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2.3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同步测试(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形成某半球近地面的气压及各种力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气压场位于北半球 B.图中F2是使风力增强的地面摩擦力
C.图中等压线数值L1>L2 D.图中F3是使风向向左偏的地转偏向力
2.图中促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 )
A.F1 B.F2 C.F3 D.F2、F3的合力
【答案】1.D 2.A
【解析】1.在近地面,大气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读图,由图可知,F1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它与等压线垂直,且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因此等压线数值L12.促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为图中的F1,A正确; F2为摩擦力、F3为地转偏向力,BCD错误。故选A。
【点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的力有:水平气压梯度力,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摩擦力会影响风速;地转偏向力会影响风向。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图甲为南昌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图乙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完成下面小题。
3.图乙中( )
A.①能量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
C.③只是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 D.④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
4.每年的7月份,南昌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大棚。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 )
A.削弱①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B.阻挡②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加③以提高土壤的温度 D.增加④以降低白天大气的温度
【答案】3.D 4.A
【解析】3.据图可知,①表示太阳辐射,大气通过吸收、反射、散射对其进行削弱,其中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被吸收,A错误;②是地面辐射,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B错误;③表示大气逆辐射,弥补地面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保温作用,C错误;④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由于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极强,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长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故④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D正确。故选D。
4.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7、8月份出现伏旱天气,在此期间,降水较少,光照强,蒸发旺盛,故这时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主要是为了削弱①太阳辐射以减少农作物水分的蒸腾,A正确;②表示地面辐射,7月该地温度较高,夜间温度不会过低,B错误;③表示大气逆辐射,7月该地温度较高,夜间温度不会过低,也不用提高土壤温度,C错误;“黑色”可以削弱到达大棚内部的太阳辐射,使得内部温度相对较低,不能增加④,D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①--为太阳长波辐射 B.②--为大气逆辐射
C.③--是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D.④--晴朗的夜晚辐射量较强
6.近地面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5.C 6.C
【解析】5.结合所学的大气受热过程知识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B错误;其中太阳辐射为短波,地面和大气辐射为长波,A错误;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C正确;晴朗的夜晚云雨少,大气逆辐射弱,D错;故选C。
6.近地面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辐射,即③,故C正确,ABD错误。选C。
【点睛】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太阳辐射是大气的根本热源。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市区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了大量的废热,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从而引起市区和郊区之间的小型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热岛环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与郊区相比,市区近地面( )
A.气温较高,气压较低 B.气温较高,气压较高
C.气温较低,气压较低 D.气温较低,气压较高
8.若只考虑城市热岛环流的影响,化工厂适宜布局在(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答案】7.A 8.C
【解析】7.空气受热,体积膨胀,气流上升;图中市区气流上升,说明市区近地面气温高。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市区,说明市区气压低于郊区。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化工厂会污染空气,所以为了保证市区的环境不受污染,化工厂宜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的区域。四个地点中,只有丙地符合要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如果地面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这样,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上升的空气到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地球表面大气热量交换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序号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 )
A.① B.③ C.⑦ D.⑤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长波辐射 B.⑤是长波辐射
C.③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D.太阳辐射是长波辐射
【答案】9.B 10.D
【解析】9.由图片可知,①为太阳辐射,A错误;③为大气逆辐射,B正确;⑦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C错误;⑤为地面长波辐射,D错误。故选B。
