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桃花源记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重点)
2.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PPT中教学视频 桃花源记)
师:同学们,看完这个视频,你有怎样的想法
生:我想去看看。
师:其实不只你想去看看,我也想去看看,大家都想去看看。“诗仙”李白为它写诗:“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诗佛”王维为之痴迷:“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草圣”张旭则称:“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诗豪”刘禹锡也对此感叹:“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水流山重重。”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桃花源,去探究它久负盛名的原因。
设计思路
通过名人诗词的展示,突出“桃花源”的久负盛名。从而引出问题,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预习,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
1.识记词语。
遂(suì) 邑人(yì) 间隔(jiànɡé)
此中人语云(yù) 俨然(yǎn) 阡陌(qiānmò)
垂髫(tiáo) 刘子骥(jì) 诣(yì)
舍船(shě) 屋舍(shè) 怡然(yí)
豁然开朗(huò) 便要还家(yāo)
2.示范朗读,读出节奏。
范读课文或播放录音。
师:朗读时,注意对语气和语调的把握。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称感。另外,有一些长句、古今异义词,阅读时也要注意。
大屏幕出示:
朗读指导:古人称断句为“句读”。常见的断句步骤是:
(1)审题(断哪些,断几处)
(2)语感(通读文段,凭语感断,先易后难)
(3)大意(什么文体,什么内容,表达什么)
(4)标志(抓词语,观句式)
(5)检查(符合情理和语法规范)
示范:自 云 先 世 避 秦 时 乱
师:请同学们按照断句步骤来断句。
生1: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说他们的先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
生2:根据语意,可以断两处,即“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生3:对,第一处抓词语“云”,第二处是将主语和谓语断开。
达标训练:
读出长句的节奏:
(1)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
(2)此 人 一 一 为 具 言 所 闻
学生完成并反馈答案。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同桌互读,评价指正。
4.检查诵读。通过个别读、齐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诵读情况。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通过检查预习的形式,引导学生识记本课重点字词。同时,检查可采用大屏幕投影,学生识读的形式,也可以直接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三、小组合作,初步翻译课文
1.翻译课文。
师:学习文言文,疏通文意是基础。请同学们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翻译课文,有不理解的句子或词语,在课本上圈点勾画。
2.小组合作,交流疑难。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疑难,解决不了的,在课堂上提出来。最后教师明确答案。
3.检测重点字词,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投影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翻译。
(1)古今异义
①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②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④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2)一词多义
为
舍
寻
乃
(3)文言句式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
问所从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问从所来”)
省略句:
①林尽水源[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林尽(于)水源”]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设计思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应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学生通过阅读和自主翻译,合作探究,便可读懂课文大意,了解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疏通文意,寻找线索。
师:疏通了文章的大意,我们再来看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内容。本文是作者《桃花源诗》的序文部分,有一条线索贯串全文,请同学们找出。
生:渔人进出桃花源。
师:文章围绕“桃花源”写了几个部分的内容
生:发现桃源—进入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2.梳理内容,复述课文。
师:有了这条线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特别注意,要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行踪的不同地点分五部分:发现桃源—进入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复述时要注意复述出“故事”感。
学生先自己复述,然后推荐一两名学生在全班复述课文。教师做出评价。
3.自由诵读,熟读成诵。
师:本文是文言文中的名篇,课后要求背诵全文。现在我们已经理解了文意,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力争成诵。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生在把握文章线索、复述课文的基础上,再进行背诵,能有效提高背诵效率,也能为后文的理解打下基础。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奇异的“世外桃源”。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诵读,进一步理解桃花源奇异之处,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
六、作业
再读课文,了解作者描写桃花源的目的。完成第9课第9课内容。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和作者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难点)
2.探究桃源理想,体会作者的情怀,深入理解文章内涵。(重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复习导入
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我先来检查同学们上一节课的掌握情况。
大屏幕出示: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便要还家( ) 2.阡陌交通( )
3.无论魏晋( )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5.芳草鲜美( ) 6.不足为外人道也( )
7.欲穷其林( ) 8.具答之( )
9.悉如外人( ) 10.咸来问讯( )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答案:
