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单元测试(B)- 副本(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单元测试(B)- 副本(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07 23:28:0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单元测试(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某地区有一片屹立在坚实的土层之上、仿佛沙雕一样的巨大的蘑菇群岩层,被当地人称为“蘑菇沙漠”。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蘑菇沙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岩层挤压 D.火山喷发
2.“蘑菇沙漠”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 )
A.湿润地区 B.半湿润地区 C.平原地区 D.荒漠地区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对流层受地面的影响很大,其高度随纬度、季节而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为保证航行平稳,飞机常常选择在平流层航行,通常飞机航行高度最高的是( )
A.冬季的高纬度地区 B.夏季的高纬度地区
C.冬季的低纬度地区 D.夏季的低纬度地区
4.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高度保持不变,由南极飞往赤道,途中穿越的大气层是( )
A.始终在对流层 B.从平流层进入对流层
C.始终在平流层 D.从对流层进入平流层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回答下题。
5.图中AB两地是近地面两点,其说法正确的是( )
A.A处气温偏低,气流上升 B.B处气温偏低,气流上升
C.A处气温偏高,气流下沉 D.B处气温偏低,气流下沉
6.图中四点,气压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图中等压面上凸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能正确反映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 )
A.a→f→h→g B.e→f→h→d C.c→a→b→d D.d→a→b→c
9.水循环中的( )
A.a环节主要动力是季风 B.b环节主要集中在夏季
C.c环节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D.d环节为水汽的输送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人们发现有些年份的12月25日前后,秘鲁附近海域异常增温,温暖的海水“杀死”了大量鱼群,并引起相关环境变化,人们称此现象为厄尔尼诺现象。完成下面小题。
10.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 )
①使其所在区域的气温低于多年平均值②向秘鲁附近海域的大气输送大量热量③扰乱了常规洋流模式,使气候异常④使全球降水总量变化,降水异常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1.厄尔尼诺现象反映了海洋对大气的影响。反之,大气对海洋也有影响。下列关于大气对海洋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运动引起风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 B.大气降水与蒸发的强弱影响海水的盐度
C.大气温度的高低与海冰的分布范围无关 D.海洋上空的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使海面增温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表示意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 稻土、红壤)成分占比。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土壤 水分 空气 矿物质 有机质
甲 30% 20% 49% 1%
乙 25% 30% 37% 8%
丙 35% 15% 47% 3%
12.表中甲、乙、丙代表的土壤分别是( )A.黑土、水稻土、红壤 B.红壤、黑土、水稻土
C.水稻土、黑土、红壤 D.红壤、水稻土、黑土
13.下列关于这三种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土壤广泛分布于江南丘陵和黄土高原
B.乙土壤分布区的天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丙土壤是在人类长期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的
D.甲、乙、丙三种土壤共同的改良途径是增施熟石灰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世界某自然带(阴影部分)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影响图中自然带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洋流分布 B.大气环流 C.土壤类型 D.地形地势
15.该自然带名称为(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热带雨林带 C.热带荒漠带 D.热带草原带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根据所学知识,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以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
(2)大气辐射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________方向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3)月球上,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晩温度可降低到-183℃。对比月球与地球的情况,月球上昼夜温差如此之大,关键在于月球的白天缺少大气的________和________环节,月球的夜晚缺少________环节。
(4)概括大气对地面的温作用。
17.(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水循环的环节①____;②____;④____;⑤____。
(2)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____,黄河径流所属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
(3)上图中,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是____环节,人类最容易干预的环节是____(填序号)
(4)有关水循环说法正确的是____(选择填空)
A.促使陆地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B.影响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C.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水循环各个环节D.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
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太平洋、大西洋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①、③的洋流名称分别:____,____。
(2)图1图2中④洋流名称是____,它对欧洲西部的影响是____。欧洲西部全年盛行____,其气候特征是____。
(3)图2中⑤是____洋流,它是全球最强大的暖流之一。
(4)①、②洋流交汇处分布着世界著名的____渔场,其形成渔场的主要原因是____
(5)如果太平洋①处海域发生漏油事故,你认为洋流会给这次海上漏油事故带来什么影响?____
19.(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A、B、C、D代表的含义: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写出图示循环的环节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示生物对母质改造作用表现为哪两个过程?
