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2.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同步测试(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是我国三个地区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统计分析。南方地区的红壤有机质含量远低于东北地区的黑土,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土壤 主要分布地区 有机含量(%) 统计的标本数
黑土 东北地区 2.14~16.4 29
棕壤 山东半岛 2.07~7.05 32
红壤 南方低山丘陵 0.52~1.95 47
A.成土母质 B.人类活动 C.地形 D.气候
【答案】D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黑土,是目前世界上最肥沃、最适宜耕作的土壤,有着“一两土,二两油”的美称。下图为黑土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导致黑土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原因有( )
①成土母质
②生物
③气候
④时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黏粒淀积层的主要作用是( )
A.保水保肥 B.通气透水 C.调节土温 D.增加养分
【答案】2.B 3.A
4.(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生物土壤结皮是由细菌、真菌、藻类、地衣、苔藓等生物及其菌丝、分泌物等与土壤砂砾黏结形成的复合物,是干旱半干旱沙漠地区最具特色的微自然景观,其通过代谢等方式影响、改变周围的微环境。生物土壤结皮形成和演化过程中( )
A.生物多样性没有变化 B.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C.会破坏原生生态环境 D.可增加沙漠表层有机质含量
【答案】D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的土壤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 )
A.黑土、水稻土、红壤 B.水稻土、黑土、红壤
C.红壤、水稻土、黑土 D.红壤、黑土、水稻土
6.下列关于a、b、c三种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土壤可通过掺入沙子、施用石灰等方法进行改良
B.b土壤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松嫩平原和江汉平原等地
C.b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是因为降水条件好
D.a、b、c三种土壤中,c土壤的透气性最好
【答案】5.D 6.A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土壤颜色是土壤的重要特征,根据颜色命名土壤是土壤重要的命名法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地区中,根据黑色命名土壤的是( )
A.东北地区 B.南方地区 C.青藏地区 D.西北地区
8.关于土壤颜色与地区的组合,正确的是的( )
A.华北地区—红色 B.南方地区—蓝色 C.四川盆地—青色 D.北方地区—黑色
【答案】7.A 8.D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面为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9.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地貌 B.人类活动 C.气候 D.生物
10.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度较慢
C.光热条件差 D.水分条件差
【答案】9.D 10.A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土壤形成不同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11.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b、a、d、c B.a、b、d、c C.a、c、b、d D.a、b、c、d
12.图示反映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地貌 C.时间 D.气候
13.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答案】11.D 12.C 13.C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土壤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它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壤由各种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能生长植物。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4.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是指陆地的疏松表层 B.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特征
C.质地疏松是土壤特有的本质属性 D.有机质多的土壤,就是好土壤,有利于作物生长
15.有关土壤肥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肥力就是指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需养分的能力 B.土壤肥力高低取决于所含有机质的多少
C.一些土壤有肥力,一些土壤没有肥力 D.人类耕作对土壤肥力影响很大
【答案】14.B 15.D
二、综合题
16.(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该图是治理土壤________的基本方法。
(2)图中的空格所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3)试述形成该土壤问题的过程。
【答案】(1)盐碱化
(2)农业生物措施
(3)旱季时,蒸发旺盛,盐分随水沿土壤孔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大量盐分便在土壤表层积累,从而形成土壤盐碱化。1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棕壤是发育于暖温带湿润气候区落叶林下的土壤,其土层呈鲜棕色,有机质含量高。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等地区,所处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片麻若及页岩的风化产物。
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为砖红壤,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呈酸性、黏重。早期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耕作。据研究,这种黑色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生物炭(让木材、稻草或者农作物废弃物在缺氧的环境下燃烧,得到的物质就是生物炭)。下图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