1.同“邀”,邀请。2.交错相通。3.不要说,更不必说。4.妻子儿女。与人世隔绝的地方。5.鲜艳美好。6.值得。7.尽。8.详细。9.全,都。10.全,都。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检查学生上一节课的学习情况。通过对词语解释的检查,了解学生识记文言词语和翻译课文的能力,以便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开展下面的教学。
二、研读与赏析课文
环节一:赏读课文,感受桃源美好。
师:先来看预习提示,“世外桃源”是什么意思 对,是理想中的美好世界。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快速在文中找出,桃花源好在哪里
提示:可以从居住环境、人们的幸福指数等角度分析。
小组在赏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找到描绘桃花源美好的句子,并反馈。
明确:
(1)环境优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美好而充满生机,处处诗情画意。
(2)社会生活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师补充:老人高寿头发会由白变黄,所以称“黄发”;古时候小孩没成年时头发是垂着的,所以称“垂髫”。文章没有直接说老人小孩,而是说他们的特征“黄发垂髫”,这种修辞叫借代,使语言更生动形象。
(3)人情美(民风淳朴):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把握作者描绘桃花源的意图,为下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打好基础。
环节二:悟读课文,剖析作者意图。
1.结合背景,了解社会。
师:世外桃源的生活十分美好,那里有良田美池,人们生活富足且怡然自乐。是不是桃花源外的世界也如此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大屏幕出示:
社会背景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376—396)。孝武帝在位期间,政治极其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结果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羌村》(其三)]
学生结合社会背景,联系课文作答。
明确:
桃花源外民不聊生。理由: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2.了解作者,明确意图。
师:桃花源真的存在吗
生1:应该是虚构的,因为从桃源入口极狭、桃源人衣着“悉如外人”、再寻就找不到等细节里,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桃源很奇特,太奇特就不真实。
生2:但是这个故事涉及的人是真实存在的,像南阳刘子骥,还有渔人,虽然没有名字,但是陶渊明强调是东晋太元年间,所以这个桃源应该是真实存在的。
生3:我认为桃花源是虚构的,因为文中作者多次描绘桃花源的神秘,如:①开篇“晋太元中”时间虽然确定,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很难找到这样的世外之地;②第1段“忘”“忽”“甚”等词表现了桃花源的神秘;③渔人回家,洞中人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④“处处志之”但是“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为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⑤写现实存在的高尚人士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增添真实感的同时也增加了神秘色彩。所以,作者虚构这样一个理想世界,意在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很好,我们现在来了解一下陶渊明其人。
作者 陶渊明 生卒年 约365—427 籍贯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朝代 东晋
名 潜 字 元亮 号 五柳先生 谥号 靖节先生
评价 我国杰出的田园诗人。
作品风格 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农村生活的场景。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
相关作品 著有《陶渊明集》。诗有《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等,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陶渊明有大济苍生的志向,但现实很残酷,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不可能有这样的美景,于是无奈的陶渊明只好写成一篇文章,来寄托自己的理想。
大屏幕出示:
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陶渊明的贡献是于乱世、乱政、乱象之中在人的心灵深处开发出了一块恬静的心田。
——梁衡《心中的桃花源》
师小结: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可能也有过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现实中面对的是战争、压迫,他只能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虚构的世界里:在桃花源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生活和平安宁,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富足。
其实,世外桃源的生活,不仅是陶渊明的追求,更是当时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探究写作意图,明确作者寄托的理想以及这种理想的难以实现,更好地把握主题。
环节三:悟读课文,敢于造梦追梦。
1.探心中桃源。
师:桃花源是理想的世界、精神的家园。其实,桃花源离我们并不遥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你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后交流反馈,言之有理即可。
2.联系我们的生活、学习实际,说说桃花源的社会状况与我们今天追求的和谐社会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大屏幕出示:
提示:“中国梦”美好蓝图。
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社会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学生探究,并谈谈自己的认识。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即可。
师总结:从“世外桃源”到“大同世界”再到“中国梦”,强调的都是社会和谐、民主自由。古有陶渊明的精神梦境,今有“中国梦”之追求。与桃花源相比,中国梦并不遥远,中国梦,未来可期。
设计思路
本环节拓展迁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世外桃源的内涵,联系“中国梦”,感受梦想的美好,敢于追梦。
三、课堂小结
在深深的叹惋中,陶渊明远去了,但是他追寻理想的身影,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心里。年轻的时候,他做官,希望大济苍生,即使官场污浊,他也不为五斗米折腰;后来他选择了归隐,求得精神的寄托;田园梦破,继续寄梦于桃源,给世人一方心灵的乐土!如今,我们的“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正在一步步地实现,这是一个比桃花源更值得期待,也更切实的梦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实现这个梦想吧!
四、作业
1.课外阅读《桃花源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理想和寄托。
2.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等诗歌,进一步了解陶渊明其人。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