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第二十二节 民国时期的政权更替、内政外交和革命战争 一轮复习课件(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3】第二十二节 民国时期的政权更替、内政外交和革命战争 一轮复习课件(5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8 10:2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第八章 民国时期(1912-1949)
1919
1921
1945
1937
1949
1924
1927
五四运动
中共成立
国民革命
全面抗战
十年对峙
抗日战争
辛亥革命
1911
新中国成立
解放战争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政权更替、内政外交和革命战争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14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P38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P92
《纲要上》
《选必一》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P107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P119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P132
1912.4
1927
南京临时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北洋政府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国旗改用青天白日旗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1912年4月2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向临时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
1912.1
1949年
一、政权更替
中国共产党政权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纲上 P129
背景
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力量达十万人。
成立
1931年11月,江西瑞金
法律
宪法大纲;土地法、劳动法等
意义
毛泽东任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选必一 P16)
“打土豪、分田地”
纲上 P141
(2)抗日边区政府(1937-1945)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抗日根据地发展到19个。
背景
性质
制度
意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民国地方政府
加强抗日民族政权建设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选一 P16
(3)解放区政权(1945-1949)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
(军政委员会、人民政府)
为新中国政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政党政治和施政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颁布《临时约法》
第二条 中华名国之主权,属于国民主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九条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决弹劾之。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
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月15日,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3月,颁布《临时约法》
防止袁世凯专权
2. 北洋政府时期:
(1)政党政治的尝试
党派名称 发起人 在议会中 所占席位 政治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1912年12月至1913年初国会议席分配表
1913年春,宋遇刺身亡
“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临时约法》
1913年10月,强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
1913年7月,镇压国民党“二次革命”
1913年11月和次年1月,先后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袁世凯祭天
(2)袁世凯独裁统治(纲上 P113)
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可任期十年、连选连任
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1915年5月,与日本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1915年12月,称帝,改元洪宪
(3)府院之争(纲上 P114)
黎元洪 段祺瑞
(4)中国共产党诞生(纲上 P121-123)
历史条件
中共一大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工人运动持续发展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共产国际的帮助
——五四运动以后
1921.7 上海、嘉兴
内容
党名:中国共产党
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领导:陈独秀任书记
未提出反帝反封建要求
中共二大
意义
1922.7 上海
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最高纲领: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反帝反封建
——实现共产主义
开天辟地
光明和希望
有了
坚强的领导力量(革命)
正确的前进方向(革命)
强大的凝聚力量(人民)
光明的发展前景(命运)
革命面貌
焕然一新
1840
鸦片战争
1919
五四运动
1949
新中国成立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任务:反帝反封建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国民党一大(纲上 P123)
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京汉铁路大罢工
工人运动遭遇严重挫折
背景
召开
中共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屡次失败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爆发
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
补 充
1924年1月 广州
内容
提出新三民主义
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内容 实质
(新)民族
(新)民权
(新)民生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
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新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内容

纲领、目标
方法、手段
“新”在反帝、民族平等
“新”在更关注农民和工人
“新”在民权的普遍性和可行性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普遍平等的民权
为一般平民所享有
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
各民族一律平等
“共产主义与民生主义毫无冲突,不过范围有大小耳。” ——孙中山
知识回顾:国民革命
(1)准备:
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两次东征消灭陈炯明势力。
(2)高潮:
1926年,国共合作开始北伐,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吴佩孚 孙传芳 张作霖
(3)结果:失败
①原因: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加剧
(国民党右派篡权、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②标志:1927.4.12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
7.15 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
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2)“东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国民政府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1)“宁汉合流”: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标志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3)国民党“训政”
孙中山革命程序论:军政、训政、宪政
选一 P15-16
时间:1928-1948
特色
纲领文件
《训政纲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
内容
国民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政权托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五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以党治国
军权统治
实质
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实质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专制统治
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1948年5月20日,正副总统就职典礼
此次“国大”(“行宪国大”)未能解决国民党面临的急迫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问题,反而因副总统“选举”之争而使党内派系斗争激化。
——“马工程”教材《中国近代史》
1949年4月,渡江战役,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
(4)国民党“宪政”
选一 P16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
(5)国民党统治困局
济南惨案,蒋绕道而行
四大银行背后的“家族”
官僚资本敛财
帝国主义干涉
经济
滥发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官僚资本巧取豪夺。
政治
国统区以学生为先锋,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第二条战线”。
b.统治后期(纲上P149)
a.统治前期(纲上P126-127)
1946年,通过《中华民国宪法》,进一步暴露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三、国内革命战争
辛亥革命 1911-1912
反袁斗争——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
五四运动 1919
国民革命 1924-1927 略
国共十年对峙 1927-1937
解放战争 1945-1949
1.辛亥革命 1911
经济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革命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进程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为民主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
社会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疑。
(1)背景
为什么会爆发革命?
为什么爆发在武昌?