(1)说出棕壤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据图分析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原因。
(3)简述当地印第安人用生物炭改良土壤的作用。
【答案】(1)气候、植被(温带落叶林)、地形、成土母质(岩石)等。
(2)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枯枝落叶等有机质分解快,养分积累少;土壤淋溶作用强烈,养分大量流失,地表径流也带走部分养分;雨林植被高大茂密,养分循环旺盛,大部分养分储存在植物体内,土壤养分少。
(3)生物炭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土壤的透气、透水性,降低黏重,改变土壤的颜色。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耕作土壤剖面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土层为___________________,描述该土层的突出特点。
(2)乙土层为______________,描述其突出特点。
(3)在野外观察土壤时,可以运用视觉、触觉等观察土壤的颜色、质地、干湿度、质量、紧实度等。分别举例说明运用视觉、触觉可以观察的土壤特点。
(4)推测土壤剖面构造的学习采用模式图而非真实的景观图的可能原因。
【答案】(1)耕作层(表土层、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2)犁底层(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3)土壤的颜色主要通过视觉观察;土层的疏松状况、土壤质地、湿度等,既可以用视觉观察,也可以用触觉观察,如用手掂掂土壤的重量、研磨土壤的质地、感受湿度和矿物质颗粒的大小等。
(4)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剖面构造;同一类型的土壤,剖面构造也有较大差异;很难找到典型的且便于教学讲解的理想的土壤剖面构造景观图;模式图能概括地呈现土壤剖面构造特点,便于了解土壤剖面构造的一般情况。19.(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砂土、壤土和黏土图片”,回答问题。
(1)划分砂土、壤土、黏土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2)描述砂土、黏土的主要特点,完成下表中的内容。
土壤类型 砂土 黏土
主要粒级
通气与透水性
蓄水与保水性
有机质的分解
保肥性能
耕作性
(3)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描述其优点。
(4)花生喜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则适宜种植花生的土壤是_____________。
【答案】(1)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
(2)见下表
土壤类型 砂土 黏土
主要粒级 砂粒占优势 黏粒占优势
通气与透水性 强 差
蓄水与保水性 弱 强
有机质的分解 易分解 分解缓慢
保肥性能 弱 好
耕作性 易耕作 不易耕作
(3)壤土;壤土所含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水性能强等。
(4)砂土20.(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其形成和发展受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下图Ⅰ为森林土壤剖面图,图Ⅱ为草原土壤剖面图。
(1)森林土壤与草原土壤都具有的土壤层是________。
(2)说明影响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的因素。
(3)分析森林土壤的腐殖质层比草原土壤薄的原因。
【答案】(1)腐殖质层和淋溶层。
(2)枯枝落叶的数量;微生物活跃程度;降水形成淋融强度;坡度大小;人类活动等。
(3)草类生长期短,腐殖质较多;树木生长期长,大量有机质储存在植被体内,腐殖质较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2.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同步测试(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是我国三个地区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统计分析。南方地区的红壤有机质含量远低于东北地区的黑土,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土壤 主要分布地区 有机含量(%) 统计的标本数
黑土 东北地区 2.14~16.4 29
棕壤 山东半岛 2.07~7.05 32
红壤 南方低山丘陵 0.52~1.95 47
A.成土母质 B.人类活动 C.地形 D.气候
【答案】D
【详解】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南方的红壤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湿热的环境使微生物活动旺盛,分解有机质速度快,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而且植物生长旺盛,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速度快也导致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东北地区森林覆盖率高,枯枝落叶丰富,草甸草本植物繁茂,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并转化成大量腐殖质累积于土体上部,形成深厚的黑色腐殖质层,因此有机质含量高,说明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故D正确;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和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此外)的最初来源,故A不选;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和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故B不选;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故C不选。答案选择D。
【点睛】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一、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二、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黑土,是目前世界上最肥沃、最适宜耕作的土壤,有着“一两土,二两油”的美称。下图为黑土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导致黑土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原因有( )
①成土母质
②生物
③气候
④时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黏粒淀积层的主要作用是( )
A.保水保肥 B.通气透水 C.调节土温 D.增加养分
