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历史 时空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自主
合作
交流
共赢
水平1-2目标:能够描述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能够结合史实,多角度论述农业出现的重要意义;能够运用地图和史料,了解北非、中国、欧洲、美洲不同的食物生产;能够选择典型事例、组织史料,说明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水平3-4目标:能够运用唯物史观,阐释农业的出现与阶级、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能够搜集世界农业起源地多元论和一元论的主要论述,解释不同观点的主要成因,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1.远古的生产生活(食物采集阶段-旧石器时代)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生产工具:木、骨和石等打制工具。
(2)生活方式:采集、渔猎;迁徙群居;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3)食物来源: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
(4)社会关系:女性地位较高
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大部分食物。
生产工具:打制石器
《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
远古人类的围猎
观察下图并结合教材P2的内容,说出远古时的人们生产与生活状况。
在旧石器时代的几百万年中,男女之间的关系比此后任何时候都更为平等,其主要原因似乎在于当时的女性对于团体获得食物的贡献不说大于男性,至少也是同等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旧石器时代晚期狩猎虽然占主要地位,但因动物的活动受季节的影响很大,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因而采集和捕鱼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
——林耀华《原始社会史》
食物采集社会长达200万年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原因: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2.农耕与畜牧的出现:(食物生产阶段-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
地区 农业 畜牧业
东亚 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 长江中下游最早种植水稻 7000年前,河姆渡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
西亚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 小麦、大麦原产地 9000年前饲养绵羊和山羊
中美洲 玉米、甘薯。 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骆马
(2)概况:
绵羊和山羊
骆马
早期的食物生产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
多元中心;独立发展;具有多样性
原因: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发展水平的不同
农业产生后才开始了社会生产,从此人类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被动局面,由消极地适应自然转向积极的改造自然,由自然的奴隶走向自然的主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有了农业,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尚定周、王有文《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革——试论农业起源》
在距今大约1.1万最后一个冰期结束,气候渐趋变暖,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即人类由狩猎和采集时代过渡到定居农业时代。这一转折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历史上称为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
思考:什么是农业革命?
渔猎采集
农耕畜牧
迁徙
定居
女性地位高
男性地位高
人被动从属于自然
人主动改造自然
蒙昧时代
文明时代
比较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主要有哪些不同之处?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2.农耕与畜牧的出现:
采集时代有一天过一天,农业时代需要规划,因此“未来”的重要性被拉到历史新高。
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人类聚集在一起,逐渐构成小区和社群,这才是人类从合作中迈出了超越一般动物生活的一大步。 ——许倬云《万古江河》
总结:原始农业的基本特点:
①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为主。
②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
③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以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
①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
食物生产者。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②促进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迁徙--定居--逐渐形成聚落,手工业分离,精神生活。
③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等学科逐渐发展。
(3)原始农业出现的革命性意义
④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农耕
畜牧
生产力
剩余产品
部落首领把集体财物据为己有
私有制
剩余产品掠夺
阶级
战 争
奴
隶
国家
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贫富分化
(阅读教材P6页,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
私有制 生产力发展,部落首领把剩余产品据为己有
阶级 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
国家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男”:《说文》:"男,丈夫也……言男用力於田也。"
古埃及太阳历
夏小正
材料1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bang)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qiao)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 ——《淮南子·修务训》
材料2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 ——班固:《白虎通义·号》
两段材料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描述有何不同?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远古人类生活:材料1认为远古人类采集树木果实和昆虫为食物;材料2认为远古人类以禽兽的肉作为食物。
农业起源:材料1认为人类以果实和昆虫为食容易产生疾病和中毒,于是发明农业,播种五谷作为食物,材料2认为是因为人口增长,禽兽不足,于是发明农业。
看法:两则材料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推测,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远古人类靠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食物来源既有植物果实、昆虫,也有禽兽。农业的起源有多种因素,除材料中的因素外,人类对植物生长发育知识的掌握是重要因素。
与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产者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即时训练1 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起,非洲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与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灌溉农业发达,成为世界农业起源中心。这说明( )
A.农业起源中心的多元性
B.农业的起源具有一致性
C.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相同
D.原始农业历史悠久
答案: A
解析:材料说明农业起源有多个中心,结合所学可知,这些中心各具特色,即具有多元性,故A项正确。
P6学思之窗:恩格斯这段话描述的是什么?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
古巴比伦(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之间)、古埃及(公元前3200年—公元前500年之间)、古印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700年之间)、中国(公元前3300年开始)、古希腊(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这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说法。
依据地图指出五大文明产生的相同和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哪些?
