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4 穷人 第一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14 穷人 第一课时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6 09:5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穷人 教案
教学版块(课题) 穷人 课时 40分钟
教学目标 会写“汹、涌”等14个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8个词语。快速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桑娜和渔夫一家生活的艰辛。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熟读课文,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语言应用:读懂课文,梳理文章结构,归纳文段的大意。思维能力:熟读课文,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审美创造:通过穷人桑娜、渔夫的言行感受穷人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
教学内容 会写“汹、涌”等14个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8个词语。快速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桑娜和渔夫一家生活的艰辛。
教学重难点 梳理文章结构,归纳文段的大意。
学具准备 制作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我们读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大多都是揭露穷人生活的悲惨现实。然而在这篇章中,我们感受到的却是穷夫妇之间互相理解和邻居之间互相关爱的温暖。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来认识这对心地善良的穷夫妇吧!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列夫·托尔斯泰 (1828—1910),伟大的俄国作家。他出身于贵族家庭,早年接受典型的责族教育,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1851年参军,不久开始创作小说《童年》。1856年退役后出国游历、考纂。1863年起用6年时间写成巨著《战争与和平》,后来又写成《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著名作 品。他的作品气势磅礴,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心理描写逼真、细腻,语言质朴简练,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巨大的影响。《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穷人》这篇小说,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高尚品德。三、初读感知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3、检查初读效果,学习重点字词。汹 涌 澎 湃 熄 掀 困 唉 淋 嘿 糟 嘛 皱 勺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文中形容海风猛烈。 汹涌澎湃:指水势浩大。也泛指声势浩大,无法阻挡。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阴冷:阴暗而寒冷。 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定,十分不安。文中形容桑娜害怕丈夫回来后责怪自己而感到不安。忐忑,指心神不定。 自作自受: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受,承受。 四、再读课文,理清顺序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个故事,篇幅比较长,但思路比较清晰,你们能不能事情的发展变化,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先将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并归纳每个部分的内容。梳理课文思路:本文记叙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和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赞美了以桑娜和渔夫为代表的“穷人”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桑娜急切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桑娜抱回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刻画了桑娜紧张的心理,表现了桑娜勤劳、善良和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 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写渔夫归来,得知邻居西蒙的死讯,提出抱回两个孤儿抚养。反映出渔夫的直率、善良、乐于助人。五、知识拓展马灯 一种可以手提的、能防风雨的煤油灯,骑马夜行时能挂在马身上,因此而得名。沿海地区大部分用于船上,也有“船灯”的叫法,尤其是有风有雨的天气,真是渔民的照明利器!六、课堂演练
作业 完成一课一练;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