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2.1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同步测试(A)(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2.1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同步测试(A)(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07 23:25:2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 2.1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 同步测试(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列图示景观中,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详解】A图为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海蚀柱、海蚀崖;B图为流水沉积形成的河口三角洲;C图为冰川侵蚀形成的“U”型谷;D图为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蘑菇、风蚀柱。故选C。
【点睛】冰川侵蚀形成的地貌主要有“U”型谷、冰斗、角峰、刃脊等。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蓝窗”是地中海中马耳他戈佐岛最为著名的景点,位于一个悬崖的尽头,是一个由石灰岩形成的天然拱门,透过大门,游人可以看到海天一色的壮观景色,该景点已于2017年3月8日坍塌。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蓝窗”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海水沉积 B.风力侵蚀 C.海水侵蚀 D.风力沉积
3.下列地貌与“蓝窗”的形成属于同一地质作用的是( )
A.沙滩 B.海蚀崖 C.风蚀柱 D.石钟乳
【答案】2.C 3.B
【分析】2.材料信息表明,“蓝窗”是地中海中马耳他戈佐岛一个海边悬崖(海蚀崖)尽头的景点,海水侵蚀海岸的最主要作用力是海浪,海浪通过不断撞击岸边的岩石,加大岩石裂缝,最终使岩石破碎。故推断“蓝窗”的形成过程中海水侵蚀起主导作用。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根据上一题的分析可知,“蓝窗”景观主要是海水侵蚀的结果。沙滩是海水沉积形成的,不是海水侵蚀的结果,A错误。海蚀崖是海水侵蚀形成的典型地貌,与“蓝窗”景观成因相同,B正确。风蚀柱是风力侵蚀形成的,不是海水侵蚀的结果,C错误。石钟乳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不是海水侵蚀的结果,D错误。故选B。
【点睛】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4.(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河谷形态变化的相关知识。
【详解】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所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同,在河谷发育初期以下切侵蚀为主,河谷呈现出“V”形,即③图所示。随着河谷的发育,河流的侧蚀越来越强,河谷呈现“U”形,即①图所示。随后,河流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不断加强,河流变弯曲,河谷拓宽,即②图所示。④地河谷最宽、以侧蚀为主,故其发育最晚。由此可知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③①②④。故选C。
(2022·全国·高一单元测试)龙里猴子沟风景名胜区,距贵阳市中心28km。猴子沟风景区内部资源是一个有机组合整体,主要景观有大面积的草原与草原中的峡谷、沟谷、峰林、峰丛、竖井、天坑、洼地等(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示地区位于我国的(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6.图示地区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堆积
C.冰川侵蚀 D.流水侵蚀
【答案】5.D 6.D
【解析】5.图文材料表明,图示地区有大量峰林、峰丛、竖井、天坑、洼地、溶洞等,这些景观属于喀斯特地貌景观,材料信息表明,该风景名胜区距贵阳市中心不远,因此图示地区位于我国的云贵高度,我国云贵高原地区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多,D符合题意;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较少,且这些地形区的位置与该地位置信息不符,排除ABC。故选D。
6.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的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地区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进行长期的溶蚀(侵蚀)的结果,所以该处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与风力侵蚀、流水堆积、冰川侵蚀直接关联度不大,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地表地貌多溶沟和石芽、天坑和竖井、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干谷、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地下洞穴,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
