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2.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同步测试(A)(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2.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同步测试(A)(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07 23:21:5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2.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同步测试(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土壤是陆地上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我国古代用白、黑、黄、青、红五种颜色来描述五个区域(下图)的土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对于我国古代五个区域,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间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B.与现在的土壤类型分布一致
C.气候类型大致相同 D.区域内部性质完全相同
2.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热量条件变化 B.地势高低差异 C.水分条件变化 D.农业类型差异
【答案】1.A 2.C
【解析】1.根据区域的特征可知: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而不是完全相同,D错误;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区域间的边界具有过渡性,A正确;现在的黑土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与图中的黑土分布位置是不一样,B错误;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样,东部为季风气候、西北为干旱半干旱气候、青藏为高寒气候,气候类型不同,C错误。故选A。
2.从青到黄再到白,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植被覆盖率降低,枯枝落叶逐渐减少,土壤中的有机质来源减少,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C正确;从青到黄,纬度变化不大,所以热量条件没变化或变化很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不大,A错误;土壤有机质含量来源于生物,地势高低差异对其的影响不大,B错误;农业类型会对土壤肥力产生影响但不是主要的,D错误。故选C。
【点睛】区域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土壤的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地貌、时间和人类活动。其中生物,特别是植物和微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肥力的大小取决于生物。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上母质
4.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 )
A.有机质含量 B.物理化学性质 C.发育程度和肥力大小 D.土层厚度
【答案】3.C 4.B
【分析】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土壤是多个自然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中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能够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腐殖质,为土壤提供肥力,C正确。故选C。
4.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为土壤提供矿物质,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即土壤的质地,B正确,ACD错误,选B。
【点睛】影响或控制土壤形成(方向和强度)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成土因素和人为成土因素。前者包括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水文和时间(年龄);后者指人类的耕垦、施肥和灌溉等活动。
5.(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某地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土壤垂直结构土层的名称与序号对应组合正确的是( )
A.①—成土母质层 B.②—淋溶层 C.③—腐殖质层 D.④—淀积层
【答案】B
【详解】根据土壤垂直剖面的空间位置判断土层的名称应是①腐殖质层;②为淋溶层;③为淀积层;④为成土母质层。对应选项,ACD错误,B正确。故选:B。
【点睛】森林土壤的剖面从上至下:有机层、腐殖质、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耕作土壤层剖面: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
6.(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列有关土壤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
B.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反映环境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
C.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不全是自然土壤
D.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就是土壤
【答案】D
【详解】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土层薄、层次少或分层不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低,A说法正确;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环境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B说法正确;人类的耕种活动,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C说法正确;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D说法错误,故选D。
【点睛】
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示意祁连山黑河上游三种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变化。据此完成下题。
影响黑河上游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土壤水分 D.地形地势
【答案】C
【详解】由图可知,任何深度的土壤,有机碳排序都是高寒沼泽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且高寒沼泽草甸远多于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说明沼泽里有机碳密度最高,影响黑河上游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水分,故选C。
【点睛】土壤肥力与养分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有关。养分因素是指土壤中养分储存量;物理因素是指土壤的质地、结构情况、水分、温度等。化学因素是指土壤的酸碱度、还原性物质、含盐量等。生物因素是指土壤中微生物极其生理活性。
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自然土壤剖面由上到下的土层依次是( )
