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散步 优选课时练(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散步 优选课时练(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8 09:02:1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 散步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嫩芽(lèn) 调皮(tiáo) 散步(sàn) 煞笔(shā)
B.霎时(shà) 依偎(wěi) 店铺(pù) 埋藏(cáng)
C.蹲下(dūn) 背起(bèi) 步履(lǚ) 咕咕(gū)
D.粼粼(lín) 拆散(chāi) 蹒跚(pán) 分歧(qí)
【答案】D
【解析】A.嫩nèn;
B.偎wēi;
C.背bēi;
故选D。
2.下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信服  挺住  铺着  水泡
B.分岐  取决  强壮  拆散
C.委屈  桑树  蹲下  鱼搪
D.幼小  毕竞  嫩芽  温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岐—歧;C.搪—塘;D.竞—竟。
3.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这次的考试成绩令老师喜出望外。
B.他翻来覆去地想,仍想不起来把钥匙放哪儿了。
C.哥哥那种对什么都满不在乎的生活态度彻底惹恼了爸爸。
D.这次活动使大家各得其所,所以有一小部分人不是很满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判断成语使用是否恰当,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D中“各得其所” 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与后半句的有一小部分不是很满意不符合,故选D。
考点: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
B.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C.“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D.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答案】D
【解析】D.有误。两个顿号都应该为逗号。故选D。
5.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②摄影师一再告诉我,要尽量放自然些。
B.①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②这篇文章从头到尾他都仔细看过。
C.①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②她对这里的生活还不习惯。
D.①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②我始终不明白他这话是什么意思。
【答案】C
【解析】A.①副词,表示理所当然;②形容词,不呆板;
B.①形容词,小心:②形容词,认真、细心;
C.动词,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
D.①名词,情趣趣味;②名词,语言文字的意义;
故选C。
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
②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
③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④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⑤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A.②④①③⑤ B.②①⑤④③
C.④②①⑤③ D.③②⑤①④
【答案】A
【解析】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注意②总提描写的地点。④写新绿。①写嫩芽。③写水;这样由静到动。⑤收束语段,得出结论。因此选A。
7.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散步》的作者是莫怀戚,体裁是散文,运用了“小中见大”的表现手法。
B.《散步》一文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为“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C.课文记叙的同时穿插议论,以议论为主,揭示中心。
D.课文通过散步这一件小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主题、写作手法以及文学常识的把握,考查的内容比较全面。C项对课文的分析不够准确,课文在记叙的同时穿插议论,是以记叙为主的。“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二、填空题
8.文学常识对对碰。
(1)本文的的作者是__________,本文是他的一篇________,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
(2)线索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线索可以是核心人物,可以是_______,可以是时间,可以是_______,也可以是____________。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莫怀戚 散文 形散神聚 核心事 地点 作者的情感变化 散步这件事
【解析】

三、基础知识综合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lǐng xiù( )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 )一家人,分成两路,gè dé qí suǒ( ),终不愿意。我决定wěi qū( )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 ,我伴同母亲的 。我说:“走大路。”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给加点的多音字注音,并用另一读音组词:
(3)把“时日已短”“时日还长”分别填在选文中的横线上。
【答案】(1)领袖 各得其所 委屈
(2)sàn 零散
(3)时日还长 时日已短
【解析】

四、语言表达
10.仿照下面已有句子的句式,再仿写一个句子。
如果你是一粒种子,亲情就是土壤,为你提供生长必要的养分;如果你是一株小草,亲情就是大树,为你张开挡风遮雨的长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如果你是汪洋中的一艘船 亲情就是灯塔 为你指引返航的方向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的能力。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四是写作手法或修辞方法相同。要先分析例句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1.主题是亲情;2. 由三个分句组成,前两个分句是假设关系; 3. 前两句是比喻句,后一句是拟人句;4.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的赞美。最后按示例的结构形式“如果你是xx,亲情就是xx,为你xx”仿写即可。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鲜明,生动。
五、综合性学习
11.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关心、爱护、孝敬老人,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应有的美德。2020年重阳节到来之际,班级开展“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活动,请你参与。
(1)为使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请你仿照示例为本次活动再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示例:举办孝亲敬老座谈会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班级准备依据下面的漫画创作一幕情景剧,请你完成后面的对话。
奶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皮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位同学为“孝亲敬老专题板报”摘录了一段文字,请你结合语境仿照画线句补全句子,使之构成语言连贯的排比句。
百善孝为先。孝心、孝道、孝敬、孝顺……一个“孝”字,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亲敬长,就是多一些努力,全力实现长辈的期待;就是多一些感恩,真诚回馈长辈的恩泽;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小宇的妈妈和奶奶因生活观念、生活习惯的差异时常闹别扭,二人都将意见藏在心里,于是积怨越来越深。小宇冥思苦想,让妈妈和奶奶观看了2020年央视春晚上贾玲、张小斐参演的小品《婆婆妈妈》之后,还想让二人坐下来谈谈心,从而缓和婆媳关系。
假如你是小宇,你会对妈妈和奶奶说:“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举办孝亲敬老演讲大赛 举办孝亲敬老故事会 (示例)奶奶:儿啊,娘气力跟不上,让我坐坐吧。 小皮球:爸爸,快让奶奶坐。你这样对奶奶,是在教我怎样对待父母吗 (示例1)就是多一些理解 耐心倾听长辈的唠叨 (示例2)就是多一些尊重 虚心接受长辈的意见 (示例)妈妈、奶奶,一家人嘛,意见不一致不怕,只要心在一起,把话说开我们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话是开山虎’,大家开诚布公、平心静气地谈一谈,好吗?
