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认识人工智能 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人教_ 中图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4.1 认识人工智能 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人教_ 中图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中图版(2019)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2-09-07 18:4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认识人工智能》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认识人工智能》
学科 高中信息技术 授课班级 高一(5)班
授课教师 xxx 授课时间
前端分析 教材分析 本教学内容为高一《数据与计算》(必修)第四章“走进智能时代”第一节内容。本次教学内容包含两部分,人工智能的产生与发展和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 本节内容理解较为容易,可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和感受人工智能。
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课程学习之前,学生对人工智能的了解可能只是机器人或一些科幻电影中的智能机器。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任务驱动来引导他们进行知识的学习。
学习环境分析 具备相应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和网络,教师可以使用相关设备为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工智能的产生与发展及相关概念。 能够认识和使用身边简单的人工智能技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创设的案例情境感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学习兴趣。 体会人工智能应用价值,培养正确科学技术应用观。
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思维。 对信息价值的判断能力和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人工智能的独特魅力,了解其应用领域和实用价值。
教学难点 加深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客观看待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科学技术应用观。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网络机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选择 设计意图 (教学时长)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 提问学生,这个视频与什么内容有关?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深入了解人工智能。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答:人工智能。 电子白板 通过人机比赛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由此引入本节课学习内容,并进行探索思考。 (4分钟)
三、自主探究完成任务一 教师讲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首先,大家进行结组,四人一小组。 下面,大家看到老师在电脑上给大家发放的学习任务包。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共包含两大部分。 任务一:为人工智能的产生与发展。同学们自己完成任务一。依据老师提供的学习资料包、课本或者上网查找,梳理出人工智能的概念、产生、重要科学家和几次重大的发展事件。 十二分钟时间,完成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学生完成结组任务。 学生根据任务包中的任务清单自主完成任务一。 计算机 教师通过给学生搭建任务框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任务一(5分钟) 任务一交流(5分钟)
四、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二 给同学们二十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可以上网查找、课本、资源包等途径完成任务二,并在纸上画出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相关案例大家可以在资源包里找到。 从人机交互、图像识别与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四个角度出发,从概念原理、生活中的实例两个方面理解各个技术的应用。在纸上绘制思维导图。 教师辅助指导学生学习。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二,绘制思维导图。 计算机 任务二(20分钟)
四、归纳演示,总结提升 教师评价各组的学习成果。 提出思考,人工智能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是好是坏?如何看待? 各组小组代表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并进行讲解。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多媒体教室 通过学习成果展示,和大家讨论交流本学习成果,教师进行补充,加深知识的理解。 (10分钟)
五、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想必大家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更加深入了,课后同学们寻找身边的人工智能技术并进行实际操作,下节课一起来谈谈使用它的感受。 学生课后按要求完成作业,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多媒体教室 通过完成课后作业,加深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识,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意识。 (1分钟)
教学流程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自主探究任务一→ 小组合作任务二→ 作品展示,师生交流→ 思考提升→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初始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产生与发展 生活中的人工智能 制作思维导图 人机交互 图像识别与生物特征识别 自然语言处理 机器学习 思考 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利和弊?如何看待?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初始人工智能》,知识理解较为容易,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来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对学习兴趣,营造了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在课程最后通过启发思考引导学生客观看待人工智能,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并善于利用和发现生活中的人工智能技术。 不足之处是课程安排较为紧凑,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时可能会遇到困难,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包应更加完善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