①母质层②有机层③淀积层④腐殖质层 ⑤淋溶层
A.①③⑤④② B.④②③⑤① C.②④⑤③① D.②④⑤①③
【答案】C
【分析】本题属于基础试题,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详解】典型的自然土壤剖面由上至下有枯枝落叶层(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基岩层,C项正确。故选C。
9.(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王教授在日记中写道:“早晨出门,天昏暗。强劲的东风刺骨般寒冷,气温在零下40摄氏度以下。这季节,在我家乡江南丘陵,乡亲们大概正忙着收割早稻了。”王教授家乡的土壤及适合在王教授家乡种植的果树是( )
A.黄土苹果 B.黑土荔枝 C.红壤柑橘 D.砖红壤芒果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南方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详解】江南丘陵属于我国南方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壤以红壤为主,代表性亚热带水果为柑橘,C项正确。黄土苹果是在北方地区,A项错误。荔枝是在热带地区,B项错误。砖红壤主要位于热带地区,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江南丘陵,是中国三大丘陵之首东南丘陵的一部分,泛指中国长江中下游以南、南岭以北、武夷山以西、雪峰山以东丘陵的总称,陆地海拔为200米—500米之间。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列成土因素中,图示没能直观显示的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地形 D.时间
11.图示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参与了( )
①固体基岩的风化过程
②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③水分和热量的调节过程
④矿物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10.D 11.B
【解析】10.图示信息中反映出来的成土因素成土母质、气候、地形,ABC正确,没有反映出来时间,D错误。本题选择没有直观显示的,所以选D。
11.植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植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一是有机物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土壤的相关知识。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浙江某高中地理老师带领高一学生在山坡观察某森林土壤剖面,发现土壤略微发红,并完成了该土壤剖面的分层划分(下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12.观察土壤剖面后,同学们发表了下列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甲同学:有机层厚度大质地粗 B.乙同学:腐殖质层颜色偏暗黑
C.丙同学:淋溶层富含枯枝落叶 D.丁同学:淀积层色泽呈灰黑色
13.当地森林土壤颜色偏红,说明该地气候( )
A.温暖多雨 B.炎热干燥 C.温和湿润 D.寒冷干燥
【答案】12.B 13.A
【解析】12.本题主要考查土壤剖面的识别。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或黑色,B正确。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明显集中在土壤表层,有机层厚度不大,A错误。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不会含有枯枝落叶,C错误。淀积层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因不含腐殖质,颜色不会呈灰黑色,D错误。故选B。
13.本题主要考查土壤形成的因素。土壤发红是因为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等含量较高。温暖多雨的气候下,土壤淋溶作用强,A项正确。故选A。
【点睛】
土壤层 特点
有机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 淋溶层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如图是某地成热自然土壤剖面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土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序号代表的土层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成土母质层 B.②腐殖质层 C.③淀积层 D.④淋溶层
15.④层主要为土壤提供( )
A.水分 B.有机质 C.矿物质 D.热量
【答案】14.C 15.C
【解析】14.从图中看,①是腐殖质层;②是淋容层;③是淀积层;④是母质层;故选C。
15.由上题知,④是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是土壤中矿物质的源地。故选C。
【点睛】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绿肥作物是提供作物肥源和培肥土壤的作物。栽培绿肥以豆科作物为主,如紫云英、苜蓿、草木棵(见下图)等。绿肥作物经过一定时间生长之后,将其绿色茎叶切断直接翻入土中,可以节省人力,减少运输费用,也可沤制土肥施用。绿肥作物一般与主产作物轮作,多数可兼作饲料。
(1)从植被形成的角度看,图片中绿肥作物所属植被都为____________植被。
(2)简述将绿肥作物茎叶切断直接翻入土中的好处。
(3)绿肥作物一般与主产作物轮作,指出这种耕作方式的优点。
(4)多数绿肥作物可兼作饲料,说明这种做法的好处。
【答案】(1)人工
(2)减少运费,节省人力;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加速土壤的形成过程;等。
(3)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等。
(4)充分发挥绿肥作物的优势,一种作物,多种用途,在强化其环境效益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分析】本题以绿肥作物为背景,涉及植被与土壤的关系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的能力。
【详解】(1)基于植被形成的角度(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判断绿肥作物的植被类型为人工植被。
(2)由材料可知,将绿肥作物茎叶切断直接翻入土中的好处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一个角度是就地翻入土中,节省时间和劳动力,减少运费;另外,这些翻入土中的茎叶给土壤带来的好处(生态改良作用),即增加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的结构;加速土壤的形成过程(熟化)等。
(3)轮作能够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利于保持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的品种,增加收入等。
(4)绿肥作物能够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具有环境效应,同时能作为饲料,利于畜牧业发展,可以增加收入,获得经济效益。
【点睛】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土层分层示意图。
(1)写出土壤剖面图中A、B、C、D、E所代表的土层。A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E________。
(2)分析A层颜色较深的原因。
(3)分析B层颜色较浅的原因。
【答案】(1)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2)大量有机质分解后积累形成颜色较深的腐殖质。
(3)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故颜色较浅。