(2021·福建省永春第二中学高一阶段练习)下图为青岛“石老人”(状如老人的石块屹立海中)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石老人”景观属于( )
A.海蚀崖 B.海蚀柱 C.海蚀平台 D.海蚀拱桥
8.“石老人”附近沙滩地貌的主要特征是( )
A.凹凸不平 B.沟壑纵横 C.滩平坡缓 D.连绵起伏
【答案】7.B 8.C
【解析】7.读图可知,“石老人”为屹立在海水中的石柱,属于海蚀柱,B正确;海蚀崖基岩海岸受海蚀及重力崩落作用,常沿断层节理或层理面形成的陡壁悬崖,A错误;海蚀平台是海蚀崖前形成的基岩平坦台地,在海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发育、后退,在海蚀崖向海一侧的前缘岸坡上,便塑造出一个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坦岩礁面,C错误;海蚀拱桥是突出的海岬两侧,如发育相同的海蚀洞被蚀穿而相互形成的一种海蚀地貌,D错误。故选B。
8.读图可知,“石老人”附近沙滩地貌地形平坦,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石老人”是我国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蚀柱景观。千百万年的风浪侵蚀和冲击,使午山脚下的基岩海岸不断崩塌后退,并研磨成细沙沉积在平缓的大江口海湾,唯独“石老人”这块坚固的石柱残留下来,乃成今日之形状。从西北方向望去,这块海中奇石极像一位老人,惟妙惟肖,有关这块奇石的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也吸引了许多游人来此观赏。
(2021·湖南·永兴县文郡中学有限公司高一阶段练习)读“蘑菇沙漠”图,完成下面小题。
9.形成“蘑菇沙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岩层挤压 D.火山喷发
10.“蘑菇沙漠”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 )
A.湿润地区 B.半湿润地区 C.平原地区 D.荒漠地区
【答案】9.A 10.D
【解析】9.图示景观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A正确;流水沉积形成流水堆积地貌,主要有冲积扇、三角洲和冲积平原,B错误;岩层挤压易形成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C错误;火山喷发可能会形成火山锥,D错误。故选A。
10.风力侵蚀地貌在干旱和半干旱荒漠地区分布广泛,D正确;湿润半湿润地区往往形成流水地貌,平原地区的地貌要取决于其自然特征,不一定是风蚀蘑菇;ABC错误。故选D。
【点睛】风蚀蘑菇是由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往往分布在较干旱地区。由于近地面的风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砂石,侵蚀力强,故岩石下部首先被侵蚀,形成风蚀蘑菇。
11.(2011·江苏徐州·高一阶段练习)造成埃及(热带沙漠气候)狮身人面像严重缺损的主要原因是( )
A.海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化、风蚀作用 D.冰蚀作用
【答案】C
【详解】埃及狮身人面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气候干旱,太阳辐射强,多风沙天气,影响狮身人面像的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化、风蚀作用,C正确;不临海,不会有海蚀作用,A错误;降水少,流水侵蚀弱,B错误;地处热带,不可能有冰蚀作用,D错误。故选C。
12.(2021·安徽省宣城中学高一阶段练习)位于贵州省黔南布大窝凼喀斯特洼坑中的中国“天眼”是由南仁东先生担任总工程师,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截止到目前已经接收到了数百颗脉冲星信号,促进了我国宇宙和天体探索事业的发展。中国“天眼”选址在大窝凼,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天气 B.纬度 C.地形 D.资金
【答案】C
【详解】大窝凼是喀斯特地貌中的天坑,形状与“天眼”相似,在这里安装“天眼”充分利于地形优势,工程量少,且地势低,利于排水,减少淤积;“天眼”是射电望远镜,天气因素影响较小;与纬度因素关系不大;射电望远镜建设安装投资大,不是资金因素。选C正确。
【点睛】“天眼”选址原因:
1、地貌最接近 FAST 的造型,工程开挖量最小;
2、这里的喀斯特地质可以保障雨水向地下渗透,不会在表面淤积而损坏和腐蚀望远镜;
3、射电望远镜需要一处 " 静土 "," 大窝凼 " 附近5千米半径之内没有一个乡镇,无线电环境理想。山崖陡峭林立,山脚浓荫蔽日,为建造 FAST 望远镜,提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3.(2022·山东·泰安一中高一期中)在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形成的地貌主要是( )
A.流水地貌 B.风成地貌 C.冰川地貌 D.风化地貌
【答案】B
【详解】在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多大风天气,以风成地貌为主,典型地貌有沙丘和雅丹地貌,B正确;流水地貌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A错误;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C错误;风化作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其形成受气候、植被、地形和岩石特征等多种因素影响,D错误。故选B。
14.(2022·江苏盐城·高一期末)桂林山水甲天下,下图为桂林山水景观图。读图推测塑造桂林山水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波浪侵蚀
【答案】A