相同:大河流域;大体位于北纬20—40度之间;
不同:海洋文明、大陆文明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目的:为了减少旱涝对农业的影响;
方式:修建水利工程,重视灌溉系统的开凿、疏浚和维护。
阅读课本P3, 概括古代人们发展灌溉农业的目的、方式及成就。
地区 食物生产 社会生活
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
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
东亚长江、黄河流域 (古中国文明)
欧洲爱琴海 (古希腊文明)
中美洲 (阿兹特克文明)
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①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②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古希腊有小麦、大麦、葡萄、橄榄;古罗马有谷物和葡萄、橄榄。
希腊城邦公民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古罗马长期实行土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小农却逐渐破产。
玉米、甘薯、马铃薯,驯化了骆马
土地除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公有土地和家庭份地。
①王室和神庙拥有很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②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①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②战国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应用,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以家庭为基本单位;③秦以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都江堰),秦汉到隋唐农业生产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
“南稻北粟”格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井田制: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精耕细作: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 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经验总结、水利技术的提高、高产农作物的种植等等。
在古罗马的王政时期,土地公有制十分盛行,甚至大部分国土都属于公有……在步入共和国时期前后,公有制土地虽依然存在,但所占比例已经大大缩减,取而代之的是土地私有制的主导……罗马帝国初期,在意大利,除谷物需要进口外,葡萄酒和橄榄油都有剩余,曾大量输往高卢等地。
浮动园地
形成三大谷类植物区(东亚东南亚稻米区;美洲玉米区;欧洲、中东、中亚及中国黄河流域的小麦区)
农业耕作技术的差异(精耕细作与休闲农耕制)
种植与畜牧的比重差异(主谷式农业与谷草式农业)
食物结构的差异(中国:素食结构;西方:肉奶为主)
土地经营方式的差异
拓展:小农经济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生产单位
生产领域
生产目的
(2)原因: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普及 ②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政府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
(1)概念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 ”
-------- 白居易《朱陈村》
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男耕女织;④自给自足;⑤具有分散性、稳定性、落后性、脆弱性、封闭性。
自给自足
封闭性、
性别分工
落后性
分散性、脆弱性
小农经济的特点及评价:
评价:(1)积极:①稳定性:注重精耕细作,比较稳定,自给自足,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②坚韧性: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得小农经济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复制再生;③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在封建社会前期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2)消极:①分散性: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②脆弱性:难以应付天灾、战乱及苛捐杂税;③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理和民族性格。④封闭性:自给自足,较少商品交流,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到了近代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稳定性
即时训练2 在古埃及,国家控制农业和手工业的大部分生产,巨大的国库和政府的粮仓里装满了征收来的实物税——谷物、牲畜、布匹和各种金属,用来支付国家的开销等。据说,所有人的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这体现出古埃及社会中( )
A.人民深受专制政府剥削
B.国家严格掌控经济生活
C.税收制度已经相当完善
D.社会等级秩序十分严明
答案: B
解析:材料“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实物税”等信息体现的是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掌控,B项正确;其他三项皆不能由材料得出,均排除。
即时训练3 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的133座墓中,有些墓中随葬品有五六十件,但有些墓中随葬品极少;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墓中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中随葬品有58件之多。这些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 )
A.生产力发展,产品有了剩余
B.氏族内部分化,出现富人和穷人
C.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国家已经产生,阶级压迫出现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个文化遗址中,不同的墓中随葬品有较大的差异,这从本质上说明了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项正确;
A、B两项都是现象,并非本质,排除;D项表述与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
1.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实现了第一次生产力飞跃。
2.古代世界农业起源具有多元性、独立发展的特征。
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为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国家应运而生。
4.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
5.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模式。
6.古代东西方的农业和畜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同,古代西方农牧并重,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这种不同导致了东西方在饮食文化上存在不同,古代西方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较高,而古代中国则以素食结构为主。
课堂小结
知识联网
史论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