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2.3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 同步测试(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所示为我国东南福建省沿海地区被海风“吹弯了腰”的草丛。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能正确示意图中风向形成原因的是( )
A. B.
C. D.
2.该地一年中盛行风向也因海陆间温度差异发生季节变化。盛行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的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1.B 2.D
【解析】1.依据图中草的倒伏方向可知,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水的比热容大于陆地,白天海洋升温慢,形成高压,白天陆地升温快,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B正确,A错误。晚上海洋降温慢,气温高,形成低压,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晚上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此时草的倒伏方向和图示不吻合,C、D错误。故选B。
2.春季、秋季海陆气温差异小,风向不明显,A、C错误。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陆地形成热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因此风从海洋吹向陆地,B错误。冬季相反,风从陆地吹向海洋,D正确。故选D。
【点睛】海陆风形成原理: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的比热容大于陆地,白天海洋升温慢,气温低,形成高压,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晚上,海洋降温慢,气温高,形成低压,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晚上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①②③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4.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5.与晴天相比,阴天( )
A.①强 B.②强 C.③强 D.④弱
【答案】3.B 4.A 5.C
【解析】3.①是从太阳出发,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射,方向从地面射向大气,③为大气逆辐射,由大气射向地面。图中①、②、③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因为地面吸热产生地面辐射,射向大气,加热近地面的大气,A正确;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根本能量来源,B错误;大气辐射射向了宇宙空间,C错误;大气逆辐射是由大气射向地面的,D错误,故选A。
5.阴天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④)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弱;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地面辐射(②)弱,云层厚,大气逆辐射(③)强,该题选C。
【点睛】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暖大地,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在经过大气的传播过程中,小部分被大气反射、大气吸收及散射,大部分到达地球表面,使地表增温。2.大地暖大气地,地表增温的同时又以长波辐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的大气,即地面辐射;近地面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在吸收了大多数的长波辐射后增温。3.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即为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即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将地面留失的部分热量潜送回地面。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为践行绿色奥运精神,2022年北京冬奥会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承担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大部分室外雪上项目。为满足冬奥会的能源全部使用清洁能源,其中,风力发电是河北张家口赛区主要的清洁能源,下图为该地某风电场2016~2018年夏季不同高度平均风速日变化统计图,风速的垂直分布会影响风电功率输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据图推断张家口的主导风向为(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偏北风
7.据右图推断该地夏季不同高度平均风速分布的昼夜差异及原因是( )
A.白天大于晚上,近地面受热少上升气流微弱
B.白天小于晚上,近地面受热多上升气流旺盛
C.白天大于晚上,大气辐射较强气温差异较大
D.白天小于晚上,大气辐射较弱气温差异较小
8.推测随着大量风电场的建设,该地冬夏风速可能会( )
A.冬季变大,夏季变小 B.冬季变小,夏季变大
C.冬季变大,夏季变大 D.冬季变小,夏季变小
【答案】6.C 7.B 8.D
【解析】6.本题结合风频图直接读取西北、西北偏北的风向为主导风向,C正确。东南、东北风和偏北风一年内的风频频率较小,ABD错误。故选C。
7.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白天不同高度风速差异小于晚上,A、C错误;夏季白天气温较高,大气辐射比较强,D错误;由于白天近地面强烈受热,使得空气对流旺盛,大气层结不稳定,湍流混合较强,减小各层间风速差异;夜间对流微弱,大气层结稳定,各层间风速差异较大,B正确。故选B。
8.随着大量风电场的建设,风力资源被拦截发电,会导致风力的减弱,这一点不因季节而变化,据此分析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温度升高,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往上升。热空气上升后,低温的冷空气横向流入,上升的空气因逐渐冷却变重而降落,由于地表温度较高又会加热空气使之上升,这种空气的流动就产生了风。
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近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很少,能让大部分透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增温的同时又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近地面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绝大部分的地面辐射能被近地面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因此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太阳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A正确,BCD错。故选A。