【详解】分析图形信息可知:桂林山水景观是喀斯特地貌,是因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A正确。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蚀雅丹为典型地貌类型,桂林属于湿润地区,B错误;冰川侵蚀主要发生在高纬度或高海拔的寒冷地区,“U”形谷为典型地貌类型,C错误;波浪侵蚀应发生在海岸带,而桂林位于内陆,D错误。故选A。
15.(2019·四川·宁南中学高二开学考试)下列甲、乙两图为实景地貌图,丙、丁两图为对应实景地貌的等高线图。甲图中的小树,在等高线图上的位置是( )
A.P处 B.K处 C.S处 D.R处
【答案】D
【详解】从实景地貌图中分析,甲图分布有山脊,小树位于山麓地带,海拔低,而丙图中K地势较高,P靠近山谷的山坡上;丁图中S处海拔较高,而R处于山麓地带。故选D。
【点睛】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阿塔卡马沙漠(图a)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图b为甲地30年期每月平均气温和总降水量。中央山谷表层有丰富的硝酸盐、硫酸盐等盐类物质沉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科学家们一直认为中央山谷(图c)几乎不存在任何类型的生命形式。
(3)图中中央山谷东侧发育的洪积扇的规模较西侧大,推测其原因。
【答案】中央山谷东侧山脉高大.有冰川积雪融水补给河流,河流流量较大,流水搬运作用较强(携带沙石较多),出山口时沉积形成的洪积扇更大。
【分析】本题考查流水沉积地貌的形成,洪积扇在河流出山口处,因河道变宽,流速变慢,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洪积扇的规模大小和河流携带泥沙多少相关。
【详解】当山区湍急的河流流出谷口,水流搬运能力下降,巨石率先停留下来。随着水流越来越远,越来越缓,搬运能力越来越弱,水中的沙石也逐渐沉降下来,先是石块,然后是粗砂,最后是黏土,形成洪积扇。中央山谷东侧山脉高大,有冰川积雪融水补给河流,河流流量较大,流水搬运作用较强,携带沙石较多,出山口时地势变得平坦,水流搬运能力下降,因此沉积形成的洪积扇更大。
【点睛】
1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0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图中A、B两处河谷的区别,并分析原因。
(2)判断C处典型的流水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3)分析图示地区2009年与1949年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及对地貌带来的影响。
(4)描述该地区聚落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
【答案】(1)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为主,河谷呈“V”形。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河床横剖面呈槽形。
(2)冲积扇。成因:河水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变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冲积扇。
(3)变化:林地、草地减少,耕地增加。影响: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4)沿河、沿海岸分布。原因:地形平坦,有利于建设交通线,发展聚落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河谷的演变、冲积扇的形、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聚落分布相关内容,考查读取材料信息,学生调取学所的知识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素养。
(1)
A河谷和B河谷处于河流的不同河段,受到的侵蚀方式不同,发育的河谷形态不同。A河谷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落差大,水流急,以下蚀作用和溯源侵蚀作用为主,河谷不断变深,发育出“V”形河谷;B河谷位于河流下游,流速减慢,河流水量增大,以向河流两侧侵蚀为主,河谷展宽,河床横剖面呈槽形。
(2)
C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变慢,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呈扇形散开。
(3)
结合图例,对比两图中的农业用地分布可知,2009年与1949年相比,林地、草地减少,耕地增加。林地、草地减少,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水中含沙量增加,泥沙在河口地区堆积量增加,从而使得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4)
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该地区聚落主要沿河、沿海岸分布。沿河沿海地区地形平坦,适宜建设交通线,发展城镇。
【点睛】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图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政区简图。
(1)图中四座¨“天生桥”可能出现的位置对应图中甲、乙、丙、丁的相应次序为:
黄土桥____;海蚀桥____;喀斯特溶蚀桥____;风蚀桥____。
(2)塑造④风蚀桥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
(3)图中所示四个地区中水土流失问题最严重的是____。
(4)图中戊河流入海口常见的地貌是____,其成因是____。
【答案】(1) 乙 丁 丙 甲
(2)风力侵蚀
(3)①
(4) 三角洲 流水堆积
【分析】本题以中国不同形式的天然桥为背景,考查了其形成的原因及其相关的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