【解析】(1)活动形式要紧扣主题,具有可操作性。活动主题形式有很多,可以开孝亲敬老主题班会,举办孝亲敬老主题演讲、知识竞赛,办孝亲敬老主题板报等等。
(2)要根据情境来组织人物的语言。在漫画中爸爸注意关心小狗,却忽路了自己的老母亲,而孩子天性淳朴、童真,是看不过去的,所以他会把自己的疑问直接提出来,令爸爸警醒,且引人思考。注意:小皮球的话一定要有称呼。因为奶奶病了,站立都非常困难,所以奶奶可以说:“我站不了,你能扶我一下吗 ”或“让我坐一下吧”,以表达自己的不便。
(3)仿照画线句的句式、语气,陈述“孝亲敬老”的表现,与前面的两个句子构成排比即可。如:就是多一些关心,细心照顾长辈的身体。
(4)注意劝说要有称呼,语气委婉,且有理有据。如:妈妈、奶奶,我们是一家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当我们有分歧时,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有问题大家一起解决,不要闷在心里。让我们静心静气地谈一谈,把心里的苦闷说出来吧?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散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和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A这一切使人都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B。“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选自《散步》
12.从起因中体验亲情。
选文第③自然段表示了作者对春天迟迟不到的抱怨,说说“我”为什么会抱怨春天?
13.从选择中体验亲情。
从母亲和我选择道路的改变可以看出母亲和我分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细节中体验亲情。
第⑤自然段儿子“突然叫起来”的原因是什么?从儿子“突然叫起来”和“我们都笑了”这两个细节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15.从环境描写中体验亲情。
选段中画线句子都属于环境描写,其中用环境描写烘托亲情的句子是_______(选填A、B);另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从( )中感知亲情。
①联系文章内容和本题第②问的问题,上面题干的括号中应填入的词语是___________。(限两字)
②如何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句中加点词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我对春天来得太迟的抱怨,实际上是对母亲健康的担忧;也为春天终于到来后作者带着母亲全家在春天散步埋下伏笔。
13. 母亲是一个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母亲; “我”是一个孝顺母亲、有责任感的儿子。
14.儿子“突然叫起来”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孩子的话充满了生活的童趣,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明、可爱。说明了这是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
15. B 表现了春天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烘托了作者一家散步时快乐的心情
16. 责任 人到中年,责任重大;“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整个世界”在句中属于大词小用,突出了中年一代的责任重大
【解析】
12.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语句的理解。第三段中作者抱怨“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联系下文“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可以看出作者希望春天来临是源于对母亲的担忧,希望母亲能健康。同时春天来临后,全家才可以出去散散步,所以此处又为下文做铺垫。
13.
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理解。面对走大路和走小路的选择,“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一句中“摸摸孙儿的小脑瓜”表现了母亲对孙子的疼爱,理解儿子此时的心情,于是做出了“走小路”的决定,体现了她的善解人意。从“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一句中可以看出“我”对母亲的孝顺,同时从各方考虑之后,决定“走大路”,体现了“我”的责任意识。
14.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在散步的过程中儿子“突然叫起来”,因为他觉得自己突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表现了儿子的天真、机灵、可爱。结合儿子的发现和后文中“我们都笑了”等句子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温馨、和谐、尊老爱幼的家庭。
15.
此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通常的答题模式是:运用了环境描写+写出的内容+烘托的人物的心情。文章的两处环境描写,其中B处“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的描写是在做出“走小路”的决定后,这一决定过程中表现了那种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所以此处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和谐的氛围,表现了浓浓的亲情。所以第一空应该选B。A处的环境描写写了初春的田野生机勃勃的景象,突出表现的是一种生机和活力,烘托出全家出去散步的喜悦之情。
16.
