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复习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复习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8 10:1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课程标准
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单元知识结构
01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古代
采集
渔猎
生物生产
农耕
畜牧
西亚:大麦、小麦/山羊、绵羊
东亚:粟、水稻/猪、狗
美洲:玉米、甘薯/骆马
古希腊/古罗马:谷物、葡萄、橄榄
近代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新大陆:玉米、番薯、辣椒、番茄
旧大陆:水稻、小麦、牛、羊、马、猪
提高粮食产量
增加人口
推动经济贸易发展
影响当地生态环境
影响
现代
食物生产现代化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大型农场、机械化生产
杂交育种
自动控制
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冷链物流产业得到发展
基础知识梳理
02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采集渔猎
(1)食物来源: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以前,人类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为生。
(2)生产工具:使用木、骨 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
(3)生活方式:用火 ;过着迁徙的生活。
2.原始农业的产生
(1)出现原因:生产工具的进步---新石器--磨制
(2)产生的时间:约1万年前
农耕:①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小麦、大麦
②东亚的黄河中上游:粟 长江中下游:水稻。
③中美洲:玉米、甘薯
3.农业出现的意义
(1)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①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②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2)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基础知识梳理
02
①人类从迁徒过渡到定居,形成聚落。
②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
③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
(3)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①促进了天文历法的较快发展。
②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古巴比伦王国 ①王室和神庙拥有很多土地,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②颁布《汉谟拉比法典》。--世界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楔形文字;60进制
古埃及 ①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代表,掌握最高统治权。②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尼罗河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的生产的发展,连接了上下埃及的交通。象形文字;太阳历;金字塔;莎草纸。
基础知识梳理
02
(2)古代中国
①食物生产: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②社会生活
农业生产 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井田制);各级贵族占有的土地国有制度,通过分封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公田”由得到份地的村社成员集体耕作,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战国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土地私有制)春秋时期通过税制改革,打破了私田和公田的界限,一律按照土地好坏(齐国,相地而衰征)多少(鲁国,初税亩)收税,加速井田制的瓦解。战国时期变法,可以买卖土地,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
小农经济 含义: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出现:春秋时期形成条件: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小农经济的特点: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②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与市场联系少;③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⑤稳定性: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⑥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影响:(积极、局限)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封建社会前期)局限: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基础知识梳理
02
国家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概念: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历程:战国:出现汉代:发展 中唐至宋朝:松动 明清:强化
水利工程 秦国修建的都江堰--天府之国;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东汉王景治黄河,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中央集权体制的作用)
生产分布 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精耕细作的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耕作方式--铁器牛耕;耕作技术--复种连作;改善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劳动力的投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3)古希腊
①食物生产
A.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
B.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的地方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
②社会生活:城邦公民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
(4)古罗马
①食物生产: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②社会生活: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5)美洲:(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帝国)
①食物生产: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②社会生活: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都城特诺奇蒂特兰,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1.男子在生产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父系社会--新石器晚期)
2.私有财产的出现
(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
(2)表现:氏族部落首领把些集体财物据为已有,变成私有财产。
(3)影响: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3.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1)在领导氏族部落对外交战的过程中,军事首领个人权力也不断加强。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战争中的俘虏变成奴隶。这样,就有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
(2)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基础知识梳理
02
新航路的开辟:条件:
1.经济根源:15世纪以来,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到东方的“寻金热”。
3.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贸易的通道。
4.国家因素:葡萄牙和西班牙统治者支持海外探险活动。
5.精神动力:传播基督教;人文主义鼓励人们大胆追求财富。
6.客观条件: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进步。
二、新航路的开辟
时间 航海家 支持者 航 线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绕过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 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
1497—1498年 达·伽马 葡萄牙 绕过好望角驶达印度,开辟了绕道非洲到达印度和东方的新航路
