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1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8 09:4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课标要求:1.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列国纷争与变法运动
这是一个 的时代?
前1046年
西周
东周
前771年
前770年
前256年
前221年
春秋
战国
前476年
前475年
Q1:三幅图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趋势?
诸侯数量不断减少,统一趋势日益明显
一、沧桑巨变:1政治大变革
礼崩乐坏,列国纷争
Q2:对比两幅地图,你还能获取哪些信息?
1、主要诸侯国有哪些变化?
2、长城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一、沧桑巨变:2民族大融合
同源共祖,华夏认同
Q2:对比两幅地图,你还能获取哪些信息?
“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春秋左传正义》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晚世益甚,万乘( sheng)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刘向《战国策书录》
后续:祝聃请从之。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
夜,郑伯使祭足劳王,且问左右。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二、应时之变:1百家争鸣
Q3:春秋后期的孔子和老子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孔子 政治主张 教育、文化贡献
仁→“为政以德”(德治)
礼→恢复周礼,有所改良。
“有教无类”,推动私学发展。
整理《诗》《书》《礼》《易》《春秋》(五经)
老子 政治主张 哲学思想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二、应时之变:1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
学派 代表人物 政治主张
儒家
道教
阴阳家
墨家
法家
孟子→
荀子→
庄子
邹衍
墨子
韩非
人性善,仁政
人性恶,隆礼重法
逍遥自由
“相生相胜”理论
节俭、兼爱、非攻、尚贤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
邹衍将五行相胜的理论引入历史领域,使之与政治结合,而提出五德终始之说。
Q4:哪家的主张更符合战国时期的时代需求,为什么?
乐毅改革
邹忌改革
吴起变法
商鞅变法
胡服骑射改革
李悝变法
申不害变法
潮 流
二、应时之变:2变法运动
战国时期,社会充满了新与旧的矛盾。……出于社会转型和兼并战争的需要,变法成为潮流。各国变法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富国、强兵与君主集权。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土地私有、推行县制和什伍连坐等措施集列国变法之长,使秦国国富兵强,为建立大一统国家奠定了基础。
——《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
学习要点3“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前356年和前350年两次变法
商鞅变法,富国强兵
商鞅变法 主要内容 作用
政治
经济
社会 生活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除井田,授田于民
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
什伍连坐,互相纠察
奖励军功,限制贵族
推行县制,君主任免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农民积极性
农业发展
增加赋税
加强控制
富国
强兵
君主集权
“什伍”是古代户籍与军队的编制。户籍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军队以五人为伍,二伍为什。商鞅在秦国变法,始创什伍连坐之法,什伍之中,一家有罪,其余各家均应告发,否则将连同惩罚。
三、探因溯源:经济发展,社会转型
战国时期,社会充满了新与旧的矛盾。随着铁犁牛耕技术的兴起,工商业的进步和货币的广泛流通,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出于社会转型和兼并战争的需要,变法成为潮流。各国变法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富国、强兵与君主集权。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土地私有、推行县制和什伍连坐等措施集列国变法之长,使秦国国富兵强,为建立大一统国家奠定了基础。
——《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
学习要点3“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随着铁犁牛耕技术的兴起,工商业的进步和货币的广泛流通,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
Q:战国时期变法为何成为潮流?
奴隶主贵族衰落
地主阶级兴起
井田制崩溃
土地私有化
1.铁犁牛耕;2.水利工程;3.土地制度;4.工商业发展
私田开拓
公田不治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
三、探因溯源:经济发展,社会转型
生产力,生产关系
课标要求:1.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列国纷争与变法运动
这是一个 的时代!
思考:
1、“百家争鸣”的意义是什么?(P13)
2、“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背景?(P12)
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渐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 逐渐确立。
政治状况: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阶级关系: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活跃并受重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