10.(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2年3月4日中央气象台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北京部分地区出现扬沙或浮尘天气,下图为该日北京气温变化曲线图,完成导致图中9时~12时气温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增强 B.大气逆辐射减弱
C.地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
【答案】D
【详解】读图可知,7时~9时,气温迅速升高,9时~12时气温降低。7时~9时随着太阳高度增大,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增强,气温迅速升高;9时~12时,出现扬沙或浮尘天气,扬沙或浮尘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地面温度较低,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于地面辐射,从而导致气温较低,D正确。9-12时太阳辐射增强,气温会呈现出升高趋势,因而太阳辐射不是9-12时气温下降的原因,A错误;扬沙或浮尘会增强大气逆辐射,B错误;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减少,使地面辐射减弱,C错误,ABC错误。故选D。
【点睛】全球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体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南、北半球纬度值相同的地区太阳辐射总量随月份变化的规律相反,且不同季节表现出的结果并不相同,主要的影响因素为纬度位置、地势高低、天气状况等
11.(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北半球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1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B.F2是摩擦力
C.F3是风向 D.F4是地转偏向力
【答案】A
【详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F1为水平气压梯度力;F2垂直于风向,位于风向右侧,为地转偏向力;F3与风向相反,为摩擦力;F4是风向,BCD错误,该题选A。
【点睛】
12.(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地转偏向力( )
①对低纬度地区的风影响较大②是导致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
③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④只改变风速,不改变风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详解】本题突出考查学生对地转偏向力的掌握情况,选项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转偏向力的概念,强调其是导致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②正确;二是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所以地转偏向力对风的运动有影响,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垂直,所以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③对,④错;三是地转偏向力对高纬度地区的空气运动影响较大,而对低纬地区特别是赤道附近的空气运动,因量值很小可不予考虑,①错误,所以该题选C。
【点睛】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图中①②位于近地面,③④位于高空,箭头表示气流运动方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四处气压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①④②③ D.②①③④
14.该图( )
A.若为城市热力环流,则①处为城市
B.若为夜晚沿海地区海陆间热力环流,则①处为陆地
C.若为白天谷地与山顶间的热力环流,则②处为谷地
D.若为白天裸地与草地间的热力环流,则②处为草地
【答案】13.A 14.B
【分析】13.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故位于近地面的①②两地气压要高于位于高空的③④两地,而根据水平气流运动方向是由高压向低压运动,可判断近地面①处气压高于②处,高空④处气压高于③处,B、C、D与题不符排除。故选A。
14.根据垂直气流运动状况,可判断近地面①处气温较低,②处气温较高。若为城市热力环流,则①处为郊区,排除A;若为夜晚沿海地区海陆间热力环流,则①处为陆地,B正确;若为白天谷地与山顶间的热力环流,则②处为山顶,排除C;若为白天裸地与草地间的热力环流,则②处为裸地,排除D。故选B。
【点睛】热力环流的规律: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相反;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的地方等压面上凸,气压低的地方等压面下凹。同一地点高空与近点面气压相反,近地面为低压,则在垂直方向上为上升气流,多形成阴雨天气。高压相反。
15.(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当地时间2016年3月5日,位于厄瓜多尔巴尼奥斯的通古拉瓦火山喷发出火山灰和岩浆,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直接受弥漫在大气中的火山灰影响,图中数字所示辐射增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详解】弥漫在大气中的火山灰会起到类似云雾的作用,云层会增强大气逆辐射,①不变,A错误。②受大气削弱作用减少,B错误。③为大气逆辐射,会增强,C正确。④为地面辐射,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减少,④也将减少,D错误。故选C。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读“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
(1)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其方向是____。
(2)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则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①与③的关系是____。
(3)实际大气中的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此图表示的地区在____半球。
(4)图中M、N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地,原因是____。
材料二:如图是北半球某地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问题。
(5)若相邻两条等压线相差2百帕,则图中甲、乙两处的等压线值分别为:甲是____百帕,乙是____百帕。
(6)A和B两处风力较大的是____,原因是____。图中A、B、C、D所标风向正确的是____。
【答案】(1) 垂直 由高压指向低压。
(2) 平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成一夹角 北。
(4) N N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5) 1006 1010.