1519—1522年 麦哲伦 西班牙 到达菲律宾群岛,其同伴经南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基础知识梳理
02
影响:
1.人口和物种的迁移
2.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印度洋贸易、大西洋贸易(三角贸易)、太平洋贸易(中国-澳门-果阿-欧洲、中国-马尼拉-墨西哥)。
3.早期殖民扩张:西班牙--殖民帝国;葡萄牙--殖民据点、商站。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一)在欧洲的传播
1.玉米和马铃薯的传播: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国。2.番茄的传播3.辣椒的传播
(二)在中国的传播
1.玉米的传播: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2.马铃薯和甘薯3.番茄的传播4.辣椒的传播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欧亚作物的传入: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
(1)小麦: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2)水稻: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
2.欧洲畜禽的传入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玉米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2.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1)马铃薯在欧洲种植,小麦在北美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2)玉米、马铃薯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的肉、蛋、奶。
3.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1)在北美,水稻大量用于出口。
(2)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腾出土地种植经济作物。
4.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1)食草的动物来美洲,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
(2)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使美洲地表植被遭到破坏。
(3)过渡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
四、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
1.范围具有全球性2.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3.欧洲具有主导性4.种类具有多样性,以食物为主5.结果具有双重性(积极和消极)6.时间具有长期性
基础知识梳理
02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食物生产现代化的实现
(1)背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实现: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第二次工业革命)
(3)表现: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
2.农业生产的机械化
(1)条件:20世纪以来, 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
(2)意义: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3.杂交育种技术:
(1)概况:
①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一一南优二号。
②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 1000千克 ,创世界纪录。
(2)影响: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基础知识梳理
02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1.原因:20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
2.表现:自20世纪20年代起,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1.粮食安全问题
(1)现状: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①有利因素:食物生产的现代化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大大增加了食物供给。
②不利因素: 人口激增 和工业化 、 城市化 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应对措施
①国际上: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②中国
A.决策: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B.成就: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基础知识梳理
02
2.食品安全问题
(1)影响因素:
① 化肥 、农药 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并通过食物链进入农作物和禽畜体内。
②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 抗生素 ,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③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 食品添加剂 ,甚至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生产经营者只顾追求自身利益,违规生产经营;市场经济中诚信缺失,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部门监管不力,执法不严。
(2)对策
①世界: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②中国:颁布相关法规,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03
习题演练
习题演练
03
1.(2021·山东青岛胶州高二第二学期期末·7)明朝万历年间《嘉定县志》记载,当时全县耕地约12986顷,其中不能种植作物的板荒地1301.9顷,种稻的田地约为1311.6顷,种植棉花和豆类等经济作物的田地为10372.5顷。这表明在当地(  )
A.小农经济逐步走向了解体 B.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C.农民和市场联系较为密切 D.人地矛盾的状况日益突出
【解析】据材料“种植棉花和豆类等经济作物的田地为10372.5顷”,可知明朝万历年间的嘉定地区大部分土地都用于种植经济作物,以供市场买卖,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的现象,故选C项;鸦片战争后,在物美价廉的工业品的冲击下,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指资本主义萌芽,而材料主要呈现的农业发展的土地利用情况,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得出人均土地的占有情况,排除D项。
C
习题演练
03
2.(2021·辽宁葫芦岛高二第一学期期末·14)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者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此则材料发映出“包谷”种植带来的影响是(  )
A.扩大耕地面积,保护含蓄水源 B.解决粮食不足,造成水土流失
C.促进人口增长,缓解人口压力 D.促进玉米种植,解决温饱问题
【解析】面对人地矛盾,将“深林剪伐殆尽”,在山上遍种包谷(玉米),这有利于解决粮食不足,但却造成水土流失,故选B项;伐林开山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不利于保护环境资源,排除A项;材料中的做法不是为了促进人口增长,也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人口压力,排除C项;促进玉米种植,解决温饱问题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B
习题演练
03
3.(2021·山东六校高二第二阶段联考)学者王家范说,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作为最大、也是最小的生产单元,物资再生产与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合而为一,使得这种生产结构系列简单,具有顽强的自生产自组织的再生机制。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小农经济因其规模小而十分脆弱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很难发展为复杂的经济机制
C.在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小农经济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D.小农经济有利于物资和人口快速增长
【解析】据材料“这种生产结构系列简单,具有顽强的自生产自组织的再生机制”,可知强调小农经济因简单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强调其顽强性,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小农经济的顽强性而非脆弱性,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部分小农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排除B项;精耕细作下的小农经济使得粮食作物和人口实现增长,但并不是快速增长,排除D项。