(4)B代表的物质有哪些功能?
(5)由图示可以看出,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20.(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植被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植被叶片退化为____,是为了适应____环境。
(2)②植被主要分布在____地区。
(3)③、④两类植被叶片的显著区别是
植被类型 ③ ④
叶片特点 ____ ____
(4)我国茶树分布区往往多____(填图中代号)植被景观。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单元测试(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某地区有一片屹立在坚实的土层之上、仿佛沙雕一样的巨大的蘑菇群岩层,被当地人称为“蘑菇沙漠”。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蘑菇沙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岩层挤压 D.火山喷发
2.“蘑菇沙漠”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 )
A.湿润地区 B.半湿润地区 C.平原地区 D.荒漠地区
【答案】1.A 2.D
【分析】1.图示景观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地貌,故选A项。流水沉积形成流水堆积地貌;岩层挤压易形成褶皱等地质构造;火山喷发可能会形成火山地貌等;BCD不对。故选A。
2.风力侵蚀地貌在干旱和半干旱荒漠地区分布广泛,故选D项。湿润半湿润地区往往形成流水地貌,平原地区的地貌要取决于其自然特征,不一定是风蚀蘑菇;ABC不对。故选D。
【点睛】风蚀蘑菇是由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往往分布在较干旱地区。由于近地面的风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砂石,侵蚀力强,故岩石下部首先被侵蚀,形成风蚀蘑菇。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对流层受地面的影响很大,其高度随纬度、季节而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为保证航行平稳,飞机常常选择在平流层航行,通常飞机航行高度最高的是( )
A.冬季的高纬度地区 B.夏季的高纬度地区
C.冬季的低纬度地区 D.夏季的低纬度地区
4.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高度保持不变,由南极飞往赤道,途中穿越的大气层是( )
A.始终在对流层 B.从平流层进入对流层
C.始终在平流层 D.从对流层进入平流层
【答案】3.D 4.B
【解析】3.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近地面大气受热越多,对流越旺盛,对流层所达高度越高。夏季低纬度地区近地面大气温度最高,对流最旺盛,对流层高度最高,飞机航行的高度最高。故选D。
4.对流层的高度在高纬度地区为8-9千米,在低纬度地区为17-18千米,所以万米高空在高纬度地区是平流层,在低纬度地区是对流层。故选B。
【点睛】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
1、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下层。它的高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异。就纬度而言,低纬度平均为17~18公里;中纬度平均为10~12公里;高纬度仅8~9公里。就季节而言,对流层上界的高度,夏季大于冬季。对流层的主要特征: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②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③天气的复杂多变(对流层集中了75%大气质量和90%的水汽,因此伴随强烈的对流运动,产生水相变化,形成云、雨、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
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向上55公里高度。平流层的主要特征: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②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③平流层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
3、高层大气主要特征:空气稀薄;有电离层,温度随高度先降低后增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回答下题。
5.图中AB两地是近地面两点,其说法正确的是( )
A.A处气温偏低,气流上升 B.B处气温偏低,气流上升
C.A处气温偏高,气流下沉 D.B处气温偏低,气流下沉
6.图中四点,气压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图中等压面上凸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5.D 6.D 7.B
【解析】5.读图可知,A处气体膨胀上升,是由于近地面受热;B处气体收缩下沉,是因为近地面受冷,则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读图可知,A处近地面①气流上升,近地面为低压,高空气流堆积为高压;B处近地面④气流下沉堆积,形成高压;高空③气流下沉,形成低压;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气压,故①②③④四点气压值的大小关系是④>①>②>③,则D正确,ABC错误。故选D。
7.等压面上凸,说明该点所在位置比同一高度的地点气压要高。结合第2题分析可知,①②③④四点气压值的大小关系是④>①>②>③,①④位于同一高度,②③位于同一高度,则等压面上凸的是②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近地面的低气压都要高于高空的高气压,原因是随着海拔升高,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所谓的高压、低压,是某一个地点与同高度的周围地区相比的,是水平方向上的对比;在垂直方向上,就是低处气压高,高处气压低。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能正确反映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 )
A.a→f→h→g B.e→f→h→d C.c→a→b→d D.d→a→b→c
9.水循环中的( )
A.a环节主要动力是季风 B.b环节主要集中在夏季
C.c环节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D.d环节为水汽的输送
【答案】8.D 9.C
