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九年级“一课一练”:2.3有机物和有机合成材料【word,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九年级“一课一练”:2.3有机物和有机合成材料【word,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9-07 15:5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分类法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纯碱、烧碱、熟石灰均属于碱
B.碳酸钙、甲烷、乙醇均属于有机物
C.氧化铜、生石灰、二氧化硫均属于氧化物
D.合金、塑料、合成纤维均属于合成材料
2.近年来,垃圾分类正在我市各地有序推进。下列是小科从家里整理出来的几件垃圾,其中主要材料不是有机物的是( )
A. 玻璃瓶 B. 塑料袋
C. 报纸 D. 旧衣服
3.医用防护口罩的核心材料是“熔喷布”(主要成分为聚丙烯[(C3H6)n]),鼻梁压条的材料是金属铝;因其对带病毒气溶胶和有害微尘的阻隔效果显著,故在预防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熔喷布”的主要成分聚丙烯属于无机物
B.制作鼻梁压条的金属铝是由铝分子构成的
C.用金属铝制作鼻梁压条是利用其导电性
D.医用防护口罩起阻隔作用的原理类似于过滤
4.材料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棉花和羊毛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
B. 日常生活中纯金属使用比合金更广泛
C.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涤纶、腈纶、蚕丝等都属于合成纤维
D. 塑料是常见的有机合成材料,具有密度小、耐腐蚀、易加工等优点
5.材料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材料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棉花和羊毛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
B.日常生活中纯金属使用比合金更广泛
C.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涤纶、腈纶、蚕丝等都属于合成纤维
D.塑料是常见的有机合成材料,具有密度小、耐腐蚀、易加工等优点
6.如图是一款变色眼镜,它的镜片内含有溴化银和氧化铜。在强光照射下,溴化银分解成单质溴和银,镜片颜色变深;当光线变暗时,溴和银在氧化铜催化作用下,又立即化合成溴化银,镜片颜色变浅。有关该眼镜的说法错误的是( )
塑料是有机合成材料
B. 铜螺丝久置在潮湿的空气中会产生铜锈
C. 溴化银分解后,银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D. 溴和银化合成溴化银前后,氧化铜化学性质不变
7.某纯净的有机化合物,在8克纯氧中充分燃烧,生成8.8克二氧化碳和1.8克水,该物质组成中( )
A. 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B. 该有机物可能是C2H2
C. 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D. 燃烧过程中消耗了有机物1.6克
8.2020年1月23日,永州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确诊后,全市实施居家隔离措施。在居家抗疫中,我们常使用浓度为75%的酒精(C2H5OH)和“84消毒液”(有效成分为NaClO)进行消毒杀菌。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在酒精分子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   。
②下列对酒精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易挥发
B.消毒杀菌
C.无色有特殊香味
D.熔点﹣114℃、沸点78℃
(2)“84消毒液”与厕所清洁剂(俗称“洁厕灵”,有效成分为稀盐酸)可发生反应:NaClO+2HCl═NaCl+Cl2↑(有毒)+H2O。在使用过程中,这两种物质   (填“能”或“不能“)混合使用。
9.在网络上,流传着一些谣言,只要我们用科学知识分析、验证,谣言不攻自破。
(1)谣言一:水变成汽油。汽油含C、H、O等多种元素,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________种类不变,所以水不可能变成汽油。
(2)谣言二:塑料做成“大米”。塑料是一种________(填“合成”或“天然”)材料。将大米和“塑料大米”分别在蒸发皿中加热,大米变黄、变焦、有米香味,而“塑料大米”加热后变成粘稠的液体。
(3)谣言三:用棉花代替肉松制成“肉松饼”。肉松是蓬松絮状肉制品,棉花主要含有植物纤维,可用燃烧法鉴别肉松与棉花,点燃棉花时闻到烧纸的气味,点燃肉松时闻到________的气味。
10.实验室用燃烧法测定某种氨基酸(CxHyOzNm)的分子构成。取Wg该种氨基酸放在纯氧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氮气。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每步均充分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开始时,首先通入一段时间的氧气,其理由是________。
(2)以上装置中需要加热的仪器有A和D两处,操作时应先点燃________处的酒精灯。
(3)实验测得B、C装置分别增重4.5克和8.8克,则该物质化学式中x、y之比为________。
(4)将B和C装置互换,则测得的氢元素的含量会____(选填“偏大”、“偏小”“不变”)。
11.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料袋,有的是用聚乙烯制成的,有的是用聚氯乙烯制成的。小凤对包装食品的塑料袋进行探究,以验证其成分。
【作出猜想】①该塑料袋是用聚乙烯制成的;
②该塑料袋是用聚氯乙烯制成的。
【查阅资料】聚乙烯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聚氯乙烯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氯化氢。
【实验探究】小凤将装置按A、B、C、D顺序连接好后,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B、D产生明显现象,C无明显现象,说明塑料袋燃烧没有 (填化学式)气体生成。B装置的作用是 ;D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证明,猜想 是正确的。
【交流反思】⑴从化学角度分析,大量使用塑料制品会导致 。
⑵连接实验仪器时, (填“能”或“不能”)将B、C位置进行交换,理由是 。
12.近来微信上传播所谓“塑料大米”,实际是用塑料造粒机生产岀来的塑料颗粒,是塑料行业的常见工艺和制品,不是什么假大米,这是个彻头彻尾的谣言。某研究小组欲对某种“塑料大米”的组成进行探究(资料显示该塑料中只含有C、H两种元素,大米中主要成分淀粉含C、H、O三种元素)。
