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1 核舟记 同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1 核舟记 同步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7 17:0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核舟记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重点)
2.借助注释翻译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工艺美术成就斐然,能工巧匠众多。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雕刻家,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作者 魏学洢 生卒年 约1596—约1625 籍贯 嘉善(今浙江嘉兴)
朝代 明末 字 子敬 评价 散文家
相关作品 著有《茅檐集》。
  2.掌握字词。
洢(yī)       器皿(mǐn)      罔(wǎnɡ)
贻(yí) 轩敞(xuānchǎnɡ) 峨冠(é)
矫首(jiǎo) 八分有奇(jī) 夷(yí)
箬篷(ruò) 糁(sǎn) 髯(rán)
衣褶(zhě) 诎(qū) 椎髻(jì)
壬戌(rénxū) 甫(fǔ) 篆章(zhuàn)
3.学生自读课文,尝试划分节奏。
大屏幕出示:
(1)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后必须断开。
如“盖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
(2)断句跟语法密切相关,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
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可断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避免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
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为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这样,句子可断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4.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一人译,一人听,听者指瑕订正,每人一段,轮流进行。
(2)翻译时要译准字词,可增删调补,要求句意通顺。
指名翻译,其他学生订正。
5.小组合作交流本课的文言词语,归纳总结。
通假字:
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词类活用:
(1)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3)中峨冠而多髯者(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用作动词,梳着形状像椎的发髻)
一词多义:




6.关注数词,学会翻译。
师:请同学们翻译下面这些句子,观察其数词在翻译时的不同之处。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生交流回答)
预设:
翻译:
(1)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手卷。
(2)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3)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人五个,窗八扇;刻了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
师小结:首先,古代没有量词,翻译时要补出。其次,古代汉语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会加上一个“有”(同“又”)字。现代汉语里一般不用,翻译时应删去。此外,关于数词和名词的搭配,若重点在名词上,数词一般放在名词的前面,如例句中的“一手卷”“一楫”“一舟”;若重点在数词上,数词一般要放在名词之后,如“人五”“窗八”等。现代汉语里也有数量词组在名词之后的现象,因此,翻译时不必把数量词移到前面。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翻译文句,积累文言词语。在前两篇讲读的基础上,本篇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和翻译,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
三、比较分析,了解文体
师:本文的题目有一个“记”字,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提示:学生的讨论可以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以及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开展。
预设:
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记”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景物,属游记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记”的是一枚“核舟”,是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是说明性质的记叙。
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特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几乎一律运用描写,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做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核舟记》则多用客观严谨的说明性语言,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进行说明。
就此可知:虽然同为“记”,但它们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师小结:“记”这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在表达方式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而《核舟记》属于“记”中的少数,虽是略读课文,却具有精读的价值。
设计思路
本环节旨在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这一文体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从而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
四、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重点积累了文言字词,翻译了课文。请同学们课后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如何介绍这枚小小的核舟的。
五、作业
课后再读课文,完成第11课第11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重点)
2.体会作者情感,认识我国微雕艺术的卓越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翻译了课文,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内容。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再读课文,探究文脉
1.通读课文,搜索信息,完成“核舟名片”。
大屏幕出示:
主题 大苏泛赤壁
作者 王叔远
原材料 桃核
特点 因势象形,极具情态
尺寸 八分有奇
雕刻人物 苏东坡、佛印、鲁直、两位舟子
其他物件 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2.梳理情节,理清说明顺序。
位置 介绍对象 介绍顺序
中间 船舱,上有箬篷,旁开小窗,窗上有对联 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
船头 苏东坡、佛印、鲁直 先中间后两边的空间顺序
船尾 船楫、舟子、炉、壶等 空间顺序
船背 题名、篆章 由主到次
  思考: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主体部分是中间的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写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想象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情景。
师小结:全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船背。在结构上则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第6段)总结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熟悉文本,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表格梳理的形式,训练学生抓住文章关键内容进行概括性表达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探究神奇
1.师:能雕刻百物且神形兼备的人不少,王叔远何以独称“奇巧”
学生筛选信息,快速从文中找出对应的句子,并讨论反馈。
预设: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说明制造核舟的材料很小。
(2)课文第6段对核舟上雕刻的内容做了统计,“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这样来看,雕刻内容非常多。在“小”材料上刻“多”内容,实在是“巧”。
(3)有红有绿,色彩对比鲜明,怎一个“巧”字了得!
(4)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衣服褶皱、神态毕现,可谓“巧”手。
(5)能够引用诗词,暗扣意境,说明构思之巧。
2.师:魏学洢是如何再现核舟之巧的
学生快速从文中找出对应的句子,并讨论反馈。
预设:
(1)核舟根据桃核的形状因势象形,布局雕刻。
(2)突出主要人物“大苏”,把他放船头首要位置。
(3)注重动作和神态。如,从动作来看,“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动作描写很具体,让人觉得东坡和鲁直的关系很亲密。从神态来看,“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写出了佛印的潇洒。从细节来看,“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一串念珠都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这说明雕刻得细,写得更细。还有“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核舟本身已经很小,作者却还要写童子的右手和右脚趾,这自然是写得很细。
(4)在窗子上雕刻《后赤壁赋》《赤壁赋》诗句,不仅雕刻技艺精妙,构思也巧。
师小结:用笔画比用刀刻容易,在纸上画比在坑坑洼洼的桃核上刻容易。王叔远竟然能用刀在凹凸不平的桃核上刻出如此图景,真是“奇巧”。也正是这种奇巧,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奇巧”,来领会雕刻之妙和构思之妙,把握作品的意旨。
四、拓展迁移,赞工匠精神
师:央视曾播出的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引起热议。其实,中华民族工匠辈出,让我们一起来列举。
预设:
王叔远、毕昇、錾刻师孟剑锋……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拓展迁移,让学生放眼历史生活,了解工匠精神,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
五、课堂小结
《核舟记》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全篇仅400余字,就完美地展现了“核舟”的形象。文章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语言简洁生动,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尽致,确实令人惊叹。能取得这样的效果,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同学们在写作中也应如此。
六、作业
课后再读课文,完成第11课第11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核舟记 构思巧妙 技艺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