【分析】本题考查成熟土壤剖面分层结构、腐殖质层的成因、淋溶层的成因等,考查课本基础知识为主。
【详解】(1)读图可知,该土壤剖面分为五层,由上至下依次为腐殖质层(A)、淋溶层(B)、淀积层(C)、母质层(D)、母岩层(E)。
(2)A层为腐殖质层,大量有机质分解后积累形成颜色较深的腐殖质,故所堆积而成的腐殖质层颜色较深。
(3)B层为淋溶层,由于该层矿物质溶于水后,随水体下渗,导致本层矿物质淋失,因此该层颜色较浅。
【点睛】土层越多,土壤发育程度越高,发育成熟的土壤由上至下依次为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成土)母质层、母岩层(基岩)。
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看,字母a、b、c、d组成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环节a是____、b是____、c是____、d是____。
(2)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图中可见参与土壤形成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等,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____。
【答案】(1) 海陆间循环(或海陆间大循环) 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径流)
(2) 成土母质(或风化壳) 生物 气候 地形 生物
【分析】本大题以水循环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循环的环节与类型、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思维学科素养。
(1)
根据图示可知,环节a是位于海洋,箭头向高空,表明是海洋蒸发,b位于高空,且为水平流向,为水汽输送,c位于高空,且由云层指向地面,为大气降水,d位于地表,表明是地表径流。字母a、b、c、d组成的水循环跨越了海洋与陆地,类型是海陆间循环(或海陆间大循环)。
(2)
根据所学知识,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包括成土母质、气候、生物、时间、地形等。图示显示有岩石圈、植物、大气、水圈、地表等自然地理要素,故图中可见参与土壤形成的因素有成土母质(或风化壳)、生物、气候、地形。在众多因素中,生物通过活跃的生物循环促进了土壤的形成,故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
1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左图为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右图为土壤的形成过程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理想土壤组成物质中①是____,②是____。
(2)土壤的空气和____贮存在土壤孔隙中,两者的组成比例常随外界____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此消彼长。
(3)不同的土壤质地存在差异,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____,它为土壤提供____。
(4)右图中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5)发育程度高的土壤一般具有以下哪种特征( )
A.矿物质含量多 B.土层厚、层次多 C.有机质含量多 D.土层薄、层次少
【答案】(1) 矿物质 有机质
(2) 水分 气候
(3) 成土母质 生物 有机物
(4)D
(5)B
【分析】本题以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图和土壤的形成过程图为载体,主要涉及理想土壤的组成和土壤的形成等知识,主要考直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
理想土壤组成物质中,土壤孔隙中空气和水各占20%—30%,土壤固体中有机质颗粒占5%,矿物质颗粒占45%。所以①为矿物质,②为有机质。
(2)
根据所学知识,土壤的空气和水分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二者的组成比例会随外界气候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此消彼长。并共同影响着土壤的热量状况。水分过多,空授挤,土温下降,土壤缺氧,如空气过多,水分缺少,会造成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植物就会枯萎。
(3)
成土母质能直接影响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土壤颗粒组成,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土壤生产力的高低。所以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成土母质。土壤的形成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生物当中的植物,因为土壤中最重要的成分“腐殖质”,也可以认为是我们常说的肥力(主要是有机质),主要来自于地上植物体提供的有机物,所以土壤形成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因素。
(4)
土壤形成过程:裸露的岩石不断被风化,在进一步的风化中, 开始出现低等的生物,接着慢慢出现地衣苔藓植物,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最后出现森林草原,发育形成成熟的土壤,故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②①④③,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5)
成土母质首先在生物的作用下进入初期土壤发育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土体很薄,有机质在表土积累,化学生物风化作用与淋溶作用很弱,剖面分化为腐质层和沉淀层,土壤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母质的特征。随着淋溶层的形成和发育,土壤进入成熟阶段,这一阶段有机质积累旺盛,易风化的矿物质强烈分解,在淀积层中粘粒大量积聚,土壤肥力和自然生产力均达到最高水平。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成熟土壤土层厚、层次多,D错误,B正确;有机质和矿物质含量,不是判断发育程度的指标,AC错误。所以选B。
20.(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序号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和____来实现。
(3)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____;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____状况,影响土壤的____。
【答案】(1) 光合 矿物质
(2) 降水 气温
(3) 生物 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 质地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难度较易,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1)
结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①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阳光的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矿物质。
(2)
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和降水量有关,因此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通过降水和气温来实现。
