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回延安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和批注,探究民歌的形式美和情感美。(难点)
2.群文阅读,树立文化自信。(重点)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首借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诗,无论形式还是情感表达都具有信天游的特点,因而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探究,发现不同,同时通过群文阅读,比对形式,更好地把握信天游这种艺术形式。
【教学过程】
一、简洁导入,明确目标
师: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无数的诗人、文学家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抒发对延安的热爱。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歌用什么方式抒发了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呢
生:信天游,一种民歌形式。
大屏幕出示:
内容人人可见,情感需经过一番探寻方能获得,形式的奥秘只有有心人才能发现。
——歌德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这句话,这是诗人歌德说过的一句话。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寻民歌在情感和形式上的奥秘。
二、诵读课文,发现不同
1.初读诗歌,发现不同。
师:民歌可以唱,也可以读,希望同学们首先能够好好读这首诗,调动想象,细细品味,读出诗人的情感,看看诗人是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抒发这种情感的。
第一遍请大家放声读,边读边用手中的笔,画出你最喜欢的诗句,批注诗句表达的情感和表达形式上的独特之处——词语的精彩处或修辞的特别处。提醒一下,要批注得细一点,要圈、点、批、注,思考其独特处。
学生放声自由读。
2.小组活动,交流不同。
师: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
接下来,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内容如下:
大屏幕出示:
第一,互相交流诗句,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在情感和形式上的独特之处。
第二,交流之后挑出本组最喜欢的两小节或三小节诗句,并由小组长组织排练关于这几节诗句的朗诵表演,用声音表达你们小组对其情感的理解。
第三,小组发言人在小组朗诵后向全体同学介绍本小组对民歌的独特发现。
三、品读课文,欣赏艺术
1.明确要求,品读课文。
师:艺术需要欣赏,民歌这种艺术形式也一样。让我们品读这首诗,感受其艺术魅力。
提示:欣赏时要注意从遣词造句、修辞、句式等方面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诵读、欣赏。
2.组织交流,分享成果。
师:准备好了吗 哪个小组愿意先来展示自己富有情感的声音
第一组齐诵第四章。
生1:我们诵读的是第四章。在诵读的时候有意在“千万”处拉长声音,将“不够”这个词语重读。在读到“头顶着蓝天大明镜”时,我们小组集体把右手挥向天空。
师:想通过这样的诵读来突出什么情感呢
生1:“千万条”“千万只”“不够”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延安变化之大,表达诗人对延安的思念和热爱。
师:是思念吗 是热爱吗
生1:热爱,惊喜。
师:有热爱,但更多的是对延安变化的惊喜。
生1:“头顶着蓝天大明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延安的蓝天比作大明镜,表达了“我”对延安变化的惊喜与热爱。还有后面的排比句,让我们读起来特别带劲,整齐而有气势。
师:这个小组的诵读有激情,有赏析,把自己的理解用声音展现出来了。他们发现了夸张、比喻、排比等手法。还有没有其他小组继续展示
第二组齐诵第三章。
师:读得气势十足。其他同学别忘记拿起笔记录他们精彩的发言。
生2:这段首先运用了夸张和比兴的手法。
师:什么地方是夸张
生2:“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表达对延安说不尽的思念。
师:说不完的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那份惊喜、激动。还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生2:“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是对革命的赞美。
师:你们读得真细,把诗人心中那一缕缕情思都读出来了,可我有个疑问:你们为什么在读“三千六百天”的时候放慢速度拉长声音 三千六百天是几年
生2:十年。
师:我改成“说不尽这十年”可不可以
生2:不可以,感觉三千六百天更多,也避免和前一句中的十年重复。这也是我们放慢朗读速度的原因。
师:十年一下就过去了,三千六百天数也数不完,更能突出诗人赞美的无穷无尽。还有吗
生2:“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是独特的陕北景物。
师:这处写出了什么内容呢
生2:民俗内容。
师:这很有特点,是民俗,我们一听就知道是陕北的。信天游是民歌,民歌是有地方特色的,如福建山区的民歌就不会出现窗花。请同学们找一找课文中还有哪些独特的民俗
生2:“黄土”“窑洞”“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米酒油馍木炭火”。这些都是陕北特有的民俗事物。
师:对,民歌是有地方特色的,展现了一个地方的民俗,也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特色。
第三组齐诵第一章。
师:为何选这章来诵读赏析
生3:从这章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回到延安后的激动、兴奋、喜悦之情。
师:这种激动心情是怎么从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
生3:通过“迎”和“扑”这两个精彩的动词表现出来的。过河去迎,说明延安亲人迫不及待地去欢迎诗人的到来。“扑”字说明激动到极点,因为太久没见了。
生3:还有“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中的“唱”“笑”“招”。
师: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3:拟人。
师:动笔批注。怎么个拟人法
生3:把杜甫川、柳林铺拟成了兴奋的人。
师:还有红旗呢 在向谁唱,向谁笑,向谁招手
生3:诗人。因为诗人回来了,多年没有回来的亲人回到延安,用延安的高兴反映自己的高兴,表现了激动和兴奋的心情,而这种心情需要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独特的动词来强化。
第四组齐诵第五章。
师:老师从同学们的声音中感受到了诗歌结尾处情感的激荡。
生4:最后的三节分别表达诗人对延安的三种感情。第一节用了三个名词表现延安历史上的成就,表达对延安历史的怀念和自豪之情。
师:有一个词非常准确,“自豪”。
生4:“大踏步走”和“还要在前头”,表达诗人对延安美好未来的期待。
师:过去是辉煌的,未来还要更辉煌。
生4:最后一小节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哪里夸张
