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7 16:3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书写“辩”字,区分形近字,能把文言文读通读顺读出古文韵味。
2.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形式,学生明白文意,掌握以事例和依据证明观点的方法;以读促悟,多种形式的读感悟文言文的表达特点。
3.通过信息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自然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能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辩”,在预习的基础上能独立将文言文读通读顺,争取读出古文韵味。
2.理解文中重点字词,能疏通文意,独立复述故事,理解两小儿和孔子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辩论”学会用事例和依据证明观点的方法,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自然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使用“日”字进行古诗飞花令,从而讲解诗句中的“日”,引入课题。2.重点讲解“辩”字,理解题目意思。
二、指导书写,讲授方法1.指导“辩”字的写法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仿写(出示正确写姿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辨、辫、瓣”,掌握不同点,区分写法。2.指导学习古文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
1.出示文章,学生齐读。
2.出示文言文停顿,学生再读,读出韵味。
3.结合注释,简单说一说这篇文言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精读课文
1.讲解故事起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重点讲解“东游”、“辩斗”、“故”的意思,指生解释。
2.对孔子进行介绍,引出——大名鼎鼎。
3.讲解故事经过: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重点讲解“以”、“去”、“日中”......关键字词,了解意思。
4.对两小儿对话展开交流,生生辩论、师生辩论。
5.小组合作:
(1)根据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填写表格。
人物 观点 事例 依据
小儿甲
小儿乙
(2)借助表格,说一说两小儿是如何说明自己观点的。指生答。
6.讲解故事结果: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重点讲解“决”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意思。
联系实际,读写结合。
师:大学问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这么简单的问题不能决也,难怪两小儿笑曰:“熟为汝多知乎 ”故事讲完了吗
7、想一想,假如你是孔子,你会怎样想,怎样说呢 把你的想发泄出来,如果你想用白话文写,你自然是一件驾轻就熟的事了,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古人说话的韵味,可以用文言文写。
8、学生写话。
9、交流汇报,师生评价。
10、此时,你认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11、君朋讨论、交流下面几个问题:
1)两小儿争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太阳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
2)儿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出发、根据怎样的现象、得出怎样的结论?
3)一个从视觉角度出发,根据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的现象,得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结论;一个从触觉角度出发,根据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的现象,得出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的结论。在当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还很不够的情况下两小儿的争辩是得不到统一结论的,但正是如此,才更能体现两小儿身上的可贵之处,你发现了吗?说说看!表现了两小儿对自然现象进行探求、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可贵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古人从多角度认识自然的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4)你能从“孔子不能决也”中读出哪些背后信息?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一个人即使知识广博,也有许多不知道的东西。说明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不知为不知”的态度。孔子很明智,不轻易否定任何一个孩子的结论,见孔子作为一个大教育家的智慧了。
五、感悟寓意,超越文本,升华主题。
  1、孔子不能解决两小孩提出的问题,难道孔子真的没有学问吗 那为什么解决不了
  2、那么时至今日,我们是否能很好的会大量小孩提出的问题呢
  (学生读课外搜集的有关这方面的材料)
  3、听了这些材料,明白了两小儿争论的结果怎样了吧
  4、尽管两小儿的看法都不正确,但我们从中也受到了很大的启示,说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5、《两小儿辩日》不仅辩出了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两个小孩,也辩出了一位实事求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孔子,这是什么,这不是知识,这是知识下面再加一个太阳(板书:智),这是智慧。
  人生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让我们记住《两小儿辩日》中那两个智慧的小孩和哪一位智慧的孔夫子吧!
  6、在音乐的伴奏下,诵读全文,结束课文。
六、总结课文,体悟道理
1.引导学生说出两小儿和孔子的科学精神。
2.讲解太阳距离人远近的科学道理。
七、出示孔子语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八、板书设计
14 两小儿辩日
近大 近热
远小 远凉
实事求是
《两小儿辩日》评测练习
一、选择正确读音打“√”
盘盂(yú yù)沧沧凉凉(chāng cāng)孰为汝多知乎(zhì zhī)及其日中如探汤(shāng tāng)
二、选择正确解释。
1.孔子不能决也()
A.断定,那定主意。 B.决定最后胜败。
2.日初出大如车盖()
A.动词,将物体蒙住。B.古代车上的篷盖。
3.及其日中如探汤()
A.这里指热水。 B.食物加水煮熟后的汁液。
三、课文理解
1.《两小儿辩日》是按照的顺序来写的。(填序号)
①两小儿辩日
②两小儿笑
③孔子不能决
④孔子东游
2.两小儿表达观点的角度不同,第一个小孩是以( )为依据说明观点的;第二个小孩是以()为依据得出结论的。(选择序号)
A.视觉效果 B.温度感知
3.文章主要是以两小儿( )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的,两小儿给我的启示是:_________。孔子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
教学《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为了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我从多方面去精心构思,最后决定摒弃串讲的模式,贯彻课改精神,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就是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自主学习,充当学习的主人。一节课下来,我感觉效果还算不错,学生自我感觉也相当好。短短的四一分钟内,我觉得以下几个环节是比较成功的:
1.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多种方案,最后决定由“日”字入手,采用飞花令的形式,既导入课题又考察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引出问题:两小儿究竟在争论关于太阳的什么问题呢?在此基础上,学生有了研究的兴趣,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2.课前,学生如果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预习,那么在课堂上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精心设计了这课的预习导航:
(1)收集孔子的有关资料。
(2)认真读课文,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根据注释理解意思。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说说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4)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事实证明,这种预习是有效的。课堂上学生是各抒己见,很多见解都非常到位。对于两小儿提出的观点及理由,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辩斗,再利用收集的课外资料,用当今科学的观点做出解释,使学生了解了不同时间太阳的凉热与日地距离的远近没有关系。
3.在课堂上,我不是根据课文内容按部就班地学习课文,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先弄清本文的重点“辩日”之谜,再引出“孔子不能决也”,从而得出“辩日”启示。这种教学流程让学生自此自终对课文兴趣盎然。
不足之处:
1.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文意,在进行全班交流时,由于看到时间紧迫,所以使得交流有点仓促,没有达到交流的目的。
2.本文的人文内涵大概有两种理解: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课堂上学生的感悟都比较深刻,好些优秀生还能联系实际进行阐述,但中下层学生则理解不到位。课堂应是每个学生的课堂,教师应对学生的阐述及时进行评价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