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导言课课件(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导言课课件(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8 10:1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高中历史导言课01什么是历史02学习历史有什么用03如何学习高中历史目 录CONTENTS何谓历史为何学史如何学史一、何谓历史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历史=故事?“历,过也,传也;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hi story“对历史生命的探寻,首先应对其无限长的发展作出分类,一则历史本身(史实),即过去客观发生的一切;二则历史材料(史料),即以往人类遗留之物(考古材料)或对之进行的文字记载(文献材料);三则历史知识(史论),即透过历史材料与记载对历史本身作出解释与评价,得出可以预测将来的东西。”——整理自钱穆《中国历史精神》史实史料史论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一、何谓历史一、何谓历史南京玄奘寺事件:7月21日,有网友发文称,2022年2月份在南京九华山公园的寺庙中看到庙中供奉着侵华日军战犯的牌位。此后网上不断发酵,在舆论声讨中南京市政府全力查实并火速处理。迪奥马面裙事件:7月28日事件起源于一网友发文质疑迪奥发布的一款半身裙疑似抄袭中国的马面裙,中国留学生手持标语聚集在法国巴黎迪奥总店,事件随即发酵,引来多方关注。佩洛西窜台事件:8月3日晚,上亿人,都在实时跟踪那架C-40C专机的走向。随着82岁的“老妖婆”佩洛西专机落地,无数中国人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历史学广义历史狭义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包括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个方面。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历史是客观的,历史学是主观的。一、何谓历史具有大的时间观念的人是具有历史感的人,具有历史感的人是厚重的人,这种厚重,会转化成力量。简单地说即知道过去、理解现在、懂得社会,通过历史学习“见贤而思齐”“知做人得失之道理”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历史有哪些价值?(从个人、国家、世界的角度思考)从个人方面而言:历史有陶冶情操的价值,有助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二、为何学史惟知之深,故爱之切。若一民族对其已往历史无所了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真奋斗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并世之力量。—钱穆《国史大纲》从国家和民族方面而言:历史是民族共同的记忆,是民族共同体内部成员相互认同的基础。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习近平二、为何学史从世界和人类方面而言: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不读中国史,不知中国之伟大;不读西洋史,不知中国之落后。——西南联大教授 皮名举伟大的学者需要的不仅仅是超越国家利益的客观,更重要的是属于整个人类的悲悯的心灵。——北师大教授 萧淑贞《发现人性》二、为何学史激发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民族认同陶冶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人文情怀促进人类文明的交流,开阔视野个人国家世界世界意识二、为何学史1.高中历史课程体系高二选择性必修(等级性考试)高一必修(合格性考试)《中外历史纲要(上)》通 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史学入门》《史料研读》《文化交流与传播》《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专题史高三选修基 础递进 拓展专业发展三、如何学史2.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核心理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运用可靠的史料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努力重现历史的真实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史事进行理性分析和科学评判任何历史解释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核心思维核心方法核心能力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构正确全面的历史认识三、如何学史3.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不同要求初中:是什么(时间、事件、人物等)为什么(原因)、怎么样(影响、评价)、横向纵向关联等高中:因此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我们的重点是历史的原因、本质及其影响,当然历史的事件我们也要牢记!!这是学好历史的关键,是出发点,是基础,是根本!!!重记忆重分析三、如何学史4.课堂是历史学习的中心阵地课前预习泛读+精读+提疑课堂听讲理解+思考+笔记课后巩固思维导图+及时复习三、如何学史4.课外是历史学习的广阔天地——阅读历史书籍、观看历史影视作品之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走访参观博物馆、纪念馆、考古遗址公园等,去领略历史的独特魅力三、如何学史新学期 新挑战 新希望我希望历史带给你们的:是抽丝剥茧地找寻真相并偶有所得的快乐;是阅尽千帆后对古人和往事的理解之同情;是体察世界着眼过去展望未来的现实关怀;更是思想自由不“人云亦云”的批判精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