【分析】8.读图可知,图中a表示水汽输送,b和g表示降水,c、h表示径流,d表示海上水汽蒸发,e、f表示陆地上的蒸发。海陆间水循环至少包括海上水汽蒸发(d)、水汽输送(a)、陆地上降水(b)、径流(c)等这几个环节,因此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a表示水汽输送,主要由海洋吹向陆地的气流完成,包括包括季风、西风、信风、东风等各种盛行风,其动力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A错误;b表示降水,不同区域降水的季节变化不一定相同,如果是地中海气候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如果是热带雨林地区则全年多雨,因此b环节不一定集中于夏季,B错误;c表示径流,地表径流导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能塑造各种地表形态,C正确;d环节由海面指向空中,应表示海水蒸发,D错误。故选C。
【点睛】水循环类型:根据发生领域不同,分为海洋循环、陆地循环和海陆间大循环。水循环的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人们发现有些年份的12月25日前后,秘鲁附近海域异常增温,温暖的海水“杀死”了大量鱼群,并引起相关环境变化,人们称此现象为厄尔尼诺现象。完成下面小题。
10.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 )
①使其所在区域的气温低于多年平均值②向秘鲁附近海域的大气输送大量热量③扰乱了常规洋流模式,使气候异常④使全球降水总量变化,降水异常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1.厄尔尼诺现象反映了海洋对大气的影响。反之,大气对海洋也有影响。下列关于大气对海洋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运动引起风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 B.大气降水与蒸发的强弱影响海水的盐度
C.大气温度的高低与海冰的分布范围无关 D.海洋上空的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使海面增温
【答案】10.B 11.B
【分析】10.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附近海域异常增温,向其附近海域大气输送了大量热量,使气温升高,①错误;②正确;并扰乱了常规洋流模式,使气候异常,③正确;大洋东岸降水增多,西岸减少,全球降水总量变化不大,④错误。②③正确,故选B。
11.大气降水丰富的地区,海水被稀释,海水盐度变低,而蒸发旺盛的地区,海水的盐度则会升高,B正确;潮汐是因天体的吸引力而形成的,洋流不一定都是大气运动的结果,A错误;大气温度的高低与海冰的分布范围有关,C错误;海洋上空的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使海面降温,D错误。故选B。
【点睛】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由于海水温度高,空气层结不稳定,对流发展,赤道太平洋东岸地区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而赤道太平洋西岸地区由于海水温度低,空气层结稳定,由湿润多雨变为干燥少雨。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表示意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 稻土、红壤)成分占比。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土壤 水分 空气 矿物质 有机质
甲 30% 20% 49% 1%
乙 25% 30% 37% 8%
丙 35% 15% 47% 3%
12.表中甲、乙、丙代表的土壤分别是( )A.黑土、水稻土、红壤 B.红壤、黑土、水稻土
C.水稻土、黑土、红壤 D.红壤、水稻土、黑土
13.下列关于这三种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土壤广泛分布于江南丘陵和黄土高原
B.乙土壤分布区的天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丙土壤是在人类长期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的
D.甲、乙、丙三种土壤共同的改良途径是增施熟石灰
【答案】12.B 13.C
【分析】12.由所学知识可知,三种土壤中红壤有机质含量最少,故甲为红壤,AC错误。黑土因有机质含量高而肥沃,土质较疏松,空气含量较大,故乙为黑土;与其他两种土壤相比较,丙中水分含量较大,故为水稻土,B正确,D错误。故选B。
13.由第1题分析及所学知识可知,甲为红壤,红壤土质较黏重、通气性能较差,土壤呈酸性,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黄土高原以黄土为主,A错误。以通过施用熟石灰的方法来改良红壤酸性土质;乙为黑土,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该地区的天然植被是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B错误。丙是南方的水稻土,水稻土是在人类长期耕作、培育下形成的,C正确。红壤以通过施用熟石灰的方法来改良其酸性土质,黑土和水稻土不需要施用熟石灰,D错误。故选C。
【点睛】红壤呈酸性,土质黏,有机质含量最少;黑土有机质含量高而肥沃,土质较疏松,空气含量较大;水稻土是在人类耕作、培育下形成的。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世界某自然带(阴影部分)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影响图中自然带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洋流分布 B.大气环流 C.土壤类型 D.地形地势
15.该自然带名称为(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热带雨林带 C.热带荒漠带 D.热带草原带
【答案】14.B 15.C
【分析】14.由图可知,该自然带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这些地区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该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因此,影响该自然带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5.由图可知,该自然带位于非洲的北部,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自然带与气候带是对应的关系,在一定的气候影响下,形成与之相对的自然带,自然带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形成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根据所学知识,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以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
