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诗经》二首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诵读《关雎》,把握好语气语调,感受《诗经》的节奏美和韵律美。(重点)
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都出自《诗经》。先来看一个短片介绍。
(播放PPT中教学视频 《诗经》简介)
二、走进课堂
环节一:走进《诗经》,了解诗歌的源头。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从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计有“周南”“召南”等十五国风,共160篇,其中大部分为周代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共105篇,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宾宴享。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内容
表现手法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积累文化常识,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环节二:初读《关雎》,感受韵律和节奏。
1.师:好的,我们先学习《关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结合注解,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学生自由诵读,圈注生字词,读准字音。用“/”划出朗读节奏。
关雎(jū) 窈窕(yǎotiǎo) 逑(qiú) 荇菜(xìnɡ)
寤寐(wùmèi) 辗转(zhuǎn) 参差(cēncī) 芼(mào)
2.师:上古诗歌多出于街头巷尾,吟之,诵之,歌之。《关雎》为四言诗,采取两字一顿的读法。在朗读的时候,要读慢一点,节奏读准确,字音读准确。再来一遍。
学生自由诵读。
师:我们读诗,还要注意诗所表达的情感。读得太快,就没有时间细细体会了。比如“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读时就应该语速慢一些,调子低一些,读出似有心事的感觉,因为他没有追到心爱的姑娘,想啊,想啊,晚上都睡不着觉了。再比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此时心情是欣喜的,因为爱上了一位好姑娘,读时语速也不宜太快,调子应该上扬一些。到后来“琴瑟友之”,他与心爱的姑娘弹着琴共同娱乐的时候,就更高兴了,读时,调子应该上扬一些,读出一种欢心愉悦的心情来。大家想一想,这样多的心事和心情,语速太快,怎能体现 让我们放慢语速,再读一遍,注意节奏、情感的表达。
学生齐读。
3.师:《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或叠句来表达含蓄的感情,描绘美丽的景色。请同学们继续朗读诗歌,从诗歌中圈画出这样的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生朗读并圈点批注。
师:《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出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双声、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动作。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读来韵味十足。“参差荇菜”“窈窕淑女”等句子的重复吟咏则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
大屏幕出示:
重章叠句
又叫“重章叠唱”或“重章叠咏”,是指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重复歌咏的一种语言形式。重章叠句可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往往有回环往复、余味无穷的表达效果。《诗经》中多采用此种形式。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遍,体会重章叠句的艺术魅力。
学生自由诵读。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诵读。诗歌的朗读,读准字音是基础,读出韵律是关键。本环节通过诵读指导,让学生把握语调,感知诗歌的节奏,并通过对例句的分析,感受其韵味。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体会诗歌音韵之美。
环节三:再读诗歌,读懂诗意和情感。
1.师:读,同学们已经把握了。那么,诗歌的意思同学们读懂了吗 现在,请同学们对照注释,快速梳理诗意,看看能否明白每一句诗的意思。不明白的,标注下来,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诗歌。教师巡回。
学生交流之后,点名一两个学生说明大意。
2.师:阅读诗歌,我们经常从景物和人物的角度切入,走进诗歌的“三境”:意境、情境、心境,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情韵美。
大屏幕出示:
(1)找出诗中的景物,并用自己的话形容它们的特点。
(2)请想象一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找出诗中的人物,并用自己的话讲述他们当时的行为。
(4)整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小组探究,交流并反馈。
明确:
(1)雎鸠鸟,成双成对,形影不离,恩爱和美。荇菜,易于成活,还有药用价值。河之洲,雎鸠鸟生活的地方。水,荇菜生长的地方。
(2)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情意绵绵、和谐美好的画面。
(3)君子:对淑女一见钟情,没有交流,一直默默看着,思念难眠,辗转反侧,幻想让她开心的场面,想象和她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
淑女:一直在采荇菜,在劳动。
(4)写了一个男子思恋、追求一个女子的过程,写了他求之不得的苦恼、焦虑和设想求而得之后的喜悦。
师:具体到三节诗歌,每一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大屏幕出示:
第一节:描写君子见到一位好姑娘,产生了爱慕和求婚的愿望。
第二节:描写君子想追求那位姑娘,却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
第三节:描写君子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找出诗歌的景物和人物,并通过景物的氛围、人物的活动,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环节四:品读诗歌,品析艺术魅力。
1.师:这首诗写君子追求淑女,为何以雎鸠鸟开头呢
生交流讨论。
师引导:同学们还记得之前学过的《回延安》一诗中的“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吗
生:运用了比兴手法。
师:没错,《关雎》一诗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比兴手法的运用就是其一。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关雎》,体会其中比兴手法的妙处。
生自读诗句并体会。
生1:以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发出悦耳的和鸣,来比拟人也理应成双成对,引出下文的君子对淑女的追求。
生2:水鸟和鸣意在求偶,与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有关联,这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契相合,浑然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师:刚才我们概括的几幅画面有没有一幅贯串了诗歌 诗歌中描写这样的画面的句子有何特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回答。
明确:诗歌中淑女劳动的画面贯串始终。运用了“流”“采”“芼”三个动词,“流”是“求取”的意思,“采”是“采摘”的意思,“芼”是“挑选”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子采荇菜时的认真,可见其勤劳能干。女子劳作的过程是先捞取,再采摘,再挑选,可见其做事有条理。整个过程有层次感、画面感。
3.师:君子的行为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学生概括君子的所为,然后思考回答。
明确:“寤寐”指日日夜夜;“悠哉悠哉”形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体现其执着专一。求之不得时,不强求他人,只是止于思念,没有过分的举动,可见其对淑女的尊重。没有追求到,就想象自己用高雅的志趣去亲近心上人。“友”“乐”,体现了君子志趣高雅,尊重他人,执着专一。