四川保路运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资产阶级力量较大;反帝反封建的群众情绪高涨
(汉阳铁厂等)
(汉口通商口岸)
(2)过程
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随后,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南北议和后,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
南京临时政府官员名单(部分)
2月12日,宣统帝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清王朝结束。
溥仪(1906-1967)
(3)影响
积极
局限
性质:
政治
思想:
社会:
经济:
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藩篱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联系P115 短暂的春天)
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缺乏有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发动民众、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P116
(2021·北京平谷区高三第二学期质量监控·6)马勇在《革命》一书中说:“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从一个武装暴动转化为一场和平的权力交接,不能不说是当时各大政治势力以大局为重,以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各方政治势力不论拥有怎样的力量,他们都没有在这场大危机关头执意诉诸武力,而是坚持谈判,各自让步,从民族大义、国家前途着眼,退一步海阔天空。”下列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与英国的光荣革命有相似之处
B.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C.辛亥革命是一次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妥协的革命
D.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有一定的合理性
2. 反袁斗争——维护民主共和
(1)二次革命 1913
导火线:宋教仁案
(2)护国战争 1915-1916
被镇压
导火线:袁称帝
袁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
(3)护法运动 1917-1918
背景:段祺瑞公然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过程: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孙为大元帅
西南军阀借孙名望争权夺利、排挤孙
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
“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孙中山
孙愤然辞职
纲上 P114-115
选一 P15
3. 五四运动 1919
(1)背景: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
纲上 P120-121
(2)过程:
时间 中 心 斗争形式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1919年5月4日-6月初
6月初-6月底
北 京
上 海
学生罢课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3)结果:
释放被捕学生
拒绝在和约签字
工人阶级
登上政治舞台
(4)影响:
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
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
促进传播、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一场
(挽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
(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
马克思主义
中共成立
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转折点
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里程碑
在近代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
纲上 P121
(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
4. 国共十年对峙 1927-1937
时间
领导人
意义
(1)南昌起义
1927.8.1
周贺叶朱刘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纲上 P127
失败后,一部分转战湖南,另一部分转移到广东海陆丰。
“八七会议”旧址
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2)八七会议
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纲上 P127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秋收起义
1927.9
毛泽东
起义后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湘赣边界
“城市中心论”不符合中国国情!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7.10 毛泽东走上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4 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抵达,“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会师”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34.10
(5)军事上反“围剿”与长征
1935.1
遵义会议
①内容: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②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胜利会师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
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宣传了中共的政治主张
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
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
铸就了长征精神
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纲上 P148-151
5. 解放战争 1945-1949
(1)内战前——和平民主斗争
《胜利之夜》
《炮弹作花瓶》
方针迥异
共:成立联合政府,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国:打着“和平建国”旗号,坚持独裁内战
重庆谈判
1945.10.10“双十协定”——避免内震撼,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重庆政协会议
1946.1 通过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
1946.3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否决协议
最终
美国援助运输国军至日本占领区
(2)内战
1946年6月,国民党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青化砭、沙家店
孟良崮
1946.7-10 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1947.3-6 粉碎了国民党针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阶段
(1947.6开始)
战略决战阶段
(1948.9-1949.1)
最后胜利1949.4
战略防御阶段
(1946.6-1947.6)
刘邓 千里跃进大别山(序幕)
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武汉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北平谈判
→反攻
1947.6
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9
《中国土地法大纲》
歼敌30万
1946.10
1947
1948.9
1949.1
1949.4
渡江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防御
→决战
→胜利
→解放东北
→解放长江以北
→解放华北
→解放南京
粉碎全面进攻
粉碎、打退重点进攻
(3)土地改革
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4)北平谈判
(5)七届二中全会 1949春
地点:河北西柏坡
方针: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
重心:乡村 城市
政策: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向执政党转变
(2022·高三一轮复习联考(辽宁卷)·14) 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被美国作家比作犹太人出埃及、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和美国人征服西部,还被称为“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这一事件(  )
A.使革命势力扩展到长江流域
B.标志国民政府基本统一全国
C.促成革命中心转移到西北
D.宣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四、抗日战争
1. 日本的侵略
(1)背景
1927年,东方会议“分裂满洲”
缓和经济危机引发的矛盾和困境
(2)过程
全面侵华
1937.11 占领山西太原
1937.12 占领南京
1938.1-5 进攻徐州
1938.10 占领武汉广州
1941.12 第三次长沙会战
a.军事上
纲上 P133、139
b. 日军的侵华暴行
南京大屠杀
“三光”和“扫荡”(敌后根据地)
“治安强化运动”(华北)
重庆大轰炸
细菌战(践踏国际法)
“慰安妇”制度(违反人道主义、违反国际法则的政府犯罪行为)
c. 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实行“以华制华”方针,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汪伪)
实行“以战养战”,野蛮的经济掠夺,垄断工矿、金融、交通业
实行“粮食统制”,强行“征购”和“配给”(军用)
