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7 20:1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同步测试题
选择题
1.一个美国知名学者在谈到长征时说道:“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了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蒋介石的魔爪”具体是指(  )
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北伐战争
C.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D.南昌起义
2.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伟大传奇”是指(  )
A.五四运动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红军长征
3.如果以“转”字串起红军长征的历史,图中“重大转折”指的是(  )
         
A.井冈山会师 B.长征开始
C.遵义会议 D.长征结束
4.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下列关于遵义会议叙述不准确的是(  )
A.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B.纠正了张国焘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C.确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D.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5.(2017遵义)遵义某校准备开展一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2周年”合唱音乐会,演唱《长征组歌》中的四首:①《四渡赤水出奇兵》、②《过雪山草地》、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到吴起镇》。如果按红军长征路线依序演唱,其顺序应该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③① D.③①②④
6.某电视台摄制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宣传片,栏目组要实地拍摄反映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场景,应到(  )
A.遵义 B.吴起镇
C.会宁 D.延安
7.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是( )
A. 第五次反“围剿”胜利
B.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C. 李德的正确指挥
D. 毛泽东指挥失误
8.作家魏巍曾写道:“它是地球上的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这条诗意而壮美的红飘带背后,是皑皑白雪、茫茫草地、涛涛江河,是饥饿、寒冷、疾病、硝烟,是理想、信念、意志……”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红军长征 D.井冈山会师
9.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过:“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中央红军长征始于(  )
A.1933年10月 B.1934年10月
C.1935年10月 D.1936年10月
10.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的生日,某校学生决定编排历史情景剧《红旗飘扬》。其中有一场景与历史事实不符,请帮忙找出来(  )
A.南昌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B.井冈山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遵义会议——毛泽东思想写进中国共产党党章,成为指导思想
D.红军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11.某班计划组织“重走长征路”活动,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苦,请你帮助设计一条符合史实的线路(  )
A.瑞金—遵义—赤水河—泸定桥—吴起镇—会宁
B.瑞金—遵义—泸定桥—赤水河—吴起镇—会宁
C.瑞金—遵义—赤水河—泸定桥—会宁—吴起镇
D.瑞金—遵义—泸定桥—赤水河—会宁—吴起镇
12.为了弘扬长征精神,某校学生编排课本剧《红军不怕远征难》。下列可入选的台词或剧情是(  )
甲:长征,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乙:红军巧渡金沙江后,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挥师北上。
丙:叶挺独立团攻克汀泗桥、贺胜桥,直逼武昌城。
丁: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A.甲、乙 B.甲、丙
C.乙、丁 D.丙、丁
13.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是什么力量把中华民族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聚集在一起,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奔向一个目标,这种力量就是永存的长征精神。 对“长征精神”的正确理解是(  )
①革命英雄主义 ②革命集体主义 ③革命乐观主义 ④个人自由主义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 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这里的“伟大传奇”是指( )
A. 五四运动 B. 北伐战争
C. 南昌起义 D. 红军长征
15. 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某中学暑期组织“红色记忆”考察团,分赴延安、吴起镇、井冈山、遵义四地实地考察。其中,贵州遵义考察团考察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
A. 生死攸关历史转折 B. 长征会师伟大胜利
C. 革命圣地战略后方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6. 一位伟人在一次伟大的军事行动后,曾欣然题诗一首:“……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三军”最后会师的地点是( )
A. 吴起镇 B. 会宁 C. 瑞金 D. 延安
17. 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应掌握的技能。与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相符合的是( )
A. 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B. 中国工农红军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C. 新军胜利攻占武昌
D. 国民革命军基本消灭北洋军阀主力
18.1934年10月,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中央红军主力被迫(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战略转移
19.“一个‘转折’,就把濒临绝境、面对40余万敌军围追堵截的3万人,从全军覆灭的悬崖边上挽救回来,不仅直接使中国革命脱离了险境,而且引入了一条希望之路,加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最能体现这一描述的是( )
A.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B.南昌起义
C.吴起镇会师 D.遵义会议
20.在1935年1月的一次会议。毛泽东不仅说明军事失利问题的原因在于进攻时的冒险主义,防御时的保守主义,突围时的逃跑主义,而且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以下说法与这次会议相关的是( )
A.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线路在中央的领导地位
C.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D.毛泽东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21.下列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实叙述错误的是( )