生4:“身长翅膀吧脚生云”,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师:已经看完延安了,是思念吗
生4:是依依不舍之情,是对延安的依恋之情。
师:我非常佩服你们小组的诵读,三个小节读出了三种感情,自豪—期待—依恋,还读出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在你们读的这部分中,还有个语言形式特别独特,“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我们平时是这么说话吗
生4:不是。这是运用了叠词的手法。
师:叠词的运用在这首诗中还有没有
生(杂):“一口口的米酒”“白生生的窗纸”“几根根”“几回回”……
师:你们觉得这样说话跟我们正常说话有什么区别 比如,改成“走着咱英雄几辈人”,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生4:“几辈辈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读起来也更加朗朗上口。
师:叠词读来朗朗上口。这个小组不仅在朗诵中情感浓烈,更关注到了所用的表现手法。让我们一起读一下最后三个小节,读出自豪和依恋的情感。
(全班齐读。学生为自己的朗诵鼓掌。)
师:我们通过朗诵读出了诗歌炽热的情感,在赏析中发现了诗歌背后语言形式的奥秘。有没有哪个小组在诵读赏析中还有新的发现
第五组齐诵第二章。
生5:这里“树梢树枝树根根”引出“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引出“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引出“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应该是运用了民歌中常见的比兴手法吧
师:对,比兴手法,先言它物,再引出所说之事。
生5:同时也运用比喻,寄托诗人对延安的感激之情,象征着他们之间的血肉联系。
师:比兴之间充满着情感的联系,也让“信天游”更具备了情感的温度和意象的宽度。谢谢你们小组带领我们又发现了一个民歌的奥秘。激情的诵读,细致入微的赏析,同学们都是语文学习的有心人。同学们能不能总结一下刚才在诵读赏析中的发现
总结如下:
(1)民歌的情感总是更加热烈而奔放。
(2)《回延安》中有大量陕北特有的民俗风情,这也是民歌的特点。
(3)民歌中的写作方法特别丰富。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还有比兴手法,运用叠词,都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4)还有许多特别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也值得我们学习。
师:是的,炽烈的情感更需要独特有力的语言形式来展现,这就是民歌的生命力,这就是《回延安》震撼我们的魅力所在。
四、群文阅读,建立文化自信
发现民歌的历史渊源——《关雎》《蒹葭》《木兰诗》。
师: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而民歌是诗歌的重要源头,《诗经》“风、雅、颂”中的“风”就是各地的民歌民谣。不仅如此,民歌也一直是诗歌这条大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歌《木兰诗》。请同学们想想今天在《回延安》中发现的民歌语言形式上的特点,再看看这些古代民歌,是不是也有共同的形式特征呢
(学生阅读群文,对照笔记,积极思考。)
生1:我发现《木兰诗》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生2:不仅是《木兰诗》,这几首古代民歌都有结构上的排比、反复。《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句式就反复出现。《蒹葭》就更明显了,每一节都几乎相同,只是改动了一些关键字。
师:你非常敏锐,一下就发现了这组群文独特的奥秘。民歌往往用排比、反复来造成一唱三叹的回环效果,从而突出作者的感情。
生3:这几首诗歌都是民歌,都运用了民歌中最常见的比兴手法。比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引出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引出了“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都运用了“兴”的手法;《木兰诗》结尾处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运用了“比”的手法,更生动地表现了“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情形。
师:是的,说起比兴手法,《关雎》还是老祖宗呢,可见我们的民歌源远流长,民歌的写作手法影响深远。
生4:我还发现了《木兰诗》和《回延安》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用夸张来突出木兰从军之路的漫长遥远。
师:是啊,民歌的魅力一脉相承,那些形式的奥秘原来一直都在,只是我们没有发现。中国文化不是江边的枯藤老树昏鸦,而是一直有民歌的激情在激荡。
五、感悟民歌,树立自信
师:那么,现代中国的民歌状况怎样呢 也许,有些人觉得民歌已经落伍了,因此争相去追捧各种网络神曲。但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民歌的历史根源、文化魅力、语言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我们不仅仅要建设经济大国、军事强国,更要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因为这是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民歌,就是我们文化自信中的一部分!201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谭维维演唱的陕西民歌《华阴老腔一声喊》,不仅火遍中国,还让全世界都被中国民歌的魅力震撼。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下,看能不能发现这种魅力来自哪些形式上的特点
大屏幕播放《华阴老腔一声喊》视频,并出示歌词。
生1:好多的排比啊,“喊得那……”“什么样的……”“咱盼了……”,让人听得热血沸腾。
生2:最激动人心的是第二章中“汉子的脊梁是最高的山,母亲的胸怀是最宽的川,故乡的田园是最美的土”,运用排比,一下子就把对故乡的人、故乡的土地的赞美淋漓尽致地吼出来了。
生3:叠词。“金盘盘”“银弯弯”“蓝格莹莹”“金蛋蛋”,朗朗上口,也很好听。
生4:我觉得打动全中国全世界的还有歌词里独特的民俗景物:巨灵、华山、老龙、天河、黄土地,都是独有的中国符号。
师:是啊,要有中国气派,就要有中国民俗,更要有中国流传千年的民歌血脉。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请同学们课后继续阅读欣赏。
六、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从《回延安》开始,读了古今的各种民歌,你收获了什么
生:爱民歌,爱文学,从民歌中建立我们的文化自信!
生:做一个有心人,发现民歌情感、形式上的特点!
师:是的,爱民歌,有文化上的自信,更学会如何去发掘其情感、形式上的特点。愿你们对民歌有爱,更懂得如何去爱!
七、作业
1.完成本课练习题。
2.运用我们发现的特点,试着模仿课文,运用多种语言形式,假想你时隔三十年后又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创作两三句民歌来赞美我们的学校。
【板书设计】
回延安 感悟民歌 树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