(2)大气辐射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________方向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3)月球上,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晩温度可降低到-183℃。对比月球与地球的情况,月球上昼夜温差如此之大,关键在于月球的白天缺少大气的________和________环节,月球的夜晚缺少________环节。
(4)概括大气对地面的温作用。
【答案】(1)长波辐射
(2)地面辐射
(3)反射;吸收;大气逆辐射
(4)大气吸收绝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分析】本题属于基础试题,主要考查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环节,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
【详解】(1)任何物体都会向外辐射能量,大气温度较低,向外辐射能量波长较长,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
(2)大气逆辐射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
(3)由于月球没有大气,白天缺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直接到达月球表面,白天温度高;夜晚缺少大气逆辐射,月球表面热量损失很快,夜晚温度低。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拥有两个过程,一是大气吸收绝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二是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17.(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水循环的环节①____;②____;④____;⑤____。
(2)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____,黄河径流所属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
(3)上图中,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是____环节,人类最容易干预的环节是____(填序号)
(4)有关水循环说法正确的是____(选择填空)
A.促使陆地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B.影响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C.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水循环各个环节D.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
【答案】 蒸发 水汽输送 地下径流 下渗 陆上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 ② ③ BD
【分析】本题考查了水循环的类型、过程及意义,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读图分析,图中水循环的环节①为蒸发,②为水汽输送,③为地表径流,④为地下径流,⑤为下渗。
(2)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水循环的类型属于陆上内循环,通过蒸发和降水实现水体的循环更新;黄河属于外流河,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
(3)我国的夏季风东南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对应②环节;目前人类最容易干预、影响最深刻的环节是③地表径流。
(4)水资源虽然是可再生的资源,但是如果人类不合理的利用,也会出现枯竭,因此水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A错误;目前人类活动主要影响地表径流,有些水循环的环节如水汽输送,目前还难以影响,C错误;水循环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调节圈层之间的热量传输,影响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BD正确。故选BD。
【点睛】
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太平洋、大西洋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①、③的洋流名称分别:____,____。
(2)图1图2中④洋流名称是____,它对欧洲西部的影响是____。欧洲西部全年盛行____,其气候特征是____。
(3)图2中⑤是____洋流,它是全球最强大的暖流之一。
(4)①、②洋流交汇处分布着世界著名的____渔场,其形成渔场的主要原因是____
(5)如果太平洋①处海域发生漏油事故,你认为洋流会给这次海上漏油事故带来什么影响?____
【答案】(1) 日本暖流 千岛寒流
(2) 北大西洋暖流 增温增湿(或带来大量的水汽和热量) 偏西风 全年温和多雨
(3)墨西哥湾暖流
(4) 北海道 处在寒暖流交汇处,使海水发生垂直搅动,把海底沉积的有机质带到海面,为鱼类提供在丰富的饵料,从而使海区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
(5)加快漏油海域的净化速度,扩大漏油污染的海域范围
【分析】本题以太平洋和大西洋洋流分布图为背景材料,涉及洋流的名称、分布、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和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1)
根据海陆轮廓及洋流流经海域可知,图中①洋流位于北太平洋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日本暖流,③洋流位于南太平洋中低纬度大陆西岸,是秘鲁寒流。
(2)
读图,图中④洋流位于亚欧大陆西岸,名称是北大西洋暖流;它对欧洲西部沿海地区气候的影响是增温增湿。欧洲西部地处中纬度,全年盛行偏西风,气候类型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是全年温和多雨。
(3)
图中⑤洋流经北美洲墨西哥湾海域,是墨西哥湾暖流。
(4)
图中①②洋流分别是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寒暖流交汇的海域,由于海水密度的差异,密度大的冷水下沉,密度小的暖水上升,使海水发生垂直搅动,把海洋深处的营养盐类带到海面,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从而吸引大批鱼群到来,因而在此处形成著名的北海道渔场。
(5)
如果①处海域发生油轮漏油事故,被污染的海水部分会被洋流带走,从而加快净化速度,但同时扩大了污染范围。
19.(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A、B、C、D代表的含义: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写出图示循环的环节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示生物对母质改造作用表现为哪两个过程?