A.1934年江西瑞金出发
B.强渡大渡河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C.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D.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
22.长征精神一直以来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进取。下列红军长征路线按照行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金沙江—赤水河—吴起镇
B.中央革命根据地—金沙江—遵义—赤水河—吴起镇
C.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赤水河—金沙江—吴起镇
D.中央革命根据地—赤水河—遵义—金沙江—吴起镇
23.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唱道:“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呦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歌词描述的场景发生于( )
A.瑞金   B.吴起镇  C.会宁   D.延安
24.位于广西兴安县的湘江战役纪念馆全景式地再现了湘江战役及红军长征的历史画卷,展示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
A.湘江战役结束 B.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C.遵义会议召开 D.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25.毛泽东曾说:因为困难的时候不动摇,长征后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长征前三十万人更强大。毛泽东强调的是( )
A.反“围剿”积累了斗争经验
B.遵义会议作出了正确决策
C.长征锻炼了红军的基干力量
D.红军三大主力得以胜利会师
26.为纪念长征胜利84周年,某校暑期实践团队开展“重走长征路,感受长征精神”活动,以下对长征精神的概括,正确的是( )
A.钢铁长城,战无不胜 B.保家卫国,抗美援朝
C.信仰坚定,意志坚强 D.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二、非选择题
27、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指出长征中发生在上图甲、乙两地的历史事件。
(2)观察上图并结合所学写出长征的性质。
(3)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结合这句话简要谈谈你对长征历史意义的认识。
28、歌曲中的历史
歌曲一 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
歌曲二 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
歌曲三 苗岭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
歌曲四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
歌曲八 手足情,同志心。飞捷报,传佳音。英勇的二、四方面军,转战数省久闻名。历尽千辛万般苦,胜利会聚甘孜城。踏破岷山千里雪,高歌北上并肩行。
请回答:
(1)歌曲一中“战略转移去远方”指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结合歌曲一和所学知识,说一说红军被迫转移的原因是什么。
(2)歌曲二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后,红军面临着怎样危险的境地 在这一时刻,是谁提出怎样的建议,挽救了危机
(3)歌曲三中,遵义会议是在哪年召开的 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重大意义
(4)歌曲四唱出了转移途中的哪两件重大事件 它们分别有何意义
(5)“……”处省略的还有哪些重大事件 请写出两例来。
(6)歌曲八唱出了哪一重大会师 这一会师有何意义
(7)这一战略转移最终结果如何 有何意义 我们从红军身上学习到了哪些精神
29、阅读下列诗词,回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描述的是中国革命史上哪一重大事件?
(2)在此事件的艰苦历程中,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具有生死攸关转折意义的重大会议。请说出这次会议的名称
(3)诗中反映红军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至少写出两点)
(4)此事件给后人留下了一种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被称作什么?
3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 博古等人在红军长征出发前,既不做深入细致的政治动员,也不做长途行军作战的准备。他们把突围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行动缓慢,始终摆脱不了敌人。
材料三 红军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后,人员折损过半,只剩3万多人。红一方面军原来准备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蒋介石调集重兵布成口袋阵,企图一举消灭红军。
材料四 草地位于川陕甘边界,绵延几百千米,到处是野草丛生的沼泽和散发出腐臭味的黑色泥潭。行人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其中,无法生还。红军靠挖野菜、草根,甚至杀军马或煮皮带充饥,常常背靠背宿营,互相取暖;手挽手行进,趟过泥沼。就这样,红军历尽艰难,走出了草地。
红军将士穿着单衣,踏着没膝的积雪,顶着怒吼的狂风,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战胜了风雪,翻越了夹金山。
(1)用图中地名填空。
①1935年1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地点_____。
②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_____。
据材料二、三、四,分别概括指出红军长征过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
(3)以上材料反映出长征精神的哪些内涵?
答案
1-5CDCBD 6-10CBCBC 11-15ACCDA 16-20BBDDB 21-26BCDBCC
27、(1)甲——遵义会议;乙——会宁三大主力会师。
(2)战略转移。
(3)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传播了革命种子,扩大了党的影响,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言之有理即可)
28、(1)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2)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口袋阵。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不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建议。
(3)1935年。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4)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5)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任选两例)
(6)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7)取得了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应学习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他们有着坚定信念和追求崇高理想的精神。
29、(1)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遵义会议。
(3)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等。(答出两点即可)
(4)长征精神。
30、(1)遵义 会宁
(2)材料二:“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材料三:敌军的围追堵截;材料四:严酷的自然环境。
(3)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