实验,其中澄清饱和石灰水的作用是 。
(3)在稀盐酸的下列用途中,可以用稀硫酸代替的是 (填编号)。
①金属表面除锈
②实验室利用它和块状大理石制取CO2
③除去NaCl中的少量 NaOH
④制造药物氯化锌
8.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注射器氢氧化氢氧化稀硫酸钠溶液钠溶液瘪气球-二氧化 氢氧化硫酸铜碳气体 钠溶液溶液
(1)图甲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图乙实验过程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若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 ,再逐滴滴加稀硫酸,可观察到 的现象,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3)图丙实验中的现象为 。
9.某兴趣小组同学将CO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为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小明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来验证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为:甲中试管内液面上升,乙中鸡蛋掉入瓶内。
(1)小王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 。
(2)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小明同学针对小余的质疑,利用甲装置补充了一个对照实验,补做的实验是 。
(3)小余同学认为可利用与上述实验不同的原理来证明甲、乙装置中的CO2和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他设计了如下实验:取少量甲或乙中反应后的溶液置于试管内, (写出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从而证明了CO2和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
10.在实验室中,某同学发现了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钙粉末试剂,并对其产生兴趣,进行如下实验。
气体的质量/g加水80.8g取12.4g样品悬浊液 滴加14.6%的稀盐酸50 75稀盐酸的质量/g
根据实验过程和图像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该样品 (填“完全变质”或“部分变质”)。
(2)b点溶液中的溶质为 (填化学式)。
(3)完全反应后生成气体的质量是多少?(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书写必要的计算过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