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同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同步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7 17:0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了解作者两天的经历和所见。(重点)
2.感受景物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体会作者的写景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如果说,西藏是一位积淀丰厚、才华横溢的诗人,那么长江就是一首浩荡绵长的抒情诗。当西藏遇上了长江,他们就如久别重逢的恋人,孕育出了各拉丹冬的绝代风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领略各拉丹冬的绝美风光。
(播放PPT中教学视频 各拉丹东)
2.了解作者。
作者 马丽华 出生年 1953 籍贯 山东济南
评价 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相关作品 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纪实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等。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朗读完后,大屏幕出示:
课后读读写写 课中重点词语
棱角(lénɡ) 虔诚(qián) 蠕动(rú) 骤然(zhòu) 恭顺(ɡōnɡ) qī(凄)凉 摄制(shè) 黧黑(lí) 迈开(mài) 裸露(luǒlù) 骨骼(ɡé) zhù(驻)防
(续表)
课后读读写写 课中重点词语
懈怠(dài) 蜿yán(蜒) shuāi(衰)竭(jié)演绎(yì) 风云变幻(huàn) lìlì(历历)在目 漫不经心(jīnɡ) 敦实(dūn) 消长(zhǎnɡ) 漫溢(yì) 安营扎寨(zhài) 接踵而至(zhǒnɡ) chuān(川)流不息 明mèi(媚) 冻疮(chuānɡ) 砾石(lì) 诅咒(zǔ) 眩晕(xuàn) 屏风(pínɡ) 冰窟(kū) 皱褶(zhě) 熠熠烁烁(yì)(shuò) 酝酿(yùnniànɡ) 霹雳(pīlì) 丛莽(mǎnɡ) 蜷卧(quán) 腈纶(jīnɡ) huò(豁)然 静穆(mù) 遗hàn(憾)
  2.师:请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的脉络和层次,然后圈画出作者的行踪路线,小组内交流。
预设:
第一部分(1—2):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第二部分(3—11):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第三部分(12—15):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1)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共写了两天的活动,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从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
(2)具体行踪是:
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向各拉丹冬雪峰进发(草坝子、冰河)——近观冰塔林(沿冰河接近冰山、置身冰窟、蜷卧在冰山脚下)——砾石滩上看雪峰(第二天进入冰塔林——砾石堆)。
大屏幕出示:
师追问:通过这个行踪来看,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视角观察各拉丹冬的冰雪奇观
预设:
仰视—近察—俯视。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诵读课文,梳理文章线索,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三、跳读课文,找出作者“所见”
1.师:了解了文章行文的线索和脉络,接下来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所见所感的词句。
大屏幕出示:
段落 观景角度 景物特点 作者感受
5 远望 冰峰:晶莹连绵 冰河:平坦辽阔 令人眩晕 大自然创造力的伟大
10—11 近观 冰河:光滑难行 阳光和风:如刻刀 颜色:晶莹洁白 冰体:形态多样 琼瑶仙境 时光永恒
12 俯视 冰面疏松、流水满溢 长眠于此
  2.分析探究,理解“所观”。
师:远眺雪山时,感到雄伟和神秘;向冰峰和冰河张望时,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身处冰窟时,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倾听水声时,想象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根据行踪和视角,同学们结合《壶口瀑布》,再来体悟“游记”这种文体的特点。
学生通过回忆、讨论、补充,概括游记的文体特点。
预设: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可以记录风土人情,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某个重大事件。游记集游踪、景观和观感三位一体。
设计思路
这一环节通过把握作者所见,进一步表现游记散文的特点:景中含情。景物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
四、课堂小结
踏进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作者在生命极限时刻为我们描写了晶莹洁白、奇形怪状的冰塔林,向我们展示了一派奇美壮丽的景色。请同学们课后继续阅读课文,品味作者描写的美景,品味其中的艺术美。
五、作业
再读课文,理解作者在游览过程中描写的景、寄寓的情。完成第18课第18课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难点)
2.仔细品味本文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的语言,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重点)
【教学过程】
一、简洁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的行踪和所见所闻,作者在遭遇困境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到冰塔林中去,并认为这是值得的。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寻找作者认为“值得”的原因。
二、走进课文
环节一:美读课文,感受“所绘”。
聚焦描写冰塔林的段落,寻找“值得”的文字,并做批注(理由)。组内分享,相互补充,交流发言。
1.作者“所绘”。
师:作者见到了哪些美景
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分角色读:
“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师读)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女生读)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齐读)
师:这样的美景,真是让人如坠仙境。
2.作者是如何展现这种美景的 试探究写景的方法。
预设:
(1)修辞手法。
①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点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形象生动。“变化多端”一词,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的特点。
②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点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把“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把“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之高、气候条件之严酷。
(2)侧面描写。
①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点评:“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属于侧面描写。
②说不见又出现了一个,老远喊我:“都到这地方了,不到处转一转,多亏呀!”
