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课件(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课件(1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8 09:5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温室种植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农业生产方式,温室能够做到在寒冷的冬季透光保温,在炎热的夏季遮阳降温。与露地种植相比,温室种植在质量、时间、收益等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可以在不同季节为人们提供更多种类的蔬果。
温室种植是设施农业突破性进展的表现。你知道什么是设施农业吗?
设施农业,是借助人工设施,创造适合动植物生长的环境,使动植物全天候生长的农业生产方式。典型设施有环境安全型温室、禽畜舍、菇房等。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水平1-2目标:能够依据时序,运用相关材料,说明现代农业在机械化、集约化和产业化三个方面的技术进步与发展成效,探讨现代农业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
水平3-4:能够选择典型案例,运用大数掘和相关材料,解释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说明中国政府在这两个问题上的积极作为和重大贡献,增强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①原因:
现代农业的巨大进步使全世界大多数地区的粮食增长超过人口增长。世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农业机械、农业化学和遗传育种三大科技领域。农业机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和耕作能力;农业化学提高了作物产量,减轻了病虫草害的损失,保证了农业的稳产高产;遗传育种通过对生物遗传性状的改造,培育出大批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的良种,提高了农业产量。
——刘宇杰《告别饥荒—饥荒成因与历史应对考察》
②过程:
阅读教材,梳理出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及其表现。
农业集约化:是在一定的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农产品的总量。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第101页
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实现种养加、供产销、农工商一体化的经济运营方式。
现代农业的突出特征: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
20世纪下半叶以来
20世纪中叶: 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①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
②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农作物的单位
面积产量及禽畜的生产量大幅度增长,保证了农牧产品的供应。
③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1.农业生产现代化
播种机
联合收割机
铧式犁
③表现:
前提
农业机械现代化
机器人
特点
影响
美国——大型为主 ; 法国——中型为主; 日本——小型为主;
中国——大、中、小型相结合
汽油、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创造了条件。
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不同。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推动农作物播种、收割与加工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1.农业生产现代化
成就 美国 1930年,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
墨西哥 1941年培育出小麦新品种
菲律宾 20世纪60年代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
中国 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创世界纪录
意义 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杂交育种技术新的突破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2019年9月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③表现:
2.畜牧业的现代化
①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
②生产规模大型化
现代化养牛场
3.渔业的现代化
①捕捞渔具日趋现代化
②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发展
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现代化渔场
现代化养鸡场
远洋渔船
结合材料探究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
(1)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作物产量,保障食品供应。
(2)饮食方式与饮食观念的更新变化
(3)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了贡献。
人类在渔猎、采集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进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50人;进入连续种植的农业文明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1000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000人。 ——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进入现代社会后,西方人不再强调饮食活动中人与神的宗教关系,中国人也不再强调饮食活动中人与人的宗法关系。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有必要改变自己的饮食方式以适应新生活的需要。
——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
【问题探究】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主要区别
【对比分析】
项目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农具动力 手工和畜力工具;人力、 畜力和自然力等 机械化工具为主;石油和电力等
生产技术 直接经验 现代科技
生产目的 自给自足 商品化
使用肥料 天然有机肥料 化学肥料、大量使用农药
作物品种 农家原有品种 人工培育品种
生产单元 个体小农为主,生产单元也是消费单元。 家庭农场为主,集约经营为主,依赖大量外部投入,需要一个强大的科技和工业体系支撑
物质循环 内循环,农产品 初加工 外循环,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延长,贸工农一体化生产
地窖贮藏的基本原理:因为土壤的导热性弱,温度变化比大气小;湿度变化稳定,利于防止果实的蔫缩。此外地窖一般要用覆盖物覆盖,所以内积累二氧化碳、降低氧气的作用,所以可以长时间保持不变质!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1.粮食储备技术
原始社会:陶器、地窖
逐渐改进:防鼠、防盗、防潮、防火、保鲜
出现大型粮仓(如含嘉仓)
现代社会:粮仓容量不断扩大,
低温、低氧储藏技术广泛应用,
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席子夹糠”法,可以达到低温储粮的效果。这样的粮窖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在唐代,这样的地下窖仓里稻米的“保质期”为5年,谷子的“保质期”更是长达9年
传统储备主要靠经验积累
现代储备主要靠科技发展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礼记·王制》
2.食品保存技术
古代社会:风干、腌制、天然冰
现代社会:冷冻食品工业发展突飞猛进
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
p15【思考点】冷链物流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①能够为人们提供更新鲜、营养保存更好的生鲜农产品,
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
②可实现农产品跨区域、跨季节均衡销售,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食品种类。
③可减少农产品损失,有利于防止食品变质,保障食品安全。
④能够提升生活品质,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1.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目标:(198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
“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人口增长,城市化速度加快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工业化引起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加速。
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增加粮食产量(开源):
1996年,中国发布《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制定了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要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厉行节约(节流)
让“舌尖上的节约”成为习惯——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
国际社会
中国政府
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国际合作。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成就: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2.食品安全问题
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环境污染;
②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
③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频发;
为什么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食品安全问题?
立法规范: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
(200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8年修订)
严格监管:中国政府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
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世界:各国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中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要坚持数量,在保障数量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注重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让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放心。
——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12月10日至13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小结
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上,饭碗里装满“中国粮”。
----《粮食科技与经济》(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