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3.1
电现象
学习指导
1、什么叫摩擦起电?
2、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谁带正电荷,谁带负电荷?
3、为什么有的物体能带正电荷,有的物体能带负电荷?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
5、验电器的作用及工作原理是什么?
6、电流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7、大多数电池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自然界及生活中的电现象: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做一做
一 带电现象、带电体:
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叫做带电现象,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二、带电方法: 1、摩擦起电; 2、接触带电 3,感应带电
问题:自然界中有多少种电荷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用 来表示.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用 来表示.
自然界中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
-
原子结构图:如右图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
子带负电.
通常情况下,原子是电
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
体也呈电中性.
核外电子
原子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2.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
因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
当两物体摩擦时
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转移的电荷是负电荷,而不是正电荷.
1.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 的本领不同.
2.摩擦的物体与外界绝缘.
摩擦起电的条件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与观察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请观察课本中P35图3-1-4(考点)
带电物体不需要接触就能发生相互作用
实验结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015黄冈第19题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油罐车底拖一条铁链是为了防止摩擦起电造成的危害
B.与头发摩擦过的气球能吸引细小水流,
是因为气球和水流带上了异种电荷
C.磁浮列车是利用磁极间相互作用增大机车牵引力
D.电脑中安装的微型风扇是为了除尘
A
如图3所示,是部分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强弱的排序图,毛皮与图中的 摩擦最容易起电,且它们摩擦后毛皮因 带 电 ( 选填“正”或“负”)。
2.将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泡沫球,出现如图所示情形.若改用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这个泡沫球,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若相互吸引,则泡沫球带正电
B.若相互吸引,则泡沫球不带电
C.若相互排斥,则泡沫球带正电
D.若相互排斥,则泡沫球不带电
B
3.将一个带正电的物体去靠近挂在绝缘细线下的轻质导体小球,小球便被吸引,如果用带负电的物体去靠近小球时,则[ ]
A.小球也将被吸引
B.小球将被推斥
C.小球将静止不动
D.小球有可能被吸引,也有可能被推斥
D
带电体之间的吸引或排斥,正是通过电场来
实现的.
电场:
验电器是检测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结构:如右图
工作原理:利用同种电荷相互
排斥的原理来工作的.如下:
金属球
金属杆
金属箔
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金属球
绝缘垫
金属杆
金属箔
金属罩
接线柱
构 造
(2017河南第8题2分)
如图所示,用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张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球带负电,金属箔带正电
B.金属球和金属箔都带正电
C.两片金属箔都带负电,由于互相排斥而张开
D.两片金属箔都带正电,由于互相排斥而张开
C
(2016广州佛山)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______电,是因为玻璃棒在摩擦的过程中_____电子,若把它和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会发现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如图甲所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将另一带电小球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发现箔片闭合,如图乙所示,则此带电小球带_________电.
金属箔片带上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正
失去
负
电荷的定向移动就形成电流.
物理学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电流方向的判断:
如图,移动的电荷是____,电荷移动方向为________.电流方向为__________.
B
A
从A到B
从B到A
负电荷
如图所示A、B两个验电器,A不带电,B带负电,用金属杆将A、B连接起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流方向是从B到A,自由电子运动方向是从B到A
B.电流方向是从A到B,自由电子运动方向是从B到A
C.电流方向是从A到B,自由电子运动方向是从A到B
D.电流方向是从B到A,自由电子运动方向是从A到B
解:验电器 B带负电,说明B的电子多余,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带负电的电子可以沿金属棒从B向A移动;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是电流的方向,故金属棒中瞬间电流的方向与电子的运动方向相反,即从A向B. 故选B.
B
(六)电流的方向
问题:当电流通过避雷针时,该电流方向是_____
__________,电荷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
从乌
云到避雷针
从避雷针到乌云
动画实验六:雷电
(2016 铁岭模拟)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A带正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B连接起来后如图,则( )
A. A中正电荷通过棒流向B,B带正电荷
B. B中负电荷通过棒流向A,B带正电荷
C. 棒中有持续电流从A流向B,使B张角增大
D. 棒中有持续电流从B流向A,使A张角先减小,后增大
B
电池的构造:
电路中电流的流向,如下图:
电流从正极流出,从负极流回电池.
(七)电池
电池有正,负两个极,电流从正极流出,从负极流回电池.
原理:大多数电池是利用伏打电池的原理.
能量转换: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太阳能电池、
2.燃料电池、
3.空气电池
4.铅酸蓄电池
5.固体电解质电池
电池分为
(七)电池
(七)电池
各种电池: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来工作的.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正电荷的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电池利用伏打电池的基本原理,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______电荷互相排斥,______电荷互相吸引.
2.把一个带电的物体靠近用了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时,它们互相排斥,这个带电物体所带的电荷是______电荷.
同种
异种
正
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甲,乙两个轻小物体,结果甲被排斥,乙被吸引,由此我们可以判定( )
A.甲带正电,乙带负电.
B.甲带负电,乙带正电.
C.甲带负电,乙不带电或带正电.
D.甲带正电,乙不带电或带负电.
D
4.一根玻璃棒与带负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后,发现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完全闭合,关于玻璃棒和验电器原来的带电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者带等量的负电荷.
B.两者带电量相等,玻璃棒带正电荷.
C.玻璃棒带正电荷,电量较大.
D.玻璃棒带负电荷,电量较小.
B
5、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
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____________,因此整个原子是中性的.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失去电子的物体会带________,得到电子的物体会
带________.
相等
正电
负电
6、如图12所示,图中______的两个通草球一定带电。
(a)
7、下列物质中一定带负电的是 ( )
A.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
B.能与带正电的物体相吸引的轻小物体
C.与带正电物体接触过的验电器
D.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D
8、甲、乙、丙三个小球,已知甲、乙互相吸引,乙、丙互相排斥,乙球带负电,则 [ ]
A.甲球带负电,丙球带负电
B.甲球带负电;丙球带正电
C.甲球带正电,丙球带负电
D.甲球带正电,丙球带正电
C
9、把带正电荷的玻璃棒与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后,发现两片金属箔张开,这是因为 [ ]
A.有一部分电子从玻璃棒转移到金属
B.有一部分电子从金属箔转移到玻棒上.
C.有一部分质子从玻璃棒转移到金属箔上。
D.有一部分质子从金属箔转移到玻璃棒上。
B
10、雷雨时,避雷针的尖端能不断向空中释放电子,这时避雷针中的电流方向是( )
A.从地面流向避雷针的尖端
B.从尖端流向地面
C.没有电流
D.因不知正电荷的运动方向,
无法判断电流的方向
B
1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
A.摩擦可以产生电。 B.摩擦时原子核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C.核外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D.摩擦时要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内能转化为电能
C
中考链接
1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甲,乙两个轻小物体,结果甲被排斥,乙被吸引,由此我们可以总判定( )
A.甲带正电,乙带负电.
B.甲带负电,乙带正电.
C.甲带负电,乙不带电或带正电.
D.甲带正电,乙不带电或带负电.
D
中考链接
13.一根玻璃棒与带负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后,发现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完全闭合,关于玻璃棒和验电器原来的带电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者带等量的负电荷.
B.两者带电量相等,玻璃棒带正电荷.
C.玻璃棒带正电荷,电量较大.
D.玻璃棒带负电荷,电量较小.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