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
政治:
经济
2. 中国的局部抗战(1931.9.18——1937.7.7)
(2)国民党爱国官兵
十九路军: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在上海英勇抗击日军
长城守军:1933年,顽强抵抗进犯长城沿线的日军
纲上 P133-135
东北军和西北军:1935年12月12日,张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3)爱国学生:1935 一二·九运动
背景: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运动”(华北事变)
意义:宣传了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八一宣言);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1)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围剿”红军,不抵抗政策
(4)共产党
东北人民革命军(赵一曼)
“八一宣言”
瓦窑堡会议
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赵尚志)
斡旋 西安事变
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促进了中共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
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19 37
卢沟桥事变后,中共呼吁全民族抗战
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准备抗战
周恩来递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洛川会议召开,中共全面抗战路线形成
工农红军接受改编
22日,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3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共发挥巨大作用
7月
8月
9月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4. 全面抗战
(1)正面战场
阶段 战役 特点或影响
战略 防御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战略 相持 3rd长沙会战
1937.7.7
1938.10
战略防御
战略相持
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企图
平型关大捷、忻口会战
台儿庄大捷(最大胜利)
抗战以来规模最大
(广州、武汉沦陷)
上海
徐州
太原
武汉
长沙
广州
会战胜利,享誉中外
主动歼敌的第一场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2)敌后战场
军事斗争
政治斗争
根据地建设
战术:游击战 (山西 左权牺牲)
战法: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
战役:百团大战(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津浦、平汉、正太等)
意义: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牵制了在华日军,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针对日军实行“囚笼政策”
打退反共高潮——皖南事变
沦陷区斗争:抗日宣传、工人运动、发动群众
政治:三三制原则,“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
经济: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
(2022·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三联考·9)
上表节选自《抗日根据地经济史》部分目录。据此可知,当时根据地(  )
A.实施多种措施使经济空前繁荣 B.得到了多种政治势力援助
C.致力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3)东方主战场
人民战争
支援盟军
国际联合
“驼峰航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民族、政党、派别;海外华侨(陈嘉庚)
1942年元旦,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1943年11月,中美英发布《开罗宣言》
纲上 P143
5. 抗日战争的胜利
(1)胜利基础
中共七大
目的
内容
意义
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
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做准备
政治报告: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政治路线:打败...,解放...,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1945
(区别:1949《论人民民主专政》)
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领导集体: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为中共领导人民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2)胜利过程
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10月25日,台湾光复(陈仪)
1945年8月6日
8月9日
8月15日
美国在广岛投放原子弹
美国在长崎投放原子弹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日本投降
《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十四年抗战中,平均每毙伤一个敌人:
军队 子弹 手榴弹 炮弹
八路军、新四军 30发 7枚 /
国民党军队 2000发 30枚 12发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3)胜利意义 P145
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斯大林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
时间 日本陆军 总师团数 在中国 师团数 在太平洋及
东南亚师团数
1937年底 24 21 /
1939年底 40 34 /
1941年底 51 35 10
1942年底 70 37 15
1945年 168 53 44
《1937-1945日本陆军兵力分布简表》
完全胜利
大国地位
中流砥柱
伟大复兴
(2022·海南省高三学业水平诊断·17)1937年7月11日,日本陆海军在作战计划中决定,以平津地区为主要作战地区,防止局势走向扩大或进入胶着状态,同时要“极力避免对华中及华南使用兵力”,并要求在三四个月内争取结束战争。这一计划(  )
A.预示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B.易导致日本侵华战线过长
C.成为日军作战基本纲领 D.在淞沪会战中受沉重打击
五、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南京临时政府
①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框架内设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②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运行机制。
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2.北洋政府时期
(1)方式:
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
(2)考试:
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报考条件 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
负责机构 政事堂铨叙局
考试类型 文官高等考试、普通考试
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
铨叙:审查官员的资历,根据才能、成绩确定级别和职位
(3)甄别:
旧的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重要措施,
目的是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比较:西方文官制度,设立常务次官的积极作用)
①人事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
重新设计颁布,"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
②制度与法规:
(1)措施:
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
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①以北洋政府...为基础,吸收和继承了中国...和西方...
③体现了孙中山的思想主张
④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
(2)特点:
②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
⑤仍采取甄别审查措施
(1929年,公布第一部《考试法》)
(3)评价:
①制度规定严密
②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
六、对外关系
1.南京临时政府
列强支持袁世凯南下对抗中华民国并施压达成南北议和
2.北洋政府时期
“二十一条”与“中日民四条约”
(1)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2)列强扶植各派军阀
(3)中国参加“一战” 派遣劳工
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的领事裁判权
(4)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5)共产国际协助建党
(6)中国收回英租界
北伐战争,收回九江、汉口英租界
3.南京国民政府
日本阻挠北伐 1928年“济南惨案”
参与构建反法西斯同盟
中国收回列强在华特权
中国接纳犹太难民(选必三 P45)
美国扶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1943年,改订新约
总体上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外交色彩
特定时空下收回了部分国家主权
七、赋税制度
——知识回顾:关税和个人所得税
(2021·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高三4月联考·8)图2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
图2
A.恢复了关税自主权 B.扭转了贸易逆差
C.遏制了列强的侵略 D.掌握了海关行政管理权
同课章节目录