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单元复习
单元要义
人类社会的商贸活动最初只是地方性行为,后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
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北非的商贸通道。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便利了商品交换,扩展了商贸活动的领域。
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商贸活动的内容、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现代化加速,极大地提高了商贸效率,但
也增大了金融风险。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
2、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
①在古代中国,交换物品的场所称作“市”,通常设在人们经常集聚的地方。
②商朝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
③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④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⑤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⑥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兴盛。兴起了工商业市镇。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3、世界古代的商业贸易:
①古埃及商业的历史十分悠久,在金字塔壁画上,已经有了人们在市场上交换产品的场景。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国王经常派商队到国外去从事贸易活动。
②古希腊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③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周围的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④拜占庭帝国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⑤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4、丝绸之路:
①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②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
③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④意义:商业贸易发展促进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中国丝绸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1、货币:
①早期商业交换形式是以物易物。随着商业规模扩大,人们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
②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③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④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金属铸币。
⑤货币的诞生,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它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2、信贷:
①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甚至还包括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
②公元前16—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
③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商业迅速发展,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2、信贷:
④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
⑤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
⑥唐朝的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
⑦宋代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⑧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⑨清朝,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3、契约:
①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
②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③中国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契约。
④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⑤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
1、形成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
2、评价
(1)对世界: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相互联系。
(2)对欧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世界市场,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3)对殖民地:是灾难,导致亚非拉的贫穷落后;客观上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二、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1、贸易中心转移:
2、商业经营方式变化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二、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3、商品种类的增多
4. 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
①烟草、咖啡、可可、茶叶等纷纷进入欧洲市场;
②来自东方的香料大量涌入欧洲等地;
③奴隶也成为贸易商品;
④鸦片贸易。
17世纪,荷兰是世界贸易的中心,
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多中心的世界贸易格局。
第9课 20世纪以来的人类的经济生活
一、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1、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战争与经济危机,各国通过贸易封锁与提高关税保护本国贸易,国际贸易总量因此增速放缓,落后于生产的增长速度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23个国家于1947年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其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在该协定的框架下,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9课 20世纪以来的人类的经济生活
一、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3、1995年,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间关税的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直接降低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费用,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
4、1997年,69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签署了《全球基础电信协定》,电报、电话、移动数据服务等电信市场相互开放,大大降低了人们的通信成本。世界贸易组织在扩大货物生产与贸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服务贸易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也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
第9课 20世纪以来的人类的经济生活
一、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5、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从而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6、20世纪后期以来,贸易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手段。电子商务兴起后,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同时也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第9课 20世纪以来的人类的经济生活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①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增强会员国维持经济繁荣的信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业务活动是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用于进行国际收支调整。
②1945年,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成立,以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世界银行主要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世界银行成立初期,贷款对象集中在西欧国家,后来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这些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能源开发、农业、公用事业、文教卫生等。
第9课 20世纪以来的人类的经济生活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2、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
①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特别是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易与日常生活模不断扩大。
②不同金融机构业务界限被打破,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者的产品日益趋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为人们提供各种资金便利。人们凭信用卡就能跨境消费。
③然而,现代国际金融也具有一定的风险。金融风险一旦失控,就会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第9课 20世纪以来的人类的经济生活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3、作为迅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①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②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③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④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第9课 20世纪以来的人类的经济生活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4、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日益普及。
①20世纪70年代末期,自动取款机开始投入使用。
②20世纪末,信用卡公司实现了国际信用卡支付体系的联网。
③21世纪以来,互联网金融已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人们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无须亲自到金融网点,就能办理转账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
1.“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国内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还促使他们纷纷组织起实力雄厚、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不再具有浓厚的行会传统和平均主义的特性新型的贸易公司。”材料中的这一现象( )。
A.体现了价格革命 B.有利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体现了商业革命 D.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形成
2.“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这说明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
A.政府推行自由放任 B.金融市场投机严重
C.社会经济虚假繁荣 D.市场供需严重失衡
经典题练
C
D
3. 电视片《公司的力量》中,荷兰东印度公司面向所有市民发行股票,仅阿姆斯特丹股票的认购者就多达1143人,持股者有商人、水手、技工,还有市长的女仆,应运而生的股票交易所和银行,给荷兰人带来了爆炸式的财富增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材料中的东印度公司是现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
B.材料反映的现象引发了欧洲商业革命
C.爆炸式的财富增长催生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D.材料中的东印度公司有国家给予的特权,参与殖民扩张,垄断殖民地贸易
经典题练
D
4.《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这表明 ( )
A.唐代已经出现了纸币
B.“飞钱”行使货币职能
C.“飞钱”增加了政府货币的供应量
D.“飞钱”实质上是一种汇兑业务
5.二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表现为从单纯依靠“看不见的手”转为兼用“看得见的手”。这里“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分别是指 ( )
A.私人垄断与国家垄断 B.国家垄断与私人垄断
C.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 D.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
经典题练
D
D
6.《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一书中这样评价明清商品经济:“明清时期,商业的规模、商人的活动范围和商业资本的积累,都大大地超越了前一个历史阶段的水平。”以下各项与以上评述相符的是 ( )
A.工商业城镇衰微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缓慢
C.农副产品商品化 D.海外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7.1941年,美英两国在《大西洋宪章》中提出:“希望达成各国在经济合作方面的充分合作,致力于促进所有国家,不论大小、战胜或战败,在同等条件下,都享受进行贸易或获取用以发展经济繁荣所需原料的途径。”为此,世界上多个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A.建立经济互助合作委员会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D.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经典题练
C
D
8.17世纪中期以后,中国的茶叶和其他地区的咖啡、巧克力、糖等物品,取代了长久以来由香料扮演的经济和文化的角色,成为远洋贸易的主要对象,并开始成为欧洲饮食生活中的新宠。这说明( )
A.中国商品主导了欧洲的经济贸易
B.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初现
C.殖民扩张推动了商业革命的发展
D.西欧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9.明政府规定:“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货物与中国贸易。因设市舶司,置提举官以领之,所以通夷情,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由此可知,明政府意图( )
A.设置官吏严厉禁止中外贸易往来 B.在朝贡贸易基础上发展对外贸易
C.解决中外贸易交往中的商业纠纷 D.打击外国商人在中国的不法行为
经典题练
C
B
10.明政府规定:“四夷朝贡到京,有物则偿,有贡则赏。”此政策表明 ( )
A.朝贡仅是藩属国从事对华贸易的代名词
B.官方控制了以朝贡为名的商业活动
C.对外贸易关系皆以朝贡的形式存在
D.朝贡贸易的对象仅限于明朝藩属国
经典题练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