(3)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因素(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2.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同步测试(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土壤是陆地上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我国古代用白、黑、黄、青、红五种颜色来描述五个区域(下图)的土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对于我国古代五个区域,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间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B.与现在的土壤类型分布一致
C.气候类型大致相同 D.区域内部性质完全相同
2.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热量条件变化 B.地势高低差异 C.水分条件变化 D.农业类型差异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上母质
4.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 )
A.有机质含量 B.物理化学性质 C.发育程度和肥力大小 D.土层厚度
5.(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某地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土壤垂直结构土层的名称与序号对应组合正确的是( )
A.①—成土母质层 B.②—淋溶层 C.③—腐殖质层 D.④—淀积层
6.(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列有关土壤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
B.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反映环境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
C.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不全是自然土壤
D.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就是土壤
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示意祁连山黑河上游三种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变化。据此完成下题。
影响黑河上游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土壤水分 D.地形地势
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自然土壤剖面由上到下的土层依次是( )
①母质层②有机层③淀积层④腐殖质层 ⑤淋溶层
A.①③⑤④② B.④②③⑤① C.②④⑤③① D.②④⑤①③
9.(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王教授在日记中写道:“早晨出门,天昏暗。强劲的东风刺骨般寒冷,气温在零下40摄氏度以下。这季节,在我家乡江南丘陵,乡亲们大概正忙着收割早稻了。”王教授家乡的土壤及适合在王教授家乡种植的果树是( )
A.黄土苹果 B.黑土荔枝 C.红壤柑橘 D.砖红壤芒果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列成土因素中,图示没能直观显示的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地形 D.时间
11.图示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参与了( )
①固体基岩的风化过程
②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③水分和热量的调节过程
④矿物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浙江某高中地理老师带领高一学生在山坡观察某森林土壤剖面,发现土壤略微发红,并完成了该土壤剖面的分层划分(下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12.观察土壤剖面后,同学们发表了下列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甲同学:有机层厚度大质地粗 B.乙同学:腐殖质层颜色偏暗黑
C.丙同学:淋溶层富含枯枝落叶 D.丁同学:淀积层色泽呈灰黑色
13.当地森林土壤颜色偏红,说明该地气候( )
A.温暖多雨 B.炎热干燥 C.温和湿润 D.寒冷干燥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如图是某地成热自然土壤剖面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土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序号代表的土层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成土母质层 B.②腐殖质层 C.③淀积层 D.④淋溶层
15.④层主要为土壤提供( )
A.水分 B.有机质 C.矿物质 D.热量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绿肥作物是提供作物肥源和培肥土壤的作物。栽培绿肥以豆科作物为主,如紫云英、苜蓿、草木棵(见下图)等。绿肥作物经过一定时间生长之后,将其绿色茎叶切断直接翻入土中,可以节省人力,减少运输费用,也可沤制土肥施用。绿肥作物一般与主产作物轮作,多数可兼作饲料。
(1)从植被形成的角度看,图片中绿肥作物所属植被都为____________植被。
(2)简述将绿肥作物茎叶切断直接翻入土中的好处。
(3)绿肥作物一般与主产作物轮作,指出这种耕作方式的优点。
(4)多数绿肥作物可兼作饲料,说明这种做法的好处。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土层分层示意图。
(1)写出土壤剖面图中A、B、C、D、E所代表的土层。A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E________。
(2)分析A层颜色较深的原因。
(3)分析B层颜色较浅的原因。
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看,字母a、b、c、d组成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环节a是____、b是____、c是____、d是____。
(2)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图中可见参与土壤形成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等,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____。
1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左图为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右图为土壤的形成过程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理想土壤组成物质中①是____,②是____。
(2)土壤的空气和____贮存在土壤孔隙中,两者的组成比例常随外界____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此消彼长。
(3)不同的土壤质地存在差异,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____,它为土壤提供____。
(4)右图中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5)发育程度高的土壤一般具有以下哪种特征( )
A.矿物质含量多 B.土层厚、层次多 C.有机质含量多 D.土层薄、层次少
20.(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序号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和____来实现。
(3)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____;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____状况,影响土壤的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