此题考查的对文章的深入感悟。
①根据要求中的联系内容和“本题第②问的问题”,我们可以先理解第②问中的画面,此时“我”背上背的上一代,妻子是背的下一代,我们作为中年人,背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所以,这里应该是在“从责任中感知亲情”。
②“整个世界”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此时“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这就说明了在我们心中老母和儿子如同世界般重要,确实中年人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表现了我们作为中年人,作为家中顶梁柱的重要性,担负着沉甸甸的责任。
七、作文
17.请参照课文,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写一则人物描写片段。要求:突出人物特点;不超过200字。
【答案】示例:祖母病危,父亲领着母亲和我们兄妹匆匆地回到乡下老家。已经80岁高龄的祖母,被冠心病折磨得清瘦、憔悴。父亲见状,慌忙奔到祖母炕前。只见祖母艰难地伸出手,用她满是青筋和老年斑的双手反复摩挲着父亲的袖口,喉咙里咕哝几声,费了很大力气,才说了一句“穿……厚……点……儿……”。说完,她好像完成了一项重大的任务,安然地合上了双眼。“穿厚点儿”,这是一个80岁的老人临终前对儿子说出的最后几个字。
【解析】写作之前一定要读懂题干要求。抓住三个方面:方法是以小见大,内容是人物描写,描写时要突出人物特点。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以小见大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刻画人物时,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段,描绘出人物与众不同的地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 散步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嫩芽(lèn) 调皮(tiáo) 散步(sàn) 煞笔(shā)
B.霎时(shà) 依偎(wěi) 店铺(pù) 埋藏(cáng)
C.蹲下(dūn) 背起(bèi) 步履(lǚ) 咕咕(gū)
D.粼粼(lín) 拆散(chāi) 蹒跚(pán) 分歧(qí)
2.下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信服  挺住  铺着  水泡
B.分岐  取决  强壮  拆散
C.委屈  桑树  蹲下  鱼搪
D.幼小  毕竞  嫩芽  温馨
3.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这次的考试成绩令老师喜出望外。
B.他翻来覆去地想,仍想不起来把钥匙放哪儿了。
C.哥哥那种对什么都满不在乎的生活态度彻底惹恼了爸爸。
D.这次活动使大家各得其所,所以有一小部分人不是很满意。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
B.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C.“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D.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5.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②摄影师一再告诉我,要尽量放自然些。
B.①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②这篇文章从头到尾他都仔细看过。
C.①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②她对这里的生活还不习惯。
D.①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②我始终不明白他这话是什么意思。
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
②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
③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④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⑤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A.②④①③⑤ B.②①⑤④③
C.④②①⑤③ D.③②⑤①④
7.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散步》的作者是莫怀戚,体裁是散文,运用了“小中见大”的表现手法。
B.《散步》一文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为“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C.课文记叙的同时穿插议论,以议论为主,揭示中心。
D.课文通过散步这一件小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二、填空题
8.文学常识对对碰。
(1)本文的的作者是__________,本文是他的一篇________,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
(2)线索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线索可以是核心人物,可以是_______,可以是时间,可以是_______,也可以是____________。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莫怀戚 散文 形散神聚 核心事 地点 作者的情感变化 散步这件事
三、基础知识综合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lǐng xiù( )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 )一家人,分成两路,gè dé qí suǒ( ),终不愿意。我决定wěi qū( )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 ,我伴同母亲的 。我说:“走大路。”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给加点的多音字注音,并用另一读音组词:
(3)把“时日已短”“时日还长”分别填在选文中的横线上。
四、语言表达
10.仿照下面已有句子的句式,再仿写一个句子。
如果你是一粒种子,亲情就是土壤,为你提供生长必要的养分;如果你是一株小草,亲情就是大树,为你张开挡风遮雨的长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综合性学习
11.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关心、爱护、孝敬老人,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应有的美德。2020年重阳节到来之际,班级开展“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活动,请你参与。
(1)为使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请你仿照示例为本次活动再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示例:举办孝亲敬老座谈会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班级准备依据下面的漫画创作一幕情景剧,请你完成后面的对话。
奶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皮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位同学为“孝亲敬老专题板报”摘录了一段文字,请你结合语境仿照画线句补全句子,使之构成语言连贯的排比句。
百善孝为先。孝心、孝道、孝敬、孝顺……一个“孝”字,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亲敬长,就是多一些努力,全力实现长辈的期待;就是多一些感恩,真诚回馈长辈的恩泽;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小宇的妈妈和奶奶因生活观念、生活习惯的差异时常闹别扭,二人都将意见藏在心里,于是积怨越来越深。小宇冥思苦想,让妈妈和奶奶观看了2020年央视春晚上贾玲、张小斐参演的小品《婆婆妈妈》之后,还想让二人坐下来谈谈心,从而缓和婆媳关系。
假如你是小宇,你会对妈妈和奶奶说:“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散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和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A这一切使人都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B。“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选自《散步》
12.从起因中体验亲情。
选文第③自然段表示了作者对春天迟迟不到的抱怨,说说“我”为什么会抱怨春天?
13.从选择中体验亲情。
从母亲和我选择道路的改变可以看出母亲和我分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细节中体验亲情。
第⑤自然段儿子“突然叫起来”的原因是什么?从儿子“突然叫起来”和“我们都笑了”这两个细节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15.从环境描写中体验亲情。
选段中画线句子都属于环境描写,其中用环境描写烘托亲情的句子是_______(选填A、B);另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从( )中感知亲情。
①联系文章内容和本题第②问的问题,上面题干的括号中应填入的词语是___________。(限两字)
②如何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句中加点词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
17.请参照课文,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写一则人物描写片段。要求:突出人物特点;不超过2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