C
习题演练
03
(2021·北京海淀区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1万年前的稻作遗存,以及打制石器、动物遗骸等。其中动物遗骸包括28种哺乳动物、27种鸟禽类、5种鱼类、33种螺蚌、龟鳖类及昆虫,出土了117种植物的种子。这些证据说明当时居民生活状况是(  )
A.稻谷是唯一的粮食作物 B.农业出现推动科技的发展
C.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 D.采集渔猎和稻作提供食物
【解析】遗址发现了稻作遗存以及多种哺乳动物、鸟离类、鱼类等遗骸,说明当时居民生活以采集渔猎和稻作提供食物,故选D项;“唯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农业出现推动科技的发展表现在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逐渐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材料不涉及,排除C项。
D
习题演练
03
4.(2021·山东聊城高二下学期末考试·6)中国古代的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区向中原地区移民,由山区向平原地区移民。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则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移民趋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变迁 B.区域分工的出现
C.人口政策的调整 D.高产作物的传入
【解析】据材料“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则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结合明清时期的史实可知,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与当时的人地矛盾有关,其次高产作物的传入,也使人们能够在较为贫瘠的土地上开展农业生产,故选D项;据所学自然环境在这一时期没有较大的变化,排除A项;据所学区域分工不会影响人口迁移,且区域分工早已出现,排除B项;据所学,明清时期人口政策没有较大调整,排除C项。
D
习题演练
03
5.(2021·山东菏泽高二第一学期期末·12)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其陪嫁包括221磅红茶和精美的中国茶具。皇后高雅的品饮表率,引得贵族们争相效仿。这说明(  )
A.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B.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联系
C.饮茶成为欧洲人的一种时尚追求 D.国民对茶叶的依赖日益增强
【解析】茶叶、中国茶具及饮茶的行为都是来自中国,据“1662”年可知此时是新航路开辟以后,说明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从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并未体现世界联系的加强,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葡萄牙公主一人的行为,不能证明饮茶成为欧洲人的时尚追求,排除C项;材料仅反映葡萄牙公主一人的行为,不能证明国民对茶叶的依赖日益增强,排除D项。
A
习题演练
03
7.(2021·山东威海高二第一学期期末·19)据统计,我国汉代栽培的蔬菜有 21 种,魏晋时期增加到 35 种,至清代进一步增至 176种,如南瓜、辣椒、番茄、菜豆、洋葱等。这一剧变是因为(  )
A.食物结构的变化 B.新航路的开辟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丝绸之路的畅通
【解析】明清时期我国栽培的蔬菜品种急剧增加,出现了原产美洲的南瓜、辣椒、番茄等,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引发全球性物种交流,故选B项;食物结构的变化是蔬菜栽培品种增多的影响,不是原因,排除A项;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明清时期蔬菜栽培品种迅速增多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C项;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丝绸之路贸易全面走向衰落,排除D项。
B
习题演练
03
8.(2021·山东菏泽高二第一学期期末·9)2006年9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表的《2005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这主要说明了中国(  )
A.成为最大的粮食生产国 B.农业的现代化技术得到较大提高
C.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升 D.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14%的人口的同时,还对外提供了大量的粮食援助,这说明中国使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故选D项;中国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排除A项;对外进行粮食援助并不代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得到较大提高,排除B项;中国进行对外粮食援助,说明中国使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与综合国力无关,排除C项。
D
习题演练
03
9.(2021·辽宁营口高二第一学期期末·14)《“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提出: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严格落实法定责任和义务,采取多种措施,确保生产过程整洁卫生并符合有关标准规范;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主动监测已上市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及时处置不符合标准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据此可以看出(  )
A.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管理 B.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需要进行改进
C.国家卫生环境已经得到改善 D.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开始受到关注
【解析】据材料有关国家食品安全的措施、制度、标准可看出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管理,故选A项;材料强调食品安全的现行规定,而非改进存在问题,排除B项;《“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重在强调国家食品安全而非卫生环境,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在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已通过,说明一直以来国家对食品安全隐患问题相当关注与重视,排除D项。
A
习题演练
03
10.(2021·辽宁丹东高二第一学期期末·19)某网站发起了以“具有原创性”“具有世界级影响力”“能产生社会效益”为评判标准的主题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四大发明”的评选活动。下列科技成果中最符合中国当代“新四大发明”的是(  )
A.“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 B.袁隆平选育水稻新品种
C.“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D.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解析】据所学可知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具有原创性”,“具有世界级影响力”,而且“能产生社会效益”,故选B项;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A项不具有原创性,排除A项;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的国家,C项不具有原创性,排除C项;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试爆原子弹的国家,D项不具有原创性,排除D项。
B
习题演练
03
11.(2021·山东滨州高二第一学期期末·16)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正案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据此可知(  )
A.国家以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 B.食品生产标准体系确立
C.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 D.食品安全问题开始受到国家重视
【解析】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食品安全法的修正案,明确相关人员职责,要求其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等,反映国家以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故选A项;材料只是用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并未反映食品生产标准体系确立,排除B项;材料的重点是国家重视食品安全生产,无法反映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排除C项;据材料“修正案”可知国家早就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排除D项。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