【答案】2.B 3.A
【解析】2.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导致黑土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原因,导致微生物更新、枯枝落叶掉落以及动物死亡等覆盖在地层表面,通过长时间的分解和沉积,时间越长,覆盖的有机质腐殖物越多,因此腐殖质层逐渐变厚,因此②③④符合题意,B正确,成土母质是由母岩风化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故①不符合题意。答案选择B。
3.观察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黏粒淀积层土质细腻,黏性较强,密度较大,位于腐殖质层下,能起到保存水分的作用,阻挡腐殖质层因水下渗导致的肥力流失,故A正确,相反由于黏性导致通透性较差,故B错,土温调节作用不是通过土层解决的,故C错,土壤的养分主要来自生物的更新换代,故D错。故选A。
【点睛】土壤剖面结构示意 需要熟记。
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4.(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生物土壤结皮是由细菌、真菌、藻类、地衣、苔藓等生物及其菌丝、分泌物等与土壤砂砾黏结形成的复合物,是干旱半干旱沙漠地区最具特色的微自然景观,其通过代谢等方式影响、改变周围的微环境。生物土壤结皮形成和演化过程中( )
A.生物多样性没有变化 B.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C.会破坏原生生态环境 D.可增加沙漠表层有机质含量
【答案】D
【详解】生物土壤结皮是细菌、真菌等生物通过代谢等方式,影响、改变周围的微环境的复合物,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地衣、苔藓等腐烂会增加沙漠表层有机质含量,D项正确。有机质增加,使得土壤的生产能力增强,生物多样性会变化,A项错误。生物土壤结皮形成过程可能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B项错误。“微自然景观”反映了原生生态环境,C项错误。故选D。
【点睛】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的土壤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 )
A.黑土、水稻土、红壤 B.水稻土、黑土、红壤
C.红壤、水稻土、黑土 D.红壤、黑土、水稻土
6.下列关于a、b、c三种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土壤可通过掺入沙子、施用石灰等方法进行改良
B.b土壤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松嫩平原和江汉平原等地
C.b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是因为降水条件好
D.a、b、c三种土壤中,c土壤的透气性最好
【答案】5.D 6.A
【分析】5.a的有机质含量最低,是我国南方贫瘠的红壤;b的有机质含量最高,是我国北方的黑土;c的水分含量最大,是水稻土。故本题ABC错,故选D。
6.红壤改良可以采取增施有机肥、掺入砂子、石灰中和等措施,A项正确;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其有机质含量高,是因该地气候寒冷,微生物分解作用弱。故BC错;水稻土是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形成的,土壤水分含量高,适宜水稻生长,水稻土的透气性最差,D错。故选A。
【点睛】理想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四种成分有机地组成。按容积计,在较理想的土壤中矿物质45%,有机质5%,空气20%~30%,水分20%~30%。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土壤颜色是土壤的重要特征,根据颜色命名土壤是土壤重要的命名法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地区中,根据黑色命名土壤的是( )
A.东北地区 B.南方地区 C.青藏地区 D.西北地区
8.关于土壤颜色与地区的组合,正确的是的( )
A.华北地区—红色 B.南方地区—蓝色 C.四川盆地—青色 D.北方地区—黑色
【答案】7.A 8.D
【分析】7.东北地区黑土广布,黑土是根据土壤的颜色为黑色命名的土壤,故A正确,南方地区以红壤为主,故B错误;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多冻土,故C错误;西北地区多荒漠,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A。
8.华北地区的土壤是用黄色命名,南方地区的土壤是用红色命名,四川盆地的土壤用紫色命名,北方地区的土壤用黑色和黄色命名,所以该题选D。
【点睛】我国主要土壤颜色:1、红壤(东南丘陵)在亚热带气候和常绿阔叶林作用下发育而成的土壤。在我国分布广泛。北起长江,南至南岭山地和台湾北部,西部包括云贵高原中北部及四川盆地南缘。2、棕壤(华北平原)华北平原地带性土壤为棕壤或褐色土。平原耕作历史悠久,各类自然土壤已熟化为农业土壤。从山麓至滨海,土壤有明显变化。3、黑土(东北平原)东北黑土属于“寒地黑土”。寒地,是指气候;黑土是指地表植被经过长期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的土壤。在寒冷的气候下形成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农耕。4、紫色土(四川盆地)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是由盆地周围的紫色砂岩和页岩风化物在盆地堆积形成。5、黄土(黄土高原)。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面为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9.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地貌 B.人类活动 C.气候 D.生物
10.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度较慢
C.光热条件差 D.水分条件差
【答案】9.D 10.A
【分析】9.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D正确。地貌、人类活动、气候等也影响土壤的形成,但不是最活跃的因素。故选D。
10.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很难发育成深厚土壤,A正确;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度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B错。并不是陡峭的山坡光热条件差,C错。陡峭山坡可能水分条件较差,但无法形成深厚土壤的最主要原因是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D错。故选A。
【点睛】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土壤形成不同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11.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b、a、d、c B.a、b、d、c C.a、c、b、d D.a、b、c、d
