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 同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 同步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7 17:0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
【课时目标】
1.梳理“一滴水”的游踪路线图,了解丽江风貌。(重点)
2.感受丽江的美景,体会作者写景中包含的情感。(难点)
3.把握课文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理解这种写法的妙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
人们说,生命就是一场旅行,只要你迈出第一步,就无法停下前进的脚步。在这个过程中,你将会有许多美丽的际遇。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阿来的脚步到丽江古城游览一番吧。
丽江是一座有魔力的城,它在阿来诗一般的文字里变得温柔,变得婉约。或许你从未亲眼去看过,但是当你读了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只怕它要常入你的梦中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此文,了解丽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课后读读写写 课中重点词语
闸(zhá) 蘸(zhàn) 奔流(bēn) yìnɡ(映)照 翡翠(fěi) cā(擦)拭 喧腾(ténɡ) 目眩神迷(xuàn) 砚(yàn) 喧哗(huá) 矗立(chù) 苍劲(jìnɡ) 眺望(tiào) 硕大(shuò) 亭台楼阁(ɡé) 轻yínɡ(盈) 跌落(diē) 草甸(diàn) 犹yù(豫) 挺bá(拔) 驿道(yì) 徘徊(páihuái)
2.作者简介。
作者 阿来 出生年 1959 籍贯 四川马尔康
评价 作家。
作品风格 语言轻巧而富有魅力,充满灵动的诗意。
相关作品 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在丰盈》等。
  3.再读课文,划分层次。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到转换观察地点及观察时间的文字,寻觅一滴水的浏览踪迹,划分层次。
学生阅读课文,先自己解决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一滴水”怀着“流过四方街”的心愿,经过驿道、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铺、纳西人院子,最后奔流到金沙江。
第一部分(1—5):讲述一滴水从雪峰直入地下的历史。
第二部分(6—16):描述一滴水经过丽江终入江海的旅程。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意,为下一步继续学习和赏析打好基础。
三、跳读课文,了解行踪
1.探行踪。
师: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抓住一滴水的行踪,梳理线索。
学生跳读课文,教师根据学生的筛选,完成“游踪”路线图。
大屏幕出示:
2.寻线索。
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线索将如此多的内容贯串起来的
预设:
文章是按时空线索介绍的。
空间
时间
3.品妙处。
师:以一滴水作为写作视角,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小组讨论发言。
(1)从时间跨度来看,一滴水历经千百年,串联起过去与现在。
(2)从空间范围来看,从玉龙雪山到金沙江,交代丽江的地理位置,这条路线是水路,以水的视角更贴合实际。
(3)水是美好的事物,是柔美又壮阔的丽江的灵魂,更易寄托作者的深情。
(4)水富有流动性和变化性,更易于作者变化观察角度和展开丰富的想象。
妙处:作者以“一滴水”为视角,非常符合丽江的特点,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丽江的风貌,使得文章对丽江的描写全面、轻灵而生动。同时,使文章具有一种文化、社会意义上的厚度,表现出丽江独特的人文风情和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另外,还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抒情性和交互性,使情感表达更加真切深挚。
师小结:作者选取“一滴水”的新颖视角,采用第一人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丽江的自然风景、历史发展、当代风貌、文物古迹、民风民俗,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无限喜爱与赞美之情。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视角,探究文章的写法,理解作品的写法之妙。
四、细读课文,感受其美
1.品读课文,赏析句子。
师:经过上一个教学环节,同学们已经基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现在我们来了解“水”之所见,走近丽江。请同学们自主阅读鉴赏文章,在班内分享交流。
(提示)最常见的赏析方法:描绘景物+景物特点+作者情感。也可以从修辞、炼字、句式特点、感官等角度来聚焦美景,鉴赏美句。
预设:
(1)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
赏析:写出了“我”在黑龙潭边远眺玉龙雪山的情景,突出了玉龙雪山群峰晶莹耀眼的特点,“矗立”一词写出了玉龙雪山高大挺立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玉龙雪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2)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赏析: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串联起一滴水乘坐水车时的所见,“苍劲”“重重房屋”“蜿蜒老街”写出了古城的生机与气势,表达了作者对古城建筑和环境的喜爱。
(3)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
赏析:“叮叮当当”是拟声词,写出了纯手工打造的质朴感和历史感,同时以动衬静,表现了街道和店铺的安静。
(4)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入砚池中,被蘸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
赏析:通过“掺入”“砚池”“东巴文”等词语,写出了书法艺术的美和丽江拥有东巴文历史的文化自豪。
大屏幕出示:
东巴文是一种居住在西藏东部及云南省北部的少数民族纳西族所使用的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其文字形态十分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东巴文有1 400多个单字,词汇丰富,能表达细腻的情感,能记录复杂的事件,亦能写诗作文。东巴文被称为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2003年,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并进行数码记录。
2.探究写法,理解妙处。
师:你觉得作者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学生跳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分析回答。
预设:
(1)作者善用修辞来描写所见所闻所感。
(2)旅游景观一般分为两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作者在描写时,既关注到自然景观,又关注到人文景观,故而文中既有自然美景,又富文化特色。
(3)语言凝练形象,耐人寻味。
师追问:请同学们举个例子。
生:比如文章最后一句话中的“水的方式”,我认为应有三层意蕴:
(1)水的形态变化。雪—冰—水,体现一种轮回,启发人们从自然的轮回中思考人生。
(2)从水的视角展开想象。
(3)走水路,暗合丽江的地理环境。
设计思路
通过品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来欣赏丽江的风景美、建筑美和风俗美,为理解作者的情感打好基础。
五、悟读课文,理解情感
师: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所表达的情感
生畅所欲言。
预设:因为丽江古城(四方街)十分美好,所以这滴水憧憬向往这里,它从玉龙雪山顶上奔流而下,就是为了去这美好的地方。作者其实是借“一滴水”来讲述自己的心愿,“终于”一词表达出作者对丽江的喜爱,对宁静淳朴、贴近自然的生活的向往。
设计思路
好的游记必定是有灵魂的,这灵魂就是作者的情感和思考。通过这滴水,引导学生感悟丽江的历史风情,体会丽江的人文内涵。通过假设、大胆的想象,感悟作者的情思和对丽江的热爱。理解写法上构思新颖、视角独特的特点。
六、比较阅读,探究不同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四篇游记。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一下。
《壶口瀑布》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登勃朗峰》 《一滴水经过丽江》
写景角度 “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一滴水”的视角
写作内容 震撼的场面,伟大的精神 美丽的景色,震撼的场面 奇景和奇人 风景美,建筑美,民俗美
写作方法 定点换景 移步换景 散文笔法+小说笔法 全景呈现,突出内涵
  七、语用内化,模仿写作
师:在文中,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介绍了自己游览丽江的全过程。如果让你写你的家乡,你会选择哪种事物来观察和叙述
预设:一只鸟经过……,一粒沙经过……,一片云经过……
师:仿照课文,以《一只鸟飞过……》为题,写一篇游记。
学生动笔写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一两个学生展示其作品。
设计思路
理解写作视角并仿写,做到读写结合。
八、课堂小结
本文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一滴水游历古城丽江的经过,展示了丽江优美怡人的景色、古朴的建筑、淳朴的民风,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九、作业
诵读课文,完成第20课第20课内容。
【板书设计】
一滴水经过丽江 热爱向往 丽江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