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说课稿(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说课稿(部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8 14:2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说课稿(部编版)
一、说教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第四课《古诗四首》中的第二首。诗人写景,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境融情入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让学生在吟诵之中加深了解。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析语言,学习比兴、拟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四、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阅读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对古诗并不陌生,但对古诗深层内涵的理解还需要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对于古诗语言的分析和感受力仍有欠缺。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引导和语言直观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内容。
五、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老师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因此我主要采用了自学法、情境法、朗读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学法上:学生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为了发挥学生主体性,我主要会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此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
上课开始,我会采用图片导入,展示李白的图片,请学生猜测图中人物,并提问学生:说起李白你们会想起哪些诗句?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引出课题。
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对课堂的好奇心,形成了阅读期待。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快速的感知文本,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因此,本课伊始我将从朗读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首先,我会给播放名家范读,划分朗读节奏。
接着引导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诗题的含义和作者的介绍。
读毕,我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反馈。
解诗题,帮助理解“左迁”意为贬官,在师生共同补充中明确这首诗是王昌龄由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尉时,李白在扬州写的,这也是诗的写作背景。
然后,借助资料引导学生认识王昌龄,了解王昌龄与诗人李白的友情。
最后,通过指名读、齐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将古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环节三:析读课文,质疑问难
我会再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这首诗中,李白是怎样向友人表达情谊的?我预设学生会找到如下内容:
内容一: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当学生找到汇报这一内容时,我会提问:这里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很快能找到“杨花”和“子规”两种景物。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杨花”的特点,我会运用多媒体播放“杨花”飞舞的视频,由此学生可体会“杨花”的特点是漂泊不定。同时播放“子规”啼叫的声音,感受“子规”啼叫的凄凉。接着引导学生找出这两种景物和王昌龄之间的联系,结合写作背景,学生可很快明白王昌龄像“杨花”一样漂泊不定,“子规”啼叫则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悲惨遭遇的同情,顺势体会比兴这一手法的表达效果。最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运用比兴的诗句,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内容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当学生找到这一内容时,我会引导学生说出这句诗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如果你是李白,你的“愁心”里会担心什么?学生通过想象可体会到诗人李白对好友王昌龄的担心与同情。随后抓住“明月”这一意象,提问学生诗人同情担忧的是王昌龄,为什么要把愁心寄给明月呢?学生联系实际可发现此时李白远在扬州,与王昌龄相隔千里,相见无望,只有月亮千里与共,只能借“明月”传达自己对好友的关怀。在学生理解“明月”这一意象后,我会指导学生读出诗人对王昌龄的这份深情。
环节四:品读课文 品情学法
在这个环节,我会将学生分为男女两队进行比赛,鼓励学生背诵关于“明月”的诗句并说出诗句中的“明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环节五: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这里我会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而使学生的学习内容趋于完善。最后布置作业:发挥想象,如果你是王昌龄收到李白这首诗,请你替王昌龄写一封回信并在朗读声中结束本课。
七、说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 飘泊无定
写景
子规 不如归去
闻道 过五溪 叙事
明月 陪伴友人 抒情
八、说教学反思
我在讲解这首诗时紧紧抓住“杨花”,“子规”,“明月”这三个词语,而李白的这一首诗正是巧妙地运用了“杨花”,“子规”,“明月”这三个意象,通过它们来写情,抒情,充分表达作者对朋友的深切思念和为朋友的遭遇深感痛苦的心情,想象奇特,意境开阔,而感情又是悲伤的。无一句不言事,而又无一句不抒情,同时还极富浪漫气息。因为抓住了这几个词语学生学习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