(6) A A处等压线比B处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B处大; AD
【分析】本题以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和等压线分布图为材料,涉及等压线和风力风向关系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
由图可知,①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从高压指向低压。
(2)
由图可知,④与风向方向相反,是摩擦力,①为水平气压梯度力,③为地转偏向力。若无摩擦力的影响,风向将与等压线平行;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成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在近地面存在摩擦力的条件下,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达到平衡,风向在三个力的作用下与等压线斜交,成一夹角。图中风向位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表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向右发生偏转,可知该地区在北半球。
(4)
由图可知,N处等压线更密集,代表气压梯度力更大,风力更大。因此N的风力大于M。
(5)
按照相邻两条等压线相差2百帕,绘制等压线分布图,如下图所示。
据图可知,甲为1006百帕,乙为1010百帕。
(6)
由图可知,A处等压线比B处密集,代表着同样的水平距离,穿过的等压线更多,气压梯度力更大,风力更大。A、D两处风向从高压指向低压,向右斜交等压线,符合北半球风向规律,正确;C处与等压线垂直且出现两个相反风向,B处低压指向高压,且向左偏,错误。因此A、D风向正确。
1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①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____作用。
(2)图中箭头②说明大气对地面具有____作用。
(3)图A比无云时大气温度较____,主要原因是____。
(4)图B比无云时大气温度较____,主要原因是____。
(5)由此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是____。
【答案】 反射 保温 低 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高 云层加强了大气逆辐射 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形成地球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保温作用与削弱作用等相关知识,难度不大,重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大气的削弱作用包括反射、散射、吸收作用。据图可知,图中箭头①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
(2)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据图可知,图中箭头②说明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3)图A显示有太阳辐射,说明是白天,阴天有云时,大气削弱作用较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晴天无云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故而阴天的白天温度较无云时低。
(4)有云的夜晚大气温度高的原因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
(5)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之一是昼夜温差小,温度适宜,因为地球有大气,白天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夜晚有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从而形成地球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
【点睛】地球吸收了太阳光后,除去反射会太空的部分,其他大部分被保留了下来,这就是大气的作用,大气能减弱地球热能的反射作用,而且可以存储这些热量,除了辐射,其他形式的热传递都要通过物质,大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把热量保存在地表。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等压面与等压线的关系示意图”,回答问题。
(1)等压面是_______中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2)若地面受热均匀,图中上半部的H1至H5,代表海拔不同的________面,若H1的气压值为P1,以此类推,则H1至H5的气压大小关系为_____,判断的方法是________。
(3)图中字母A、B、C、D所在的曲线P为一等压面,则A、B、C、D四点的气压值______。由于地面受热不均,P等压面在BD所在区域向气压______(低、高)值区凸出,气压变________(低、高);P等压面在EF所在区域向气压________(低、高)值区凸出,气压变_____(低、高)。为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判断等压面弯曲变形的方法为_____,简要说明该方法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________。
(4)图中上半部分中P等压面的弯曲变形,对应图中下半部分同一水平面上等压线所示的_____、________气压中心。
【答案】 空间 等压 P1>P2>P3>P4>P5 在垂直方向上,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降低 相同(相等) 低 高 高 低 凸低为高,凸高为低 应注意的问题:方法中的低与高都是指气压值的高低。 高 低
【分析】本题以等压面与等压线的转换示意图为情境,引导学生在读图的基础上,理解两种图之间的逻辑关系,初步感知读图方法,为判读等压线图奠定基础。
【详解】(1)设问等压面的概念,突出其“空间”性,与等压线所在的同一水平面形成比较性差异。等压面是空间中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2)假设地面受热均匀的前提下,设问不同海拔上,判断等压面数值高低关系的方法。气压与海拔成负相关关系,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图中H1海拔最低,H5最高,则P1气压最高P5气压最低。
(3)同一条等值线数值相等,所以A、B、C、D四点的气压值相等;根据高空气压低,近地面气压高,可知BD所在区域向气压低值区凸出,EF所在区域向气压高值区凸出;再根据等值线弯曲规律“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可知BD所在区域气压变高,EF所在区域向气压气压变低;但需要注意方法中的低与高都是指气压值的高低。
(4)通过近地面的等压线弯曲代表近地面的气压中心,可知图中上半部分中P等压面的弯曲变形,对应图中下半部分同一水平面上等压线所示的高、低气压中心。
【点睛】等值线的共性特征(1)同一条等值线上各点的数值相等。(2)相邻两条等值线值可以相等,也可以按周边地区趋势依次递减或递增;同一幅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递变间隔相等。(3)同一幅图上任意两条等值线一般不会相交(陡崖除外)。(4)等值线一般应是闭合曲线,但在局部图中不一定全部闭合。(5)等值线弯曲度越大,其弯曲处的两侧变化越大。
19.(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不完善的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回答问题。
(1)a图中,等压面与地面是_______关系,原因是____。