点评:运用语言描写,写同行人认为作者即使带着伤,也应该领略此地的美丽风光,从侧面表现各拉丹冬的魅力。
(3)联想、想象。
①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点评:冰林经历阳光和风千万年来不间断的切割雕凿,终于形成现在这雄奇壮美的景色。过程虽缓慢但从未停止,静止中涌动着生命的力量。
②第10段中“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删去“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后,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点评:删去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描写,缺少了对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韵。
③“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评:作者并不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想象关于冰川、冰山形成的变化。
好处: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虚实结合,带给读者一种富有厚度和深度的美。
师小结: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写景中蕴含着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设计思路
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美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艺术美,同时探究写景的方法,训练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环节二:悟读课文,理解“所感”。
1.悟读课文,理解情感。
师: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疼痛、高烧的生理反应,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 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预设:
(1)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恶劣,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
(2)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有利于引出作者对各拉丹冬越来越细致的感受和越来越富有诗意的想象。
(3)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让文章显得更亲切、真实、可信。
2.感悟内涵。
师:如何理解第14段中“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的含义
学生找到句子,然后分析体会。
预设:
流水,在静止的坚冰之下不断地向前流动,不断地发展壮大,于“静止”中孕育力量,终有一天,将自己的雄奇与绝美展现出来。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那些看似死寂的冰川,其实暗含着力量,孕育着生命。
设计思路
抓住作者的感受,理解作者的情感,进一步领会作品的主旨。
环节三:拓展迁移,描绘所见。
师:我们赏析了各拉丹冬独有的美景,也深刻理解了马丽华说的“第一百零一次选择苦难”的“值得”。身之所至,目之所见,心之所感,都内化成了我们生命和精神的一部分。这也是外在旅程和内在旅程的关系。我把下面这段文字送给大家:
大屏幕出示:
  无论是作为作者还是读者,我们都应该寻找外在旅程能够反映内在旅程的方法。这不仅是优秀游记的意义,也是生活本身的意义。 ——亚当·霍克希尔德《游记:内在和外在的旅程》
 
请同学们学习本文的写法,将自己某一次旅行经历中的感受、思考与景物融为一体,写一个片段。下一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下面我们欣赏一个片段。
大屏幕出示:
长江,由青藏高原的涓涓细流,出千峡,纳万川,汇集成波涛滚滚的大江,横贯中华大地,万千姿态,雄伟壮观。您滔滔东去的江水,浇灌着神州华夏;甘甜纯美的乳汁,养育着中华儿女。赫赫功绩,无比辉煌!
在您的两岸,有着数不尽的奇丽风光,江山如画!在您的两岸,有讲不完的历史遗迹、传说神话!
古往今来,有多少著名的诗人,为您的魅力,寻访名胜、昂首歌唱啊!数千年间,有多少杰出的文豪,为您的风姿,写出了优美的篇章!
啊!长江,您是东方的巨龙,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设计思路
通过练笔,让学生学会将景物和感受与思考融合在一起的写法,提高自己写作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一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让我们了解了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的神奇与壮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若没有充分的知识,即使行了万里路,也体会不到这“万里路”的美好。让我们一起,边读书边行走,在行走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成就我们的灿烂人生。
四、作业
1.完成片段练习。
2.完成第18课第18课内容。
【板书设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壮美的景色恶劣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