10.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长波辐射,A正确;⑤是地面长波辐射,B正确;③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C正确;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D错误。题目要求选择不正确的,故选D。
【点睛】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辐射在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然后到达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的作用,其中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则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天气到达地面;云层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对太阳辐射有散射作用,其中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因此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补偿地面由于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分析完成下面小题。
11.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以下说法正确的( )
A.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B.温度:A>B>C>D
C.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D.气压:D>A>B>C
12.下列关于热力环流说法正确的是( )
A.B地为上升气流,可能出现阴雨天气
B.A处为高压,附近的等压线向下凹陷
C.如果该热力环流代表的是海风,则此时处于冬季
D.B处气压为低压,C处气压值为高压,因此C处气压值高于B地
【答案】11.A 12.A
【解析】11.据所学知识可知,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A正确;B地区气流上升,A地区气流下沉,根据热胀冷缩,热上升冷下沉的原理,以及气温垂直递减规律的原理,四地的温度应是B>A,B错误;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C错误;四地中,B地上升,近地面气压减小,高空气压增加,A地气流下沉,近地面气压增加,高空气压减小,再根据海拔越高气压越低的原理,因此四地的气压为A>B>C>D,D错误。故选A。
12.B地为上升气流,可能出现阴雨天气,A正确; A处为高压,附近的等压线向上凸起,B错误;如果该热力环流代表的是海风,则此时处于白天,C错误;B处气压为低压,C处气压值为高压,但是C处气压值低于B地,D错误。故选A。
【点睛】热力环流的原理:近地面受热不均,导致垂直方向上的气流发生变化,从而造成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进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气流运动,形成热力环流。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示范围内,气压值最高的是( )
A.A B.B C.C D.D
14.若此图表示亚欧大陆东部季风环流,则此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13.C 14.B
【解析】13.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地面D地气流受热上升,形成低压,C地遇冷收缩下沉,形成高压;因为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所以C地和D地气压高于A、B两地。气流由A地流向B地,所以,A地气压高于B地。综上所述,ABCD地气压由高到低排序为:C、D、A、B,最高的是C地,故选C。
14.图中陆地为低压区,海洋为高压区,说明陆地气温较高,应为夏季,B项正确,夏季近地面气流运动方向应为海洋吹向陆地,春秋季不明显,ACD项错误。故选B。
【点睛】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热的上升,冷的下降)→水平方向上气压产生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在中纬度地区,冬季大陆降温迅速,温度低,形成冷高压,同纬度海洋,由于水的比热容大,降温比陆地慢,故海洋温度高气压较低,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相反。
15.(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图为我国某地区某日等温面(气温值相等点构成的面)和等压面示意图。甲、乙两处的气温和气压情况为( )
A.甲处气温、气压均高于乙处 B.甲处气温高于乙处,气压低于乙处
C.甲处气温、气压均低于乙处 D.甲处气温低于乙处,气压高于乙处
【答案】C
【详解】等温面和等压面可以形象地表明气温和气压的高低。读图可知,甲处等温面和等压面均向下凹陷,乙处的等温面和等压面均向上凸起,表明甲处气温和气压均比乙处低,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0年4月以来,位于冰岛的艾雅法拉火山多次爆发,引起人们对临近一座威力更大的卡特拉火山喷发的担忧。图1是“冰岛示意图”,图2是“艾雅法拉火山爆发照片”。
(1)艾雅法拉火山喷出的岩浆从发源地到地表,经过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
A.软流层、上地幔、地壳、大气圈 B.下地幔、软流层、地壳、大气圈
C.地壳、上地幔、大气圈、软流层 D.大气圈、地壳、软流层、上地幔
(2)火山喷发时产生的火山灰云团,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反映在“大气热量示意图(图3)”中相应的数字编号是____、____;增强了射向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图中相应的数字编号是____。从理论上说,空中火山灰云团使得当地昼夜温差变____。
(3)下图中能够正确反映岩石圈与地壳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1)A
(2) ① ② ③ 小
(3)C
【分析】本题以冰岛的艾雅法拉火山多次爆发为背景,涉及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大气的热力作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是由塑性物质组成,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艾雅法拉火山喷出的岩浆从发源地到地表,经过的地球圈层依次是软流层、上地幔、地壳、大气圈,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2)
从图中的箭头可以看出,①表示大气的反射作用,②表示大气的吸收作用,③表示大气逆辐射。火山喷发时产生的火山灰云团,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反映在“大气热量示意图”中相应的数字编号是①、②;增强了射向近地面的③大气逆辐射。从理论上说,空中火山灰云团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夜晚保温作用增强,故而白天温度不高,夜晚温度不低,使得当地昼夜温差变小。
(3)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上部,C能够正确反映岩石圈与地壳的关系,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1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创造和谐城市”是每个城市追求的目标。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就“城市热岛”现象展开了研究。读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市区与郊区之间热力环流的方向。
(2)简要分析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的原因。
(3)若在图中甲地建设卫星城或建设排放大量大气污染物的工厂,是否合理?为什么?
(4)某学校以“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为主题举行辩论会。高一某学生提出要在郊区植树种草,来改善市区因地价高,绿化面积少,大气质量差的问题。这种做法可行吗?应着重考虑什么条件?