(2)b图中,A地接受热量______(多、少),近地面空气________(膨胀上升、收缩下沉),到上空______,使上空空气密度________(增大、缩小),形成_____(高、低)气压;B、C两地空气_____(膨胀上升、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____(增大、减小),形成____(高、低)气压。于是空气从气压________的______地上空向气压_____的_____两地上空扩散。
(3)在近地面,A地空气向外流出后,空气密度____(减小、增大),形成______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________(减小、增大),形成________气压。这样近地面的空气从________两地流回________地,以补充其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4)在b图中完成热力环流图的绘制________。
【答案】 平行 地面受热均匀,空气没有相对上升和相对下沉运动 多 膨胀上升 聚积 增大 高 收缩下沉 减小 低 高 A 低 B、C 减小 低 增大 高 B、C A 热力环流图(如图):
【分析】本题以不完善的热力环流示意图为情境,基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以不同的方式(基于逻辑关系填关键词、绘制示意图)感知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化解学习难点,理解地理过程,落实关键能力。
【详解】(1)图a中近地面未出现冷热不均,所以从近地面向高空气压递减,同一高度气压值相对,等压线与近地面平行。
(2)b图中,近地面冷热不均,A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到高空聚积,高空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形成高空高气压;B、C两地空气受冷收缩下沉,高空空气密度减小,气压下降,形成高空低气压;于是在高中同一水平面产生高低气压差异,空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高压向低压运动,从A地上空向B、C两地上空扩散。
在近地面,A地上空空气向外流出后,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有高空A地空气补充,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于是在近地面同一水平面产生高低气压差异,空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高压向低压运动,从B、C两地向A地扩散。
根据先垂直,再水平;水平上由高压指向低压,可画出热力环流图。
【点睛】热力环流图画法:热上升,冷下沉,箭头方向一致,首尾相连。
20.(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中,________(小、大)部分被________反射回宇宙空间和被大气吸收,________(小、大)部分可以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判断小或大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________温,同时又以________(长、短)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________的大气。近地面大气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因此,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近地面的大气吸收,少部分射向宇宙空间。
(3)近地面大气吸收热量后,又以________、_____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能量,使对流层大气增温。
(4)从大气受热过程看,________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________,因此随着高度的增加,对流层大气的气温________。
(5)用规范简洁的语言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答案】(1)小;云;大;图中大气反射、大气吸收、地面吸收箭头的粗细及其与太阳辐射箭头粗细之间的对比关系
(2)增(升)长;近地面;水汽;二氧化碳
(3)对流;传导
(4)地面长波;地面;递减
(5)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小部分被地面反射,大部分被地面吸收而增温;地面增温的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绝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吸收;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使对流层大气增温。
【详解】(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在此过程中,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很少,大部分太阳辐射都能够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说明大气的热量不是直接来自太阳辐射);其次强调读图的依据(如何看出多与少),根据箭头的粗细来对比判断,落实读图方法。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由于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与太阳的短波辐射对比),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绝大部分的地面长波辐射被近地面大气吸收,小部分地面长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
(3)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能量,使对流层大气增温,大气的受热过程结束。于是对流层大气是温度是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4)首先在大气受热过程的基础上,归纳出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这一重要地理知识;再回扣第一节对流层气温的变化特点,建立大气受热过程与对流层气温特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因为近地面是大气热源,于是距离热源远近会直接影响大气温度,距离热源近就温度高。
(5)根据图片以及前面4个问的逻辑顺序,依次准确说出即可。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以短波的形式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小部分被地面反射,大部分被地面吸收而增温;地面增温的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绝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吸收;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增温,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使对流层大气增温。
【点睛】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辐射波长与物体温度成反比。
大气对太阳辐射 的削弱分为:反射、吸收、散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2.3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 同步测试(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所示为我国东南福建省沿海地区被海风“吹弯了腰”的草丛。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能正确示意图中风向形成原因的是( )
