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1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8 09:4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交流范围有限,交流物种较少
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凡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
——农史学家石声汉
结合教材课前导言,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
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和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
人口迁移
物种交流
疾病传播
商品世界性流动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水平1-2目标:能够运用地图,概述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能够组织、和运用史料,多角度解释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水平3-4目标:能够选择典型事例,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运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解释食物物种交流对日常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1.外传概况
同学们自主梳理:物种外传的时间、种类、传播区域。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2.表现
同学们自主梳理:物种传入欧洲和中国的情况,完成表格内容。
类型 物种 传入欧洲 传入中国
粮食作物 玉米
马铃薯
甘薯 蔬菜作物 番茄
辣椒
庭院种植→推广南欧 →传遍欧洲
16世纪中叶起 17世纪
供观赏 主粮和饲料 仅次于小麦
的粮食作物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传播途径: 明朝时传入(三路并进)
丘陵山地→平原地区
清朝前期,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玉米什么时候
传入中国?
材料一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形栽播。 ——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材料二 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壬午夏,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实已蕃滋,掘啖益美,念来自酋,因名“番薯”云。 ——《凤冈陈氏族谱》
【学思之窗】p9
依据上述材料,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陈益从越南引种番薯至广东东莞
明朝万历年间,甘薯通过海外贸易传入中国。
陈振龙从菲律宾引种番薯到福州长乐县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2.表现
同学们自主梳理:物种传入欧洲和中国的情况,完成表格内容。
类型 物种 传入欧洲 传入中国
粮食作物 玉米
马铃薯
甘薯 蔬菜作物 番茄
辣椒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观赏→食用栽培→农艺家改良品质
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明万历年间引入,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清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
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传播途径: 明朝时传入(三路并进)
丘陵山地→平原地区
清朝前期,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庭院种植→推广南欧 →传遍欧洲
16世纪中叶起 17世纪
供观赏 主粮和饲料 仅次于小麦
的粮食作物
阅读教材第10页,历史纵横:咖啡与咖啡馆,完成:
1.绘制咖啡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路线图。
2.从这一传播过程来看,你如何认识不同地区的物种交流?
非洲 阿拉伯 欧洲 美洲
物种交流既是经济交流,也是文化交流的载体。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类别 物种
粮食类
水果类
蔬菜类
经济类
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
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小麦、大麦、水稻
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黄瓜、甜瓜、豌豆
甘蔗等
2.禽类的推广
用途 物种 影响
用于役畜 牛、驴、骡 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用于食用 猪、羊、鸡 1.农作物的推广
材料五:随欧洲人一起到来的还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种植园实行单一经营,他们进口各类必需品)。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物种的交流给美洲带来的影响。
欧亚大陆新物种的传入,推动了美洲的开发,也加速了殖民者对美洲的掠夺,美洲迅速成为殖民地;同时,新的疾病被殖民者带到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为发展种植园经济,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改变了美洲的人种结构。总之,欧亚大陆新物种的传入,客观上促进了美洲的发展,密切了美洲与世界的联系,也给美洲带来严重灾难。
思考: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有什么特点?
提示:内容、 范围、 时间、 交流、结果方面
欧洲发挥主导作用
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 范围具有全球性; 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
内容具有丰富性; 结果具有双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没有玉米,就必须休耕:休耕,众人就饥饿不足。任何乡间居民若有此作物可以仰赖,可以为小麦季做准备,同时还可以让他们的牲口肥壮,就等于拥有一大宝物。
——《哥伦布大交换》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非洲:玉米使干旱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中国:玉米丰富了粮食种类,扩大了种植面积。
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增长。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欧洲人已经如此彻底的接纳美洲食物,实在很难想象哥伦布时代之前他们的饮食是何等模样,你能想象没有辣椒的地中海菜,少了有辣椒粉调味的菜吗?谁能想象一位无番茄可用的意大利厨子?
——《哥伦布大交换》
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种类。
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食物物种交流怎样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在北美地区,水稻仅有3%供本地消费,其余全都用于出口。玉米、番薯的上市贸易,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起到了平抑粮价的作用。
北美和俄国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场;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 …
——1865年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
北美:水稻主要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中国:玉米等外来高产农作物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3.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何炳棣、陈树平
美洲
4.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史料阅读】p12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
——袁景晖《建始县志》
马牛羊繁殖数量远超土地承载能力;
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破坏。
引进推广耐旱高产的玉米、甘薯,使以前不适应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但过度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
中国明清
双重
影响
据材料指出袁景晖喜悦中的“隐忧”?
多角度分析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角度1:对世界、对各大洲、对中国;
角度2:积极、消极;
角度3:新航路开辟前、新航路开辟后;
角度4:经济、文化、社会生活;
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
美洲物种的外传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蔬菜作物(番茄、辣椒)
农作物(粮食、水果、蔬菜等)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禽畜(鸡、牛、驴、马、猪、羊)
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推动当地经济贸易的发展
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特点
积极
消极
新航路开辟后的
食物物种交流
哥伦布
大交换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小结
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间人种红薯”:江西大廣县知县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并“告以种法”。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A.富民思想的践行 B.新农作物的传播
C.饮食结构的改变 D.人地矛盾的加剧
B
真题演练(2021·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