【答案】(1)
如图所示。
(2)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大量消耗矿物燃料,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城市建筑高且密集,不易通风散热。
(3)不合理。工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或卫星城排出的污染物会从近地面流向市区,加剧市区环境污染程度和相互污染。
(4)可行。应着重研究城市风的距离,造林应在城市风的距离之内。
【分析】本题以城市热岛效应为背景,考查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详解】(1) 空中的实线上标出箭头是市区上升,郊区下沉。近地面由郊区指向市区,高空相反。
(2)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的原因是①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以及工业生产产生了大量的热量;②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矿物燃料,释放大量的人为热量;③城市建筑多且密集,地表摩擦力大,风速小,不易通风散热。该题主要从热量的来源以及热量的去路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3)现规划在郊区建立一座有大量大气污染物的工厂,甲地不合理,甲在热岛环流圈之内,大气污染物会随大气运动到市区,进而加大空气的污染。
(4)在热力环流范围之内植树造林可以净化空气,所以可行。这种做法应着重考虑绿化地与城市的距离,应该种植在城市热力环流圈之内。
18.(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②表示_____辐射,③表示________辐射。
(2)图中④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3)冬半年的霜冻灾害多发生在_____(填“阴天”或“晴朗”)的夜间,这一原因与图中①②③中的______(填序号)过程有关。
(4)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往往在麦田边燃烧大量的湿草来防御寒潮,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理。
(5)运用图示原理,说明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答案】(1)地面 大气逆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3)晴朗 ③
(4)燃烧湿草可产生大量的浓烟,它可以强烈吸收地面辐射,然后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使地面辐射热量损失减少,降温减慢,减少冻害造成的损失。
(5)沙漠地区天气晴朗,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大。
【分析】本题考查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读图分析,图中①表示太阳辐射,②表示地面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大气逆辐射。
(2)图中④表示大气通过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冬半年的霜冻灾害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主要是因为晴天的夜晚大气逆辐射③弱,地面热量散失的快,气温下降快。
(4)燃烧湿草可产生大量的浓烟,可以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再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减少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气温下降慢,减轻了冻害。
(5)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降水稀少,多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热量散失快,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大。
【点睛】
19.(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依据下图要求做实验:
实验用材:1.5升或更大的空矿泉水瓶1个、温度计(2支)、砂土、玻璃盘(2个)、剪刀、手表、纸笔等。
实验步骤:(1)将一些沙子分别放入两个玻璃盘内,用剪刀将矿泉水瓶拦腰剪断,将底部碗状部分倒扣在一个盘中:(2)在矿泉水瓶顶部钻一个小洞,将温度计插进去(图甲),另一支温度计放在另一盘中(图乙);(3)将两个盘子放在阳光(或其他有较强热能的光源)下,观察并记录温度。
材料二 实验示意图
(1)甲、乙实验过程对比分析,体现的地理现象是______________,若将甲、乙移至室内,温度下降较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甲、乙实验现象,农业生产中常建_____设施, 以满足农作物生长所需的______条件。
(3)若将甲换成丙,分别在阳光下和室内观察,则其温差较小的是__________, 其原因是_______。
【答案】 温室效应 乙 (温室)大棚 热量 丙 海陆热力性质(比热容)差异
【分析】本题通过地理实验考查了温室效应的原理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考查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渗透地理实践力这一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试验过程分析,甲试验中倒扣的矿泉水瓶模拟了一个温室,所以该实验体现的地理现象是温室效应。矿泉水瓶模拟的温室内的地面辐射的热量不易散失,至室内后甲降温慢,乙降温快。
(2)由甲、乙实验可知,温室能明显改善内部的热量条件,所以农业生产中常建造温室或大棚,以满足农作物生长所需的热量条件。
(3)乙玻璃盘内是沙土,丙玻璃盘内是水,水的比热容较大,受其影响在室外增温慢,在室内降温也慢,所以温度计显示温差较小的是丙。
20.(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是________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
(2)B层在22~27 km范围内,________含量达到最大值,这种气体形成的保护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随着________等的过渡排放,该保护层出现了“空洞”。
(3)说明A层大气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
【答案】(1)低
(2)臭氧 氯氟碳化物(或:氟氯烃、氟利昂)
(3)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垂直分层的相关知识,考查内容基础性较强,需要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详解】(1)读图,该纬度的对流层厚度较厚,将近18km,低纬地区的对流层厚度大,因此该图表示低纬度的大气垂直分层。
(2)B层为平流层,在22-27km范围内,臭氧的含量达到最大;现今臭氧层出现空洞的主要原因是氟氯碳化物的排放过大。
(3)A层为对流层,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且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大气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因此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点睛】低纬度对流层平均厚度:17-18km;中纬度对流层平均厚度:10-12km;高纬度对流层平均厚度:8-9k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2.3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同步测试(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形成某半球近地面的气压及各种力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气压场位于北半球 B.图中F2是使风力增强的地面摩擦力
C.图中等压线数值L1>L2 D.图中F3是使风向向左偏的地转偏向力
2.图中促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 )