A. B.
C. D.
2.该地一年中盛行风向也因海陆间温度差异发生季节变化。盛行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的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①②③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4.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5.与晴天相比,阴天( )
A.①强 B.②强 C.③强 D.④弱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为践行绿色奥运精神,2022年北京冬奥会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承担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大部分室外雪上项目。为满足冬奥会的能源全部使用清洁能源,其中,风力发电是河北张家口赛区主要的清洁能源,下图为该地某风电场2016~2018年夏季不同高度平均风速日变化统计图,风速的垂直分布会影响风电功率输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据图推断张家口的主导风向为(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偏北风
7.据右图推断该地夏季不同高度平均风速分布的昼夜差异及原因是( )
A.白天大于晚上,近地面受热少上升气流微弱
B.白天小于晚上,近地面受热多上升气流旺盛
C.白天大于晚上,大气辐射较强气温差异较大
D.白天小于晚上,大气辐射较弱气温差异较小
8.推测随着大量风电场的建设,该地冬夏风速可能会( )
A.冬季变大,夏季变小 B.冬季变小,夏季变大
C.冬季变大,夏季变大 D.冬季变小,夏季变小
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近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10.(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2年3月4日中央气象台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北京部分地区出现扬沙或浮尘天气,下图为该日北京气温变化曲线图,完成导致图中9时~12时气温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增强 B.大气逆辐射减弱
C.地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
11.(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北半球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1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B.F2是摩擦力
C.F3是风向 D.F4是地转偏向力
12.(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地转偏向力( )
①对低纬度地区的风影响较大②是导致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
③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④只改变风速,不改变风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图中①②位于近地面,③④位于高空,箭头表示气流运动方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四处气压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①④②③ D.②①③④
14.该图( )
A.若为城市热力环流,则①处为城市
B.若为夜晚沿海地区海陆间热力环流,则①处为陆地
C.若为白天谷地与山顶间的热力环流,则②处为谷地
D.若为白天裸地与草地间的热力环流,则②处为草地
15.(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当地时间2016年3月5日,位于厄瓜多尔巴尼奥斯的通古拉瓦火山喷发出火山灰和岩浆,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直接受弥漫在大气中的火山灰影响,图中数字所示辐射增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读“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
(1)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其方向是____。
(2)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则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①与③的关系是____。
(3)实际大气中的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此图表示的地区在____半球。
(4)图中M、N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地,原因是____。
材料二:如图是北半球某地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问题。
(5)若相邻两条等压线相差2百帕,则图中甲、乙两处的等压线值分别为:甲是____百帕,乙是____百帕。
(6)A和B两处风力较大的是____,原因是____。图中A、B、C、D所标风向正确的是____。
1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①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____作用。
(2)图中箭头②说明大气对地面具有____作用。
(3)图A比无云时大气温度较____,主要原因是____。
(4)图B比无云时大气温度较____,主要原因是____。
(5)由此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是____。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等压面与等压线的关系示意图”,回答问题。
(1)等压面是_______中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2)若地面受热均匀,图中上半部的H1至H5,代表海拔不同的________面,若H1的气压值为P1,以此类推,则H1至H5的气压大小关系为_____,判断的方法是________。
(3)图中字母A、B、C、D所在的曲线P为一等压面,则A、B、C、D四点的气压值______。由于地面受热不均,P等压面在BD所在区域向气压______(低、高)值区凸出,气压变________(低、高);P等压面在EF所在区域向气压________(低、高)值区凸出,气压变_____(低、高)。为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判断等压面弯曲变形的方法为_____,简要说明该方法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________。
(4)图中上半部分中P等压面的弯曲变形,对应图中下半部分同一水平面上等压线所示的_____、________气压中心。
19.(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不完善的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回答问题。
(1)a图中,等压面与地面是_______关系,原因是____。
(2)b图中,A地接受热量______(多、少),近地面空气________(膨胀上升、收缩下沉),到上空______,使上空空气密度________(增大、缩小),形成_____(高、低)气压;B、C两地空气_____(膨胀上升、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____(增大、减小),形成____(高、低)气压。于是空气从气压________的______地上空向气压_____的_____两地上空扩散。
(3)在近地面,A地空气向外流出后,空气密度____(减小、增大),形成______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________(减小、增大),形成________气压。这样近地面的空气从________两地流回________地,以补充其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4)在b图中完成热力环流图的绘制________。
20.(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中,________(小、大)部分被________反射回宇宙空间和被大气吸收,________(小、大)部分可以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判断小或大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________温,同时又以________(长、短)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________的大气。近地面大气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因此,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近地面的大气吸收,少部分射向宇宙空间。
(3)近地面大气吸收热量后,又以________、_____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能量,使对流层大气增温。
(4)从大气受热过程看,________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________,因此随着高度的增加,对流层大气的气温________。
(5)用规范简洁的语言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