(1)
读图可知,图中的“黄土桥”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对应乙;“海蚀桥”主要分布在基岩海岸地带,是海浪侵蚀的结果,对应丁;“喀斯特溶蚀桥”主要出现于石灰岩广泛分布地区,是流水化学溶蚀的结果,对应丙;“风蚀桥”则是分布于干旱地区,它的形成与风力侵蚀有关,对应甲。
(2)
由第1题分析可知,风蚀桥所示地区为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水土流失现象也较少,形成与风力侵蚀有关。
(3)
由第1题分析可知,图中四个地区中,图①所示黄土桥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地表植被较少,黄土土质疏松,地形坡度大,夏季多暴雨,人类活动不合理。故水土流失现象较严重。
(4)
图中戊位于河流入海口处,由于河流携带泥沙在此处堆积,形成了常见的三角洲地貌。
1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某中学学生利用暑假到我国各地进行研学旅行,考察各地地貌景观的差异是研学的重点之一。图1是四位同学拍摄的照片,图2为我国疆域示意图。
(1)甲同学考察归来呈现的地貌景观照片①,该景观的特点是________,该照片最可能是在图2中________地(填字母)拍摄的。
(2)乙同学考察“魔鬼城”,突遇沙尘暴,“魔鬼城”瞬间变成了“硝姻弥漫”的战场,阵阵妖风呼啸而来,地面上飞沙走石,空中沙尘蔽日,成群结队的沙砾横着“扫射”过来,感觉是就像中了“埋伏”,而敌人的火力是一排排“喷砂枪”,打得我们几乎睁不开眼……你认为乙同学拍摄的照片最可能是________图(填序号),“魔鬼城”、沙尘暴的形成体现的外力作用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3)丙同学考察归来呈现的地貌景观照片③,该照片最可能是在图2中______地(填字母)拍摄的,该景观为________地貌,其主要是由流水作用形成的,该地貌对地表土壤产生的影响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A ④ 风力侵蚀 风力搬运 C 喀斯特 溶蚀(侵蚀) 土层薄、土壤贫瘠 易水土流失产生石漠化
【分析】本题利用景观图考查外力作用的地貌。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详解】(1)读图①沟壑纵横,支离破碎,该地貌景观在黄土高原常见,为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图示A地位于黄土高原区。
(2)根据乙同学的描述“飞沙走石、成群结队的沙砾”等应该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图示④,沙漠广布,多风力地貌;“魔鬼城”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沙尘暴为大风将携带地面沙砾应为风力搬运作用。
(3)照片③是喀斯特地貌,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在图中的C地,主要是流水侵蚀地貌。流水对土壤表层的冲刷导致土层变薄,土壤贫瘠,容易水土流失产生石漠化。
20.(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江及其支流蜿蜒贯穿湖北大地,在种种自然条件的作用下,为湖北打造出众多的江中洲地。武汉附近的长江河道中沙洲众多。唐朝后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出现洲渚日增的现象。武汉及周边地区略图如图所示。
(1)洲地,一种典型的流水地貌形态。《说文解字》称:“水中可居日州(洲)。”在江河中的沙洲,便是水流冲积河道、河口所形成的出露水面的成型泥沙淤积体。指出历史早期.长江中的洲地稀少而唐朝后期洲渚日增的原因。
(2)据图推测甲处沙洲的形成过程。
(3)江心洲地的消长和交替发展,正是长江中下游历史变迁的特别记录。说明近年来甲处沙洲增长缓慢的原因。
【答案】(1)在历史早期,人口少,人类活动较少,长江两岸森林茂密,保持水土能力强,河流含沙量少。唐朝后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大规模地毁林开荒,开辟梯田、湖田,水土流失不断加剧,长江的含沙量也随之增加。
(2)洪水期长江流量大,河流携带泥沙能力强,甲处河道变宽,流速减缓,河流携带泥沙淤积,枯水期时水位下降,泥滩裸露,反复沉积而成沙洲。
(3)上游植被增多,水土流失减轻,河流来沙减少;中游水库大坝的建设,拦水拦沙,使得部分泥沙堆积在库区。
【分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中流水沉积地貌。
【详解】(1)州地为流水沉积地貌,洲地的多少与河流的含沙量有关,本题可从人类活动对河流含沙量的影响入手。在历史早期,人口少,人类活动较少,长江两岸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保持水土能力强,河流含沙量少。唐朝后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大规模地毁林开荒,开辟梯田、湖田,水土流失不断加剧,长江的含沙量也随之增加。
(2)根据所学知识沙洲为流水沉积地貌,河流含沙量的大小和流速的快慢影响沉积作用;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到甲处时河道变宽,流速减缓,洪水期河流携带泥沙淤积,枯水期裸露,反复沉积而成沙洲。
(3)沙洲增长缓慢的直接原因是上游泥沙减少,泥沙减少主要是植被增多导致水土流失减弱,同时修筑水坝,流入下游的泥沙量减少,所以增长速度减慢。
【点睛】注意沙洲的形成泥沙主要来自丰水期,丰水期流水侵蚀作用强,河流含沙量大。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 2.1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 同步测试(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列图示景观中,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
