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学案和课后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学案和课后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0-08 21:0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学习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中的韵味,欣赏文中优美的意境。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
二、课前自学
资料助读:苏轼才华横溢,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
政治上屡遭贬谪。《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苏轼经历人生
中最大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后所写的。元
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
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
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1、 走进作者: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 ,字 ,号 ,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2、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请同学们将节奏标注到书上)
如: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月色入户( ) (2)欣然起行 ( )
(3)遂至承天寺( )寻( )张怀民 (4)相与步与中庭( )
(5)水中藻荇交横( )(6)盖竹柏影也 ( )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
四、翻译课文:(提示:时间、地点、人名不用翻译直接写便可)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再读课文,从原文中找出“记”的要素并概括主要内容。
时间 ,地点 ,
人物 ,起因 。
主要内容: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写出文中描写月景的语句。请同学们先翻译然后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此时的画面。
原文:
翻译:

描绘画面:




《记承天寺夜游》每课一练
班级: 姓名: 成绩: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月色入户(??? )???   2.欣然起行(????????????? )
?3.念无与乐者(???? )(?????? )?? ? 4.相与步于中庭(?? )(??? ? )
?5.水中藻荇交横(?????????? )????? 6.庭下如积水空明(?????????? )
7.盖竹柏影也(?????????? )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 )
二、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 (2)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四、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扩写这个句子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 答:默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扩写: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五、“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八、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12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2分)
往来翕忽(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 ) 怀民亦未寝( )
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念无与为乐者:
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2分)
甲文是
乙文是
5、仿照示例,赏析乙文中的句子。 (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不同。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水,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参考答案
一、1.门 2.高高兴兴的样子 3.想;游乐 4.走;庭院 5.交错 6.清澈透明 7.表示推测
8.只是;罢了
二、(1) 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2)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四、 月光? 竹柏影? 比喻
五、 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B
七、A
比较阅读的答案
7.(2分)xī ; suì
8.(2分) 大约 ; 睡觉、眠、卧
9. (4分)
①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犬牙)那样相互交错(参差不齐)
② 想到(考虑) 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10.(2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答“心乐之”也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2分)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句中没有写“月 ”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只要扣住“比喻的手法”和“月光的皎洁”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