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3 马说 同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3 马说 同步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7 17:0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 马 说
【课时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重点)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及其论证层次。(重点)
3.正确认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感。(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唐有韩柳,宋有欧苏”。我们今天学习“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的一篇文章——《马说》。《马说》的意思不是马说话,“说”在古代为一种说议文体,即说说谈谈,属于“杂说”的范畴,在这可以理解为议马、说说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位伟大的文学家要谈关于马的什么问题。
(播放PPT中教学视频 千里马的哀鸣)
二、检查预习
师: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大屏幕出示问题:
1.作者简介。
作者 韩愈 生卒年 768—824 籍贯 河阳(今河南孟州)
朝代 唐 世称 韩昌黎 字 退之
评价 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作品风格 他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他的文章气势磅礴,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感情强烈。
相关作品 《师说》《祭十二郎文》等,有《昌黎先生集》。
  2.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看法,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3.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圈点勾画不认识的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祗(zhǐ)     骈(pián)    槽枥(cáolì)    粟(sù)
奴隶(lì) 食马者(sì) 外见(xiàn) 无马邪(yé)
4.示范朗读,指导朗读。
师: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自己读不顺的地方,在文中标注节奏,同时注意语气的变化。
教师范读课文。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通过检查预习的方式,引导学生积累本课基础知识,检查可以采用大屏幕投影、学生识读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听课手册检查。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师:朗读后,其实我们已经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请同学们对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圈画出不能准确把握的词句。
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分类归纳整理,做成资料卡片。
通假字: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衹(只)”,只、仅]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
③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露、表现)
古今异义:
是马也(古义:这,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一词多义: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翻译课文,识记文言词语。通过译读,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四、品读课文,理解主旨
1.寻找观点,探究原因。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3)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回答。
预设: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其真不知马也!
2.根据我们的生活常识,同学们讨论一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观点是否正确
学生思维碰撞。
预设:
按常理来说,应是先有马,然后才有对马的认识。然而对于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是常有的,可伯乐不常有,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被当作一般马来对待。所以,对千里马来说,贵在发现有“马”,贵在伯乐。这个观点饱含无奈和悲愤。
3.师:通过诵读,我们知道,文中用了11个“不”字,这11个“不”字饱含着作者的情绪,请同学们找到这些“不”字,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结合朗读体会情感。
预设:
“不常有”表现出一种愤愤不平、愤世嫉俗的感情。
“不饱”“不足”“不外见”“不可得”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同时表现出饲马者的愚昧无知。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这句最能体现饲马者的傲慢无礼。
4.师: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愤慨呢 我们来了解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
大屏幕出示:
明确了背景,同学们再来理解文中作者在“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上寄寓的不同感情。
学生结合背景理解。
预设:
千里马暗喻自己,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凄凉处境。
伯乐指发现人才的人。
食马者指埋没人才、不识人才、愚昧无知的人。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小结:在封建社会,许多像韩愈一样的有识之士怀才不遇,屡遭贬谪。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行为表达强烈的愤慨与不满。但这种情感很难直接说出,于是作者便运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展现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大屏幕出示:
托物寓意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发主观的情思,蕴含文章的主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探究文意,了解写法。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五、拓展迁移,各抒己见
1.师:如果你是“千里马”,你认为怎样才能获得他人的赏识 请大家议一议。
学生展开讨论,小组形成共识并反馈。
预设:
方案一,等待伯乐(诸葛亮,本躬耕于南阳,得刘备赏识且“三顾茅庐”力邀相助,后来诸葛亮成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书法家)。
方案二,推销自己(毛遂,在赵国平原君与楚王谈判僵持之时,自赞自荐,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定下盟约)。
2.师: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预设: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解决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构建完备的人才梯次结构;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构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才能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让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更加坚实。
师小结: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的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的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只要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就能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我们必将拥有美好的未来。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拓展迁移,让学生从文本走进生活,明确在生活中遭遇不公正待遇时应采取的措施,提高自身素养。
六、课堂小结
本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将千里马比作人才,将伯乐比作善于识别人才的人,讽刺了如食马者一般不识人才的愚昧无知的统治者,表达了“先有伯乐,然后才有人才”的观点,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之情,以及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的痛斥,并表明作者的期望:统治者应尽心培养人才,着力选拔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任用机制。
七、作业
1.比较阅读韩愈的《马说》与周敦颐的《爱莲说》,谈谈两文在托物言志、抒情上各自有何独特之处。
2.课后再读课文,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完成第23课第23课内容。
【板书设计】
马说 以马喻人 托物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