12.图示反映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地貌 C.时间 D.气候
13.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答案】11.D 12.C 13.C
【分析】11.岩石受外力作用风化破碎后,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释放养分,能够生长植物,形成原始土壤,原始土壤经过漫长的时间分化成不同土层,形成成熟土壤,形成过程依次对应a、b、c、d,故选D。
1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示反映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是时间,C正确。成土母质、地貌、气候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的形成,但图示信息反映的是时间因素。故选C。
13.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能形成土壤,C正确。气候、地形、成土母质等影响土壤的形成,但不是最活跃的因素。故选C。
【点睛】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土壤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它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壤由各种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能生长植物。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4.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是指陆地的疏松表层 B.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特征
C.质地疏松是土壤特有的本质属性 D.有机质多的土壤,就是好土壤,有利于作物生长
15.有关土壤肥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肥力就是指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需养分的能力 B.土壤肥力高低取决于所含有机质的多少
C.一些土壤有肥力,一些土壤没有肥力 D.人类耕作对土壤肥力影响很大
【答案】14.B 15.D
【分析】14.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A错;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特征,B正确,C错;土壤好坏不仅与有机质含量有关,还与水分和热量条件等有关,D错。故选B。
15.土壤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肥力,而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肥力不但包括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需养分的能力,还包括水和空气等);合理的耕作,可不断改良土壤,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反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故人类耕作对土壤肥力影响很大。D正确,ABC错。故选D。
【点睛】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二、综合题
16.(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该图是治理土壤________的基本方法。
(2)图中的空格所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3)试述形成该土壤问题的过程。
【答案】(1)盐碱化
(2)农业生物措施
(3)旱季时,蒸发旺盛,盐分随水沿土壤孔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大量盐分便在土壤表层积累,从而形成土壤盐碱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土地盐碱化的形成原理及治理过程。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图显示的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的方法,是治理土壤盐碱化的基本方法。
(2)读表格可知,由“营造防护林带,果、椿、棉间作等”来控制耕作层盐分含量和巩固水盐调节结果可知,该措施是农业生物措施。
(3)由表格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土壤盐碱化是因土壤水分蒸发,而土壤底部盐分累积在土壤表层所致。具体为:旱季时,蒸发旺盛;盐分随地下水沿土壤孔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残留的盐分便在土壤表层大量集聚,形成土壤盐碱化。
【点睛】
1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棕壤是发育于暖温带湿润气候区落叶林下的土壤,其土层呈鲜棕色,有机质含量高。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等地区,所处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片麻若及页岩的风化产物。
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为砖红壤,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呈酸性、黏重。早期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耕作。据研究,这种黑色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生物炭(让木材、稻草或者农作物废弃物在缺氧的环境下燃烧,得到的物质就是生物炭)。下图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
(1)说出棕壤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据图分析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原因。
(3)简述当地印第安人用生物炭改良土壤的作用。
【答案】(1)气候、植被(温带落叶林)、地形、成土母质(岩石)等。
(2)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枯枝落叶等有机质分解快,养分积累少;土壤淋溶作用强烈,养分大量流失,地表径流也带走部分养分;雨林植被高大茂密,养分循环旺盛,大部分养分储存在植物体内,土壤养分少。
(3)生物炭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土壤的透气、透水性,降低黏重,改变土壤的颜色。
【分析】本题以区域土壤差异为背景,涉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热带雨林的脆弱性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运用地理知识迁移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六大自然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从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暖温带湿润气候区、落叶林、地形、花岗岩等,从而可知影响因素为气候、植被、地形、岩石。