师小结:诗中,君子之爱不强求,不冒犯,用高雅的志趣去追求淑女,懂得尊重,懂得始终如一。因此孔子给予本诗至高的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学生齐读诗歌,进一步体会诗意。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进而理解诗歌的美感。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探究,能够引导学生由具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完成审美意象的再创造。
三、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已经学习了《关雎》一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和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欣赏到诗歌为我们描绘出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感受到这首诗声、文、义的佳处。让我们再次朗读诗歌,感受《关雎》的美,把君子和淑女的美德刻入心中,加强自身修养,传承中华文化。
四、作业
背诵默写诗歌,完成第12课第12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关雎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诵读《蒹葭》,把握好语气语调,继续感受《诗经》的节奏美和韵律美。(重点)
2.继续体会《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难点)
3.对比阅读,理解两首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深入体会其内在情韵。(重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复习导入
师:我国流传下来的许多爱情故事都令人羡慕。古往今来,对爱情的追求大都成为千古绝唱。今天,我们学习《蒹葭》,一起去寻觅那最质朴的爱情。
板书课题:蒹葭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雎》,初步了解了《诗经》的句式特点、语言特点,今天我们学习《蒹葭》,以同学们自学为主。
二、研读与赏析诗歌
环节一:自读诗歌,感受韵律和节奏。
1.师:请同学们先自读诗歌,扫清文字障碍,读出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读诗歌,掌握字词。
蒹葭(jiānjiā) 溯洄(sùhuí) 伊人(yī) 晞(xī)
湄(méi) 跻(jī) 涘(sì) 沚(zhǐ)
2.再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大屏幕出示:
韵脚:①苍、霜、方、长、央;②萋、晞、跻、坻;③已、涘、沚。
叠词:苍苍、萋萋、采采。
师小结: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这首诗节奏鲜明而短促,旋律优美,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环节二:再读课文,读懂诗意,体会情感。
1.师:上一节课,我们从景物和人物切入,走进诗歌的“三境”。学习本诗,我们继续采用这种方法来阅读。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大屏幕出示:
(1)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景物 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2)诗歌中的人物都有谁 他们的行动又是怎样的
(3)男主人公在追寻“伊人”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一个“从”字,请分析其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并反馈。
明确:
(1)景物:蒹葭、白露、霜、水、坻、湄、沚。意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秋景起笔,勾
勒了一幅芦苇丛生、露水集结的秋日图景,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氛围。
蒹葭从“苍苍”到“萋萋”“采采”;白露从“为霜”到“未晞”“未已”。芦苇越来越盛,而露水却渐渐蒸发减少,可见时间的推移,诗人寻找“伊人”之久。而叠词的使用更让人觉得环境凄迷朦胧。
(2)人物:佳人,抒情主人公。通过“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我们能看出佳人踪迹飘忽不定,难以追寻。主人公的追寻之旅并不顺利,他前行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碍。通过三个“溯洄”“溯游”,我们能感受到主人公锲而不舍、执着追寻的精神。
(3)示例:男主人公在追寻“伊人”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一个“从”字,这既体现了主人公反复寻觅、不肯歇止的执着,也体现了主人公追寻伊人的决心。
2.师:古人云:“诗缘情而绮靡。”意思是说诗歌因其丰富的情感而精妙华丽。那么,这首诗抒发了主人公什么情感 大家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情感的
学生讨论,并反馈。
生1:思念向往。通过主人公的上下求索可判断。
生2:执着、坚贞不渝。“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通过重章叠句的吟唱,来突出追寻道路的艰难漫长,但主人公从未停歇,从未放弃,可见其坚贞、执着。
生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通过反复的吟唱来说明诗人寻觅时间之长。他应该是从黎明时分就来到岸边寻觅伊人,直到旭日东升仍未找到。“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说明伊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但与主人公始终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独自一人面对茫茫秋水长久徘徊,该是多么惆怅啊。
3.师:追求者追寻的“伊人”仅仅是指“所爱的人”吗 还能不能有其他的理解呢
生交流讨论。
预设:理想、梦想、功业、前途……美好事物的象征。
师小结:《蒹葭》描写的意境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其实是一种心象,虚化为可望难即的心理情境。这情境即人生境遇,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更可能受到逆流奋战的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由此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迁移文本情感,由诗中的追寻爱情,拓展为追求理想等,拓宽诗意,理解阅读古典诗歌的用意。
环节三:对比阅读,体会两诗的异同。
师:请同学们回顾学习的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的表格。
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出示答案。
《关雎》 《蒹葭》
相同点 都是民歌,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不同点 画面 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 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情感 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 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培养对比阅读的能力。通过对比,在同种学习思路中找出《诗经》的整体艺术手法和单篇特色,从而得出阅读古诗词的方案,传承好古代优秀经典文化。
三、课堂小结
伊人无所踪,但是因为太美好,所以追求者不惧艰辛,依然不舍不弃。正如追求理想、梦想的过程。屈原曾说“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实现梦想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但也磨灭不了追梦人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精神。愿大家都是执着无悔的追梦人,在自己青春的书页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两诗。
2.课外阅读《诗经》,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理想和寄托。
【板书设计】
蒹葭——伊人反复咏叹 伊人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