A. B.
C. D.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蓝窗”是地中海中马耳他戈佐岛最为著名的景点,位于一个悬崖的尽头,是一个由石灰岩形成的天然拱门,透过大门,游人可以看到海天一色的壮观景色,该景点已于2017年3月8日坍塌。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蓝窗”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海水沉积 B.风力侵蚀 C.海水侵蚀 D.风力沉积
3.下列地貌与“蓝窗”的形成属于同一地质作用的是( )
A.沙滩 B.海蚀崖 C.风蚀柱 D.石钟乳
4.(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2022·全国·高一单元测试)龙里猴子沟风景名胜区,距贵阳市中心28km。猴子沟风景区内部资源是一个有机组合整体,主要景观有大面积的草原与草原中的峡谷、沟谷、峰林、峰丛、竖井、天坑、洼地等(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示地区位于我国的(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6.图示地区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堆积
C.冰川侵蚀 D.流水侵蚀
(2021·福建省永春第二中学高一阶段练习)下图为青岛“石老人”(状如老人的石块屹立海中)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石老人”景观属于( )
A.海蚀崖 B.海蚀柱 C.海蚀平台 D.海蚀拱桥
8.“石老人”附近沙滩地貌的主要特征是( )
A.凹凸不平 B.沟壑纵横 C.滩平坡缓 D.连绵起伏
(2021·湖南·永兴县文郡中学有限公司高一阶段练习)读“蘑菇沙漠”图,完成下面小题。
9.形成“蘑菇沙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岩层挤压 D.火山喷发
10.“蘑菇沙漠”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 )
A.湿润地区 B.半湿润地区 C.平原地区 D.荒漠地区
11.(2011·江苏徐州·高一阶段练习)造成埃及(热带沙漠气候)狮身人面像严重缺损的主要原因是( )
A.海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化、风蚀作用 D.冰蚀作用
12.(2021·安徽省宣城中学高一阶段练习)位于贵州省黔南布大窝凼喀斯特洼坑中的中国“天眼”是由南仁东先生担任总工程师,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截止到目前已经接收到了数百颗脉冲星信号,促进了我国宇宙和天体探索事业的发展。中国“天眼”选址在大窝凼,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天气 B.纬度 C.地形 D.资金
13.(2022·山东·泰安一中高一期中)在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形成的地貌主要是( )
A.流水地貌 B.风成地貌 C.冰川地貌 D.风化地貌
14.(2022·江苏盐城·高一期末)桂林山水甲天下,下图为桂林山水景观图。读图推测塑造桂林山水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波浪侵蚀
15.(2019·四川·宁南中学高二开学考试)下列甲、乙两图为实景地貌图,丙、丁两图为对应实景地貌的等高线图。甲图中的小树,在等高线图上的位置是( )
A.P处 B.K处 C.S处 D.R处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阿塔卡马沙漠(图a)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图b为甲地30年期每月平均气温和总降水量。中央山谷表层有丰富的硝酸盐、硫酸盐等盐类物质沉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科学家们一直认为中央山谷(图c)几乎不存在任何类型的生命形式。
(3)图中中央山谷东侧发育的洪积扇的规模较西侧大,推测其原因。
1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0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图中A、B两处河谷的区别,并分析原因。
(2)判断C处典型的流水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3)分析图示地区2009年与1949年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及对地貌带来的影响。
(4)描述该地区聚落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图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政区简图。
(1)图中四座¨“天生桥”可能出现的位置对应图中甲、乙、丙、丁的相应次序为:
黄土桥____;海蚀桥____;喀斯特溶蚀桥____;风蚀桥____。
(2)塑造④风蚀桥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
(3)图中所示四个地区中水土流失问题最严重的是____。
(4)图中戊河流入海口常见的地貌是____,其成因是____。
1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某中学学生利用暑假到我国各地进行研学旅行,考察各地地貌景观的差异是研学的重点之一。图1是四位同学拍摄的照片,图2为我国疆域示意图。
(1)甲同学考察归来呈现的地貌景观照片①,该景观的特点是________,该照片最可能是在图2中________地(填字母)拍摄的。
(2)乙同学考察“魔鬼城”,突遇沙尘暴,“魔鬼城”瞬间变成了“硝姻弥漫”的战场,阵阵妖风呼啸而来,地面上飞沙走石,空中沙尘蔽日,成群结队的沙砾横着“扫射”过来,感觉是就像中了“埋伏”,而敌人的火力是一排排“喷砂枪”,打得我们几乎睁不开眼……你认为乙同学拍摄的照片最可能是________图(填序号),“魔鬼城”、沙尘暴的形成体现的外力作用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3)丙同学考察归来呈现的地貌景观照片③,该照片最可能是在图2中______地(填字母)拍摄的,该景观为________地貌,其主要是由流水作用形成的,该地貌对地表土壤产生的影响为________、________。
20.(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江及其支流蜿蜒贯穿湖北大地,在种种自然条件的作用下,为湖北打造出众多的江中洲地。武汉附近的长江河道中沙洲众多。唐朝后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出现洲渚日增的现象。武汉及周边地区略图如图所示。
(1)洲地,一种典型的流水地貌形态。《说文解字》称:“水中可居日州(洲)。”在江河中的沙洲,便是水流冲积河道、河口所形成的出露水面的成型泥沙淤积体。指出历史早期.长江中的洲地稀少而唐朝后期洲渚日增的原因。
(2)据图推测甲处沙洲的形成过程。
(3)江心洲地的消长和交替发展,正是长江中下游历史变迁的特别记录。说明近年来甲处沙洲增长缓慢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