(2)亚马孙热带雨林处于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读图,从圆圈的大小看,生物的养分高,土壤养分小;从箭头指向看,土壤的养分很少积累和补充,再加上气候高温多雨,雨水和地表径流带走养分,所以土壤贫瘠。
(3)砖红壤呈酸性、黏重,而生物炭黑色、呈碱性,疏松多孔,能提升土壤肥力,改变土壤质地,增加透气,透水性,改变土壤的颜色等。
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耕作土壤剖面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土层为___________________,描述该土层的突出特点。
(2)乙土层为______________,描述其突出特点。
(3)在野外观察土壤时,可以运用视觉、触觉等观察土壤的颜色、质地、干湿度、质量、紧实度等。分别举例说明运用视觉、触觉可以观察的土壤特点。
(4)推测土壤剖面构造的学习采用模式图而非真实的景观图的可能原因。
【答案】(1)耕作层(表土层、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2)犁底层(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3)土壤的颜色主要通过视觉观察;土层的疏松状况、土壤质地、湿度等,既可以用视觉观察,也可以用触觉观察,如用手掂掂土壤的重量、研磨土壤的质地、感受湿度和矿物质颗粒的大小等。
(4)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剖面构造;同一类型的土壤,剖面构造也有较大差异;很难找到典型的且便于教学讲解的理想的土壤剖面构造景观图;模式图能概括地呈现土壤剖面构造特点,便于了解土壤剖面构造的一般情况。
【分析】本题以耕作土壤剖面模式图为情境,在读图的基础上,突出考查对耕作土壤剖面构造的掌握情况。需要学生抓住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
【详解】(1)土壤的最上面的土层为耕作层(表土层、熟土层),其突出特点是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2)土壤的第二层是犁底层(亚表土层),其突出特点是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3)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野外观察土壤时,需要综合运用视觉、触觉和嗅觉等对土壤特点进行综合观察;再进一步设问举例说明视觉、触觉可以观察的土壤的具体特点,使土壤观察落实到细节,提升地理实践力。土壤的颜色主要基于视觉观察,而其他土壤的特点,可以综合运用视觉、触觉进行观察。
(4)在使用模式图学习土壤剖面构造的基础上,进一步设问采用模式图而非真实的景观图的可能原因,追问图像(学习工具)选择的原因,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景观图的突出优点是真实,但土壤剖面景观图较为复杂,很难找到典型的且便于学习的土壤剖面;模式图是在众多土壤剖面构造基础上归纳出来的一般规律,便于掌握土壤剖面的一般结构等。
【点睛】
19.(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砂土、壤土和黏土图片”,回答问题。
(1)划分砂土、壤土、黏土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2)描述砂土、黏土的主要特点,完成下表中的内容。
土壤类型 砂土 黏土
主要粒级
通气与透水性
蓄水与保水性
有机质的分解
保肥性能
耕作性
(3)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描述其优点。
(4)花生喜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则适宜种植花生的土壤是_____________。
【答案】(1)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
(2)见下表
土壤类型 砂土 黏土
主要粒级 砂粒占优势 黏粒占优势
通气与透水性 强 差
蓄水与保水性 弱 强
有机质的分解 易分解 分解缓慢
保肥性能 弱 好
耕作性 易耕作 不易耕作
(3)壤土;壤土所含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水性能强等。
(4)砂土
【分析】本题以砂土、壤土和黏土图片为情境,在读图的基础上,突出考查土壤质地视角下的土壤类型及其基本特点,渗透对学生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详解】(1)设问图片中三种土壤类型的划分依据: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
(2)以特点具有明显差异的砂土和黏土为例,比较两者的差异,即在土壤质地(矿物质的主要粒级)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判断两者在通气与透水性(强与弱)、蓄水与保水性(强与弱)、有机质的分解(快与慢)、保肥性能(好与差)、耕作性(容易与不容易)等方面的差异,强化综合思维、比较性思维。
(3)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类型为壤土。壤土适宜耕作的主要原因是其特点介于砂土和黏土之间,壤土中所含的砂砾、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水性能强等。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4)依据题干信息,花生喜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砂土成分以沙粒占优势,大孔隙多,质地疏松,透水性好,故判断适宜花生种植的土壤类型应为砂土。感悟:不是所有的农作物都适宜壤土,渗透辩证思维、人地协调观与因地制宜的地理观点。
20.(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其形成和发展受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下图Ⅰ为森林土壤剖面图,图Ⅱ为草原土壤剖面图。
(1)森林土壤与草原土壤都具有的土壤层是________。
(2)说明影响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的因素。
(3)分析森林土壤的腐殖质层比草原土壤薄的原因。
【答案】(1)腐殖质层和淋溶层。
(2)枯枝落叶的数量;微生物活跃程度;降水形成淋融强度;坡度大小;人类活动等。
(3)草类生长期短,腐殖质较多;树木生长期长,大量有机质储存在植被体内,腐殖质较薄。
【分析】本试题较简单,主要考查了影响土壤腐殖质的原因,解题的关键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并会简单分析即可。
【详解】(1)根据对比森林土壤与草原土壤剖面图,发现森林土壤与草原土壤都具有的土壤层是腐殖质层和淋溶层。
(2)枯枝落叶和动物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层。其影响因素主要跟动植物的数量,气候和人类活动有关。枯枝落叶的数量越多,腐殖质层越厚;气温越高,微生物越活跃,分解速度越快;降水越大,所形成的淋融强度越强;坡度越大,侵蚀能力越强;人类活动越多,破坏越多。
(3)土壤的腐殖质层的形成与动植物的数量、气候、人类活动有关。森林土壤的腐殖质层比草原土壤薄主要是:草原上草类生长期短,腐殖质较多,而森林生长期长,有机物主要在植物体内,土壤中腐殖质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