(1)大米中主要成分属于________(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为了测量有关数据,推算“塑料大米”中C、H元素的含量,那么该小组成员应该在装置A与B之间正确连接:A→②→③→①→________→B(提示:发生装置A导出的气体中混有CO2和水蒸气,装置①②③可重复使用)。
(3)B装置中碱石灰的成分是氢氧化钠和氧化钙,最后连接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 13.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欲对某种塑料袋的组成进行分析探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含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使该塑料试样在纯氧中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有关数据,推算元素含量。
(1)仪器E中的现象________。仪器E中所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仪器B的作用是________。
(3)若仪器C的玻璃管中放入的塑料试样质量为Wg,塑料试样充分燃烧后,若仪器D增重ag,则Wg该塑料试样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g(计算结果可为分数形式)。
(4)若装置中没有连接仪器B,将使该塑料试样中氢元素的质量测算结果________(填“偏小”“偏大”或“无影响”中之一)。
(5)碱石灰的成分是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则装置连接正确时F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1)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碱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
(2)有机物即有机化合物。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金属碳化物等少数简单含碳化合物除外)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
(3)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4)有机合成材料主要是指通过化学合成将小分子有机物如烯烃等合成大分子聚合物,主要有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
【解答】A.纯碱不是碱,而是盐,故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钙虽然含碳元素,但它是无机物,故不符合题意;
C.氧化铜是氧化物、生石灰是氧化钙也是氧化物、二氧化硫也是氧化物,故符合题意;
D.合金是金属材料,故不符合题意。
2.【答案】 A
【解析】有机物是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碳酸氢盐、金属碳化物、氰化物、硫氰化物等氧化物除外)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
【解答】 A.玻璃中主要含有二氧化硅等,属于无机物,故A符合题意;
B.塑料袋中含有聚乙烯等,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故B不合题意;
C.纸张中主要含有纤维素,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故C不合题意;
D.旧衣服中主要含有合成纤维或天然纤维,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3.【解答】解:A、聚丙烯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A错误;
B、制作鼻梁压条的金属铝是由铝原子构成的,故B错误;
C、用金属铝制作鼻梁压条是利用其韧性,故C错误;
D、医用口罩对细菌、病毒有较强的阻隔作用,其作用原理相当于过滤,故D正确。
故选:D。
4.【答案】 D
【解析】A、根据棉花为天然纤维分析; B、根据合金使用广泛分析; C、根据蚕丝为蛋白质成分分析; D、根据塑料的特点分析。
【解答】A、棉花主要成分为天然纤维,不是蛋白质,不符合题意;
B、日常生活中所用合金比纯金属广泛,不符合题意;
C、蚕丝成分为蛋白质,不是合成纤维,不符合题意;
D、 塑料是常见的有机合成材料,具有密度小、耐腐蚀、易加工等优点 ,符合题意;
5.【答案】D
【解析】A、棉花主要成分为天然纤维,不是蛋白质,不符合题意;
B、日常生活中所用合金比纯金属广泛,不符合题意;
C、蚕丝成分为蛋白质,不是合成纤维,不符合题意;
D、塑料是常见的有机合成材料,具有密度小、耐腐蚀、易加工等优点 ,符合题意;
6.【答案】 C
【解析】(1)有机合成材料主要是指通过化学合成将小分子有机物如烯烃等合成大分子聚合物,包括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
(2)铜和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碱式碳酸铜,也就是铜绿;
(3)根据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计算出溴化银中银的化合价,然后进行比较即可;
(4)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不变,那么它的化学性质不变。
【解答】A.塑料是有机合成材料,故A正确不合题意;
B. 铜螺丝久置在潮湿的空气中会产生铜锈,故B正确不合题意;
C. 溴化银中银离子的化合价为+1价,而银单质中银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因此分解后银的化合价降低了,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溴和银化合成溴化银前后,氧化铜的分子保持不变,因此它的化学性质不变,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 B
【解析】用二氧化碳的质量×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其中氧元素的质量,用水的质量×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再将二者相加,与氧气的质量相比即可。
【解答】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6.4g;
水中氧元素的质量1.6g;
那么氧元素的总质量为:6.4g+1.6g=8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化合物中没有氧元素,只含有碳和氢元素;那么可能是C2H2。
8.【解答】解:(1)由化学式可知,在酒精分子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2:6:1;故填:2:6:1;
(2)A.易挥发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酒精的物理性质;
B.能消毒杀菌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酒精的化学性质;
