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件(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件(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8 09:5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第5课
课程标准:
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水平1-2学习目标:能够运用相关材料,说明工厂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工业生产迅速发展所起的作用;能够组织相关材料,多角度、辩证地解释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能够选择典型案例,说明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水平3-4学习目标:能够结合世界史和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选择和组织相关材料,综合阐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进程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主要领域 主 要 发 明 时间 国家 发明者 发明
棉纺织业 1765 英国 哈格里夫斯(纺纱工、木工) 珍妮纺纱机
1769 阿克莱特(理发师出身) 水力纺纱机
1779 克隆普顿(工人) 骡机(纺纱)
1785 卡特莱特(工程师、牧师) 水力织布机
动力 1785 瓦特(机械师) 改良蒸汽机
交通运输 1807 美国 富尔顿(工程师) 汽船
1814 英国 史蒂芬孙(矿工出身) 蒸汽机车
& 开启了蒸汽时代、纺织时代
根据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成就思考其特点?
& 许多技术发明都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 局限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程缓慢
& 重点发展轻工业
生产方式的变化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生产力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简单协作
手工业工场
瓦特改良蒸汽机
在近代早期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兴起时,大多数制造业采用分包制……这种手工业是基于家庭的,一般不超过10个人……多数新发明的机器对于家庭生产来说都太大、太昂贵了,而工厂里有企业家和工程师为大规模生产建造复杂的机器,因此集中生产成为必然。生产的集中使规模空前的工人在一起从事专业化的工作。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原因:①生产专业化:分散的手工工场——集中的手工工场。②技术革命: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
1866年,他(斌椿)在《乘槎笔记》中写道: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织布大行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三千人。棉花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棉花弹过六七遍,则白如雪,柔于绵矣;又以轮纺,而精如丝,细于发矣。染处各色俱备,入浸少时,即鲜明成色织机万张,刻不停梭,亦神速哉!
——《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工厂制度有哪些特点。
第二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2.特点:①生产资料集中使用。②雇佣工人集中劳动。③生产规模不断扩大。④分工细致协作高效。⑤使用机器流水生产。⑥生产社会化程度高。⑦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工厂制度的历史作用。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致力于降低汽车的成本,实行流水线作业,使得原来需要花费12小时38分钟组装汽车底盘的时间缩短至1小时3分钟……流水线的使用引发了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 ——《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
3.作用:
①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
②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③导致人的异化。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1936年
知识拓展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李鸿章:《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同治十一年 1872年)
4.扩展——工厂制度引进中国。
(1)表现:
①官方:洋务企业(19C中后期)。
②民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张謇、范旭东)。
(2)影响:
①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推动中国近代化。
②有利于抵制列强侵略。
③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④推动近代思想传播和政治变革。
1890年张之洞主持创办汉阳铁厂
1917年由范旭东创建天津永利碱厂
总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
经济上: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政治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促进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寻求民主、共和、独立之路。
思想文化:西方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如促进中国近代教育发展。
历史解释:手工工场、工厂与垄断组织
比较 类别 工场制度 工厂制度 垄断组织
区别 时期 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 工业革命时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生产手段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 以机器大生产为基础 主要依靠科技提高生产率
规模 相对于城市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规模较大 相对于工场手工业,规模较大,工人集中 垄断组织是通过大企业兼并中小企业或强强联合形成的,规模空前强大
影响 成为城市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 促进了机器的普及和推广,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联系 ①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的重要表现。②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组织形式,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③工场手工业为工厂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经验,垄断组织是在工厂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知识拓展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积极影响:
工业革命前,由于商业、国际贸易、原生型工业的繁荣,首先促使了以伦敦为首的大都市急剧扩张,这一时期英国增加的人口有近一半涌入了伦敦。城市人口规模上去了,食物需求与其他消费需求更加旺盛,收入水平也随之提高,高收入的诱惑会像抽水机一样吸纳农村人口。
——罗伯特·艾伦《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
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城市化: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17-19世纪英国农村和城市人口比例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积极影响:
19世纪20年代中,总共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除很大一部分人通入亚洲俄国地区和一小部分慢慢流入南非外,迁移的目标是完全对着美洲和大洋洲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
①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②促进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③增加社会流动性,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积极影响:
3.乡村面貌的变化:
①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机械日益普及,建立了大农场。②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田园》
19世纪的英国乡村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积极影响:
4.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伦敦伊莉莎白塔;俗称“大本钟”
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相反,钟表、机器和车间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产业工人一般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工厂的汽笛声从早响到晚,在一整天里,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机器单调的运转。与此同时,他们还要面对时时刻刻的严格监督,打个盹或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积极影响: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文化素养逐渐提升:
表现:①19世纪,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与财政推行初等教育;
②20世纪初,中国“癸卯学制” 。
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与监督权;
将全国划分为数千个学区,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
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的初等教育;
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立公立学校,每周学费不得超过9便士,民办学校学费数额不受限制;
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
……
——1870年英国《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思考:工人们为什么要砸机器?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
这是绝望之冬;
我们的前途拥有一切,
我们的前途一无所有;
我们正走向天堂,
我们也正直下地狱。
——狄更斯《双城记》
卢德工人运动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二)消极影响:
1.表现:
①工人劳动时间过长;
②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
③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约翰·利奇《霍乱滋生之地》
2.斗争结果:
①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③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
罗伯特《断掌工业》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前面有各种事物,人们前面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双城记》对工业革命时期的描述
城市化: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乡村面貌改变:工业革命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重视时间观念: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
文化教育发展: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消极影响: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资本家压榨工人,阶级矛盾激化
课堂小结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机器大生产(生产力)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工厂制度(生产关系)
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促进乡村的改变
城市化发展,改变生活空间
交通运输业进步,便利出行
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初等教育推广,文化素质提升
给民众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B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的直接目的是( )
A. 缓和社会矛盾 B. 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 促进社会发展 D. 推动城市化发展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