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3. 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你积累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配乐背诵古诗
快速读三首诗词,想一想这三首诗词有什么不同之处。
比较异同
《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因为整首诗的每一行字数相同。《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因为每一行的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所以又称为“长短句”。
解诗题
宿:住宿、留宿的意思;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于浙江省)的一段。
题目的意思是留宿在建德江。
学习《宿建德江》
了解作者
学习《宿建德江》
孟浩然(689-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是唐代的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学习《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初读古诗
读出节奏
学习《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学习《宿建德江》
理解诗意
理解古诗的方法: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等
学习《宿建德江》
关键词的意思
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学习《宿建德江》
诗的大意
诗人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游子心头。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学习《宿建德江》
想画面 悟诗情
师范读古诗,请同学们闭着眼睛倾听,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习《宿建德江》
想画面 悟诗情
这样画面又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孤单、冷清、凄凉
学习《宿建德江》
想画面 悟诗情
这首诗中有一个字眼也充分地体现了这种孤独寂寞和凄凉,你能找到吗?
学习《宿建德江》
愁
学习《宿建德江》
愁
思乡之愁
日暮客愁新
诗人在异地他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学习《宿建德江》
愁
江清月近人
江水清澈,水中的月亮似乎更接近人了!圆圆的月亮,让诗人更加想念家乡的亲人。
学习《宿建德江》
想画面 悟诗情
诗人孤身一人坐在小船里,他的心已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学习《宿建德江》
那是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
那是一个清风徐徐的秋日……
想象说话
学习《宿建德江》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诗人因求仕失败而漫游于吴越之时。此前,孟浩然一直在鹿门一带隐居,希望走以隐求仕的道路,但未成功。730年,诗人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越的生活。面对迷蒙的江中小洲,诗人又难免产生理想幻灭之痛、前途暗淡之忧。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朗读古诗
学习《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学习《宿建德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拓展古诗
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我会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初读古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解诗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边。书:书写。
请你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理解古诗
黑云翻墨:形容乌云很黑,来势凶猛。
忽吹散:忽然就吹散了,时间很短暂。
水如天:形容雨过天晴,湖水像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古诗大意
乌云翻滚像泼翻的墨汁,尚未遮住青山,白色的雨点好似蹦跳的珍珠,已经打入游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想象画面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读到这两句诗,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
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想象画面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读到这两句诗,你看到了怎样的情境?
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感悟诗情
这首诗通过描写望湖楼下“白雨跳珠”、“水如天”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夏日之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课堂小结
1.细致描写眼中景,写出景物特点。
2.借景抒情。《宿建德江》抒发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抒发的是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
课堂练习
1.背诵两首古诗。
2.选择《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中的一首展开想象,改写成一篇短文。
第二课时
课前导读
什么是词?
词是诗的别体,最初是配乐唱的,有长短句之分,所以词也叫长短句。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理解词题
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的题目。
这首词写了作者夜晚在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
从词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疏通字词
听范读
疏通字词
自读课文
自读要求: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标出来。
疏通字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理解词意
重点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 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理解词意
同桌交流:将整首词的大意说给你的同桌听,互相补充。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天空乌云密布,星星闪烁,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再读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想像画面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诗人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什么?
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闻到的:稻花香
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
想像画面
读完上阕,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
想像画面
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青蛙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谈一谈。
想像画面
品读下阕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想像画面
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
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
体会情感
写作背景: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是其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体会情感
此时的辛弃疾心情是怎样的,这首词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喜悦 惬意 热爱大自然
体会情感
从“路转溪桥忽见”,你感受到什么?你生活中有过这类情况吗?说一说。由此你想到了哪句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体会情感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诵读古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拓展延伸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鹧鸪天·春入平原荠菜花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作业布置
1.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和词人的愉快感受深深触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将这首词改变成一篇短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