C.无色有特殊香味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酒精的物理性质;
D.熔点﹣114℃、沸点78℃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酒精的物理性质;
故选:B;
(3)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的氯气,所以这两种物质不能混合使用;故填:不能;
故答案为:(1)2:6:1;
(2)B;
(3)不能。
9.【答案】 (1)元素(2)合成(3)烧焦羽毛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解答;
(2)有机合成材料主要是指通过化学合成将小分子有机物如烯烃等合成大分子聚合物,主要有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
(3)根据羊毛和棉花的鉴别方法解答。
【解答】(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在水中没有碳元素,不可能加了试剂后就变成了有机物了,因此水不能变成油;
(2)塑料是一种有机合成材料;
(3)棉花灼烧时会发出烧纸的气味,肉松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时能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10.【答案】(1)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避免对实验的干扰
(2)D
(3)2:5
(4)偏大
【解析】(1)结合实验目的,分析其对应操作的目的即可;
(2)考虑不同装置开始加热带来的影响及后续装置需要测量的量即可得出;
(3)化学式中原子个数比等于元素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商的比值;
(4)分析不同装置的作用,及交换后可能产生的额外影响,即可知道交换后产生的误差;
【解答】(1)该实验是通过测定生成的水、二氧化碳的量得出化学式的,而空气中含有这些成分,所以需要先通一段时间的氧气,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避免对实验的干扰;
(2)装置内充满了氧气,开始实验后装置的氧气受热膨胀会进入E中,影响实验,所以先加热D,利用受热的铜来吸收氧气;
(3)浓硫酸可以吸收水,NaOH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所以产生的水是4.5g,二氧化碳是8.8g;;;;
(4)当BC互换后,气体通过NaOH溶液后,会带出一部分额外的水,导致水的质量偏大,则测量的氢元素质量也会偏大;
11.【答案】 HCl;验证是否有水生成;Ca(OH)2+CO2=CaCO3↓+H2O;①;白色污染;不能;如果将B、C位置进行交换,气体从C中出来再检验到有水分,就不能充分说明水是燃烧时生成的,还是从C装置中带出来的
【解析】根据水和二氧化碳的验证方法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解答】【实验探究】B是检验是否有水生成,C是检验是否有氯化氢生成,D是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实验过程中,B、D产生明显现象,C无明显现象,说明塑料袋燃烧没有氯化氢气体生成。D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CO2=CaCO3↓+H2O;【实验结论】因塑料燃烧后没有氯化氢生成,说明不含氯元素,所以通过实验证明,猜想①是正确的;【交流反思】⑴大量使用塑料制品会导致白色污染;⑵因气体从溶液中通过时会带一部分水,所以BC交换,则无法确定水是否是燃烧生成的。
12.【答案】(1)有机物
(2)③→②
(3)防止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进入装置,影响实验结果
【解析】(1)根据淀粉为有机物分析;
(2)根据除水和二氧化碳时要先除二氧化碳后除水,验证水和二氧化碳时要先验证水再验证二氧化碳分析;
【解答】(1) 大米中主要成分为淀粉,属于 有机物;
(2)要推算 “塑料大米”中C、H元素的含量 ,需将塑料大米燃烧通过产生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来计算碳和氢元素质量,因A导出气体中混有二氧化碳和水,为使结果准确,需先除掉二氧化碳,再除掉水,然后先吸收水,再吸收二氧化碳,装置连接顺序为 A→②→③→①→ ③→② →B ;
(3)因空气中含有水和二氧化碳,会干扰实验结果,所以B装置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进入装置,影响实验结果 ;
13.【答案】(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2)吸收水蒸气,干燥从A发生装置中出来的氧气
(3)a/9
(4)偏大
(5)防止空气中的CO2进入E装置
【解析】(1)装置E中装的是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原理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水和碳酸钙沉淀,据此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2)在生成氧气的同时,水蒸气也会随氧气被带出,B装置的作用是除去水蒸气,以获得纯净的氧气。
(3)仪器D增加的质量是塑料燃烧生成的水的质量,在利用化学式求出氢元素的质量。
(4)若装置中没有连接仪器B,测得的生成水的质量会偏大。
(5)F装置中装有碱石灰,碱石灰能够吸收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1)装置E中装的是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通入E中的气体是塑料碎屑燃烧所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所以仪器E中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原理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水和碳酸钙沉淀,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2)在生成氧气的同时,水蒸气也会随氧气被带出,装置B中装的是浓硫酸,它起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干燥从A发生装置中出来的氧气。
(3)塑料试样充分燃烧后,装置D装的是浓硫酸,故D装置增加ag的质量就是Wg该塑料试样燃烧生成的水的质量。据质量守恒定律,水中氢元素即塑料样品中的氢元素,所以Wg该塑料试样中含氢元素的质量。
(4)若装置中没有连接仪器B,从而使实验测得D中的水的质量大于塑料样品燃烧生成的水,故将使该塑料试样中氢元素的质量测算结果偏大。
(5)F装置中装有碱石灰,碱石灰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有效防止空气中的CO2从右侧进入氢氧化钙溶液,减小实验误差大。
2.3有机物和有机合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