(4)B代表的物质有哪些功能?
(5)由图示可以看出,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1)岩石风化 腐殖质 吸收 淋失
(2)植物根系吸收岩石风化物中的矿物质 合成有机物质 微生物分解,转化成腐殖质 释放养分供植物生长
(3)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4)能释放土壤母质没有的氮素养分,促使土壤矿物质颗粒发生团聚,改善母质性状,形成土壤肥力。
(5)生物 生物促进了土壤肥力的形成。
【分析】本题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物物质循环过程,二是土壤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这两种过程都与生物密切相关,正是由于这两种与生物密切相关的过程作用,才使土壤具有肥力特性。
【详解】(1)土壤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岩石风化的产物是土壤形成的基础,成土母质能释放出少量矿物养分供植物吸收,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完成了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即生物循环过程。在生物循环过程中,其他元素逐渐淋失,有机质不断积累,养分元素不断富集,土壤肥力不断增加。图中A、B、C、D代表的含义:A是岩石风化,B是腐殖质,C是吸收,D是淋失。
(2)图示循环的环节过程:成土母质能释放出少量矿物养分供植物吸收,植物的光合作用完成了有机质的合成,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转化成腐殖质,在生物循环过程中,其他元素逐渐淋失,有机质不断积累,养分元素不断富集,土壤肥力不断增加,即生物循环过程。
(3)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
(4)代表的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完全腐烂经微生物分解了的动植物残体,具有适度的黏结性,能使黏土疏松,砂土黏结。含有多种养分,又有较强的吸收性,能提高土壤保肥、保水性能,也能缓冲土壤酸碱性变化,有利于微生物活动和植物生长。
(5)由图示可以看出,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生物,原因是生物促进了土壤肥力的形成。生物物质循环过程:即植物吸收养分,合成有机质,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并转化为腐殖质,重新供给植物生长的循环过程;土壤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即植物吸收矿物质释放的养分,经微生物分解返还土壤,使养分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其他元素则被淋失到土壤下层的过程。这两种过程都与生物密切相关,正是由于这两种与生物密切相关的过程作用,才使土壤具有肥力特性。
【点睛】土壤的形成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合理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反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
20.(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植被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植被叶片退化为____,是为了适应____环境。
(2)②植被主要分布在____地区。
(3)③、④两类植被叶片的显著区别是
植被类型 ③ ④
叶片特点 ____ ____
(4)我国茶树分布区往往多____(填图中代号)植被景观。
【答案】(1) 鳞片状、刺状或无叶 干旱
(2)温带半湿润、半干旱
(3) 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叶片多呈革质,质地较硬
(4)④
【分析】本题以植被景观图为材料,涉及植被的识别及分析植被与环境关系的能力。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
①为荒漠景观。荒漠地区降水稀少,蒸发量大,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适应干旱的环境,植被叶片多呈鳞片状、刺状或无叶。
(2)
②群落结构简单,几乎没有树木,仅有草本层,植物具有耐旱的特征,为温带草原景观。温带草原植被主要分布在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3)
银杏树属于落叶阔叶林,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云南樟属于常绿阔叶林,树冠浑圆,叶片多呈革质,质地较硬。
(4)
我国茶树主要分布在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当地景观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四幅图中,④云南樟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