A.F1 B.F2 C.F3 D.F2、F3的合力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图甲为南昌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图乙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完成下面小题。
3.图乙中( )
A.①能量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
C.③只是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 D.④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
4.每年的7月份,南昌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大棚。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 )
A.削弱①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B.阻挡②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加③以提高土壤的温度 D.增加④以降低白天大气的温度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①--为太阳长波辐射 B.②--为大气逆辐射
C.③--是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D.④--晴朗的夜晚辐射量较强
6.近地面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市区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了大量的废热,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从而引起市区和郊区之间的小型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热岛环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与郊区相比,市区近地面( )
A.气温较高,气压较低 B.气温较高,气压较高
C.气温较低,气压较低 D.气温较低,气压较高
8.若只考虑城市热岛环流的影响,化工厂适宜布局在(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地球表面大气热量交换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序号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 )
A.① B.③ C.⑦ D.⑤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长波辐射 B.⑤是长波辐射
C.③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D.太阳辐射是长波辐射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分析完成下面小题。
11.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以下说法正确的( )
A.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B.温度:A>B>C>D
C.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D.气压:D>A>B>C
12.下列关于热力环流说法正确的是( )
A.B地为上升气流,可能出现阴雨天气
B.A处为高压,附近的等压线向下凹陷
C.如果该热力环流代表的是海风,则此时处于冬季
D.B处气压为低压,C处气压值为高压,因此C处气压值高于B地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示范围内,气压值最高的是( )
A.A B.B C.C D.D
14.若此图表示亚欧大陆东部季风环流,则此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5.(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图为我国某地区某日等温面(气温值相等点构成的面)和等压面示意图。甲、乙两处的气温和气压情况为( )
A.甲处气温、气压均高于乙处 B.甲处气温高于乙处,气压低于乙处
C.甲处气温、气压均低于乙处 D.甲处气温低于乙处,气压高于乙处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0年4月以来,位于冰岛的艾雅法拉火山多次爆发,引起人们对临近一座威力更大的卡特拉火山喷发的担忧。图1是“冰岛示意图”,图2是“艾雅法拉火山爆发照片”。
(1)艾雅法拉火山喷出的岩浆从发源地到地表,经过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
A.软流层、上地幔、地壳、大气圈 B.下地幔、软流层、地壳、大气圈
C.地壳、上地幔、大气圈、软流层 D.大气圈、地壳、软流层、上地幔
(2)火山喷发时产生的火山灰云团,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反映在“大气热量示意图(图3)”中相应的数字编号是____、____;增强了射向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图中相应的数字编号是____。从理论上说,空中火山灰云团使得当地昼夜温差变____。
(3)下图中能够正确反映岩石圈与地壳关系的是( )
A. B.
C. D.
1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创造和谐城市”是每个城市追求的目标。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就“城市热岛”现象展开了研究。读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市区与郊区之间热力环流的方向。
(2)简要分析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的原因。
(3)若在图中甲地建设卫星城或建设排放大量大气污染物的工厂,是否合理?为什么?
(4)某学校以“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为主题举行辩论会。高一某学生提出要在郊区植树种草,来改善市区因地价高,绿化面积少,大气质量差的问题。这种做法可行吗?应着重考虑什么条件?
18.(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②表示_____辐射,③表示________辐射。
(2)图中④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3)冬半年的霜冻灾害多发生在_____(填“阴天”或“晴朗”)的夜间,这一原因与图中①②③中的______(填序号)过程有关。
(4)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往往在麦田边燃烧大量的湿草来防御寒潮,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理。
(5)运用图示原理,说明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19.(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依据下图要求做实验:
实验用材:1.5升或更大的空矿泉水瓶1个、温度计(2支)、砂土、玻璃盘(2个)、剪刀、手表、纸笔等。
实验步骤:(1)将一些沙子分别放入两个玻璃盘内,用剪刀将矿泉水瓶拦腰剪断,将底部碗状部分倒扣在一个盘中:(2)在矿泉水瓶顶部钻一个小洞,将温度计插进去(图甲),另一支温度计放在另一盘中(图乙);(3)将两个盘子放在阳光(或其他有较强热能的光源)下,观察并记录温度。
材料二 实验示意图
(1)甲、乙实验过程对比分析,体现的地理现象是______________,若将甲、乙移至室内,温度下降较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甲、乙实验现象,农业生产中常建_____设施, 以满足农作物生长所需的______条件。
(3)若将甲换成丙,分别在阳光下和室内观察,则其温差较小的是__________, 其原因是_______。
20.(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是________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
(2)B层在22~27 km范围内,________含量达到最大值,这种气体形成的保护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随着________等的过渡排放,该保护